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控供股度过劫波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cuc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小投资者到机构大户,从交易的中介商到市场的监管者,都在心有余悸中期待信心回归
  
  《财经》驻香港记者 王端
  
  在欧美银行危如累卵之际,香港市场终于感受到了切肤般的震撼。3月以来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005,下称汇控)高达千亿港元的供股方案,尽管最终安然完成融资,但足以令投资者和政府惊魂不定。
  
  3月2日,在宣布2008年业绩剧降70%之后,被誉为“蓝筹之蓝筹”的汇控宣布了20年来首次供股,將总共发行50.60亿股新股,占扩大后股本的29.4%,供股价约为28港元,相当于市价的一半,集资金额高达约1378亿港元。这是香港以及英国资本市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供股行动。
  
  多年追捧汇控的投资者,尽管在过去一年中承受了汇控股价从最高136港元跌至最低的33港元带来的损失,但为避免股份被摊薄,也要再次奉上资金支持。
  
  所谓供股(Rights issue),是欧美上市公司常见的一种集资方式,即按照相同比例向现有股东出售新股。这与引入新股东的增发不同,公司现有股东