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跂”的读音问题,已经有实验区老师提出过,语文出版社张万彬老师已经就此做过详细解答,登在语文出版社网站上,现把他的意见摘录于下,请参考。
——编者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唐·杨倞注:“跂,举足也。”举足指举踵,既抬起脚跟(远望)。“跂”的这个意义(“跂”为多音多义字,这里只讨论“举踵”义的“跂”),《现代汉语词典》注qì,而语文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注qǐ。有教师质疑教材的注音,认为应当依据《现代汉语词典》改注去声。我们认为,还是以注上声为宜。
“跂”的“举踵”义读qǐ还是读qì,现行字词典的处理并不一致。《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读qi,而多数字词典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均读qǐ。在此之前的字词典多上去两读并存,有的以上声为主,以去声为又读(如《康熙字典》和旧版《辞海》),有的以去声为主,以上声为又读(如旧版《辞源》)。
“跂”的这种读音歧异可以追溯到《广韵》。《广韵》上声纸韵丘弭切:“跂:踶跂。《山海经》云有跂踵国,人行脚跟不著地,如人之跛足也。”又去声寘韵去智切:“跂:垂足坐。又举足望也。”丘弭切折合今音读qǐ,去智切折合今音读qì。也就是说,现代字词典qǐ、qǐ两个注音均于古有据。
从总体情况看,旧时“跂”的“举踵”义以读去声为常。《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经典释文》认为“跂”读“丘豉反”,“豉”在《广韵》属去声寘韵,“丘豉反”等于“去智切”。《广韵》上声丘弭切下虽收有“跂”字,但并未明列“举踵”义,其音读可以理解为“跂”在“踶跂”“跂踵国”两个特定词语中的特定读音,故后世韵书如《集韵》《洪武正韵》《音韵阐微》等对“跂”的“举踵”义,均只沿用《广韵》去声一读。《国音常用字汇》及其后的《国语辞典》,也只注去声。这可能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坚持读qǐ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辞源》《辞海》等多数现代字词典读为上声呢?我们认为,除上声音读也于古有据的理由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考虑到“跂”和“企”两个字之间的关系。
“跂”所表示的“举踵”义,本应写作“企”。《说文解字》:“企,举踵也。”字从人从止.甲骨文在人形下加止形以示举踵义。而“跂”的本义为多出的脚趾。《说文解字》:“跂,足多指也。”《庄子·骈拇》:“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这个意义的“跂”《广韵》读巨支切,今音qǐ,与“举踵”义无关。“跂”在表示“举踵”义时,或被视为“企”的假借字,或被视为“企”的或体。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跂,假借为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集韵》《洪武正韵》《音韵阐微》等韵书,则于“企”下注明“或作跂”。从《康熙字典》到旧版《辞源》《辞海》直至《汉语大字典》《辞海》等辞书,也都在“跂”的“举踵”义下注明“通‘企’”或“与‘企’同”。《广韵》中“跂、企”二字同见于上声纸韵和去声寘韵,同为丘弭切和去智切,而且两处“企”字的释义均为“望也”,说明二字不但同音,而且同义。朱熹《诗集传》于“跂予望之”之“跂”直接注为“音企”.也把二者视为同音字。
“跂、企”读音的同一性,旧时字词典有的注意到了,有的注意不够。如旧《辞源》二字均以去声为主读,以上声为又读;《康熙字典》和旧《辞海》二字主读、又读则各自互相参差。解放前作为国音标准的《国语常用字汇》,对二字均只取去声一读,体现了二字的音义一致性。(《国语辞典》沿袭《国音常用字汇》,故至今我们仍可在电视节目中听到一些台湾人把“企业”说成qì业。) 把“跂、企”的读音一致起来,既符合音韵与训诂理据,又能减轻人们学习负担,这个原则应该坚持。由于现代汉语中“企”是常用字,而“跂”是生僻字,所以“跂”字的音读当以“企”字为依归。也就是说,“企望”之“企”于传统的上去两读中选取哪一读,“跂望”之“跂”也应随着选取哪一读。“企”的读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明确规定统读qǐ。既然如此,“跂”自然也宜跟着读qǐ。《辞源》《辞海》等辞书就是这样处理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企”字遵从《审音表》读上声,而“跂”字又沿袭《国音常用字汇》读去声,这样处理有割裂二字音义关系之嫌,不无可商之处。编辑同志:
你们好!
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四选编了《劝学》一文,文中有“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教材把“跂”解释为“提起脚后跟”。注音是“qǐ”。而有的教材和词典却认为这个“跋”读qì。请问这个“跂”到底该读什么呢?
恭祝:编安!
福建宁德 陈 阳
2009年11月10日
——编者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唐·杨倞注:“跂,举足也。”举足指举踵,既抬起脚跟(远望)。“跂”的这个意义(“跂”为多音多义字,这里只讨论“举踵”义的“跂”),《现代汉语词典》注qì,而语文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注qǐ。有教师质疑教材的注音,认为应当依据《现代汉语词典》改注去声。我们认为,还是以注上声为宜。
“跂”的“举踵”义读qǐ还是读qì,现行字词典的处理并不一致。《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读qi,而多数字词典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均读qǐ。在此之前的字词典多上去两读并存,有的以上声为主,以去声为又读(如《康熙字典》和旧版《辞海》),有的以去声为主,以上声为又读(如旧版《辞源》)。
“跂”的这种读音歧异可以追溯到《广韵》。《广韵》上声纸韵丘弭切:“跂:踶跂。《山海经》云有跂踵国,人行脚跟不著地,如人之跛足也。”又去声寘韵去智切:“跂:垂足坐。又举足望也。”丘弭切折合今音读qǐ,去智切折合今音读qì。也就是说,现代字词典qǐ、qǐ两个注音均于古有据。
从总体情况看,旧时“跂”的“举踵”义以读去声为常。《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经典释文》认为“跂”读“丘豉反”,“豉”在《广韵》属去声寘韵,“丘豉反”等于“去智切”。《广韵》上声丘弭切下虽收有“跂”字,但并未明列“举踵”义,其音读可以理解为“跂”在“踶跂”“跂踵国”两个特定词语中的特定读音,故后世韵书如《集韵》《洪武正韵》《音韵阐微》等对“跂”的“举踵”义,均只沿用《广韵》去声一读。《国音常用字汇》及其后的《国语辞典》,也只注去声。这可能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坚持读qǐ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辞源》《辞海》等多数现代字词典读为上声呢?我们认为,除上声音读也于古有据的理由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考虑到“跂”和“企”两个字之间的关系。
“跂”所表示的“举踵”义,本应写作“企”。《说文解字》:“企,举踵也。”字从人从止.甲骨文在人形下加止形以示举踵义。而“跂”的本义为多出的脚趾。《说文解字》:“跂,足多指也。”《庄子·骈拇》:“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这个意义的“跂”《广韵》读巨支切,今音qǐ,与“举踵”义无关。“跂”在表示“举踵”义时,或被视为“企”的假借字,或被视为“企”的或体。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跂,假借为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集韵》《洪武正韵》《音韵阐微》等韵书,则于“企”下注明“或作跂”。从《康熙字典》到旧版《辞源》《辞海》直至《汉语大字典》《辞海》等辞书,也都在“跂”的“举踵”义下注明“通‘企’”或“与‘企’同”。《广韵》中“跂、企”二字同见于上声纸韵和去声寘韵,同为丘弭切和去智切,而且两处“企”字的释义均为“望也”,说明二字不但同音,而且同义。朱熹《诗集传》于“跂予望之”之“跂”直接注为“音企”.也把二者视为同音字。
“跂、企”读音的同一性,旧时字词典有的注意到了,有的注意不够。如旧《辞源》二字均以去声为主读,以上声为又读;《康熙字典》和旧《辞海》二字主读、又读则各自互相参差。解放前作为国音标准的《国语常用字汇》,对二字均只取去声一读,体现了二字的音义一致性。(《国语辞典》沿袭《国音常用字汇》,故至今我们仍可在电视节目中听到一些台湾人把“企业”说成qì业。) 把“跂、企”的读音一致起来,既符合音韵与训诂理据,又能减轻人们学习负担,这个原则应该坚持。由于现代汉语中“企”是常用字,而“跂”是生僻字,所以“跂”字的音读当以“企”字为依归。也就是说,“企望”之“企”于传统的上去两读中选取哪一读,“跂望”之“跂”也应随着选取哪一读。“企”的读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明确规定统读qǐ。既然如此,“跂”自然也宜跟着读qǐ。《辞源》《辞海》等辞书就是这样处理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企”字遵从《审音表》读上声,而“跂”字又沿袭《国音常用字汇》读去声,这样处理有割裂二字音义关系之嫌,不无可商之处。编辑同志:
你们好!
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四选编了《劝学》一文,文中有“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教材把“跂”解释为“提起脚后跟”。注音是“qǐ”。而有的教材和词典却认为这个“跋”读qì。请问这个“跂”到底该读什么呢?
恭祝:编安!
福建宁德 陈 阳
2009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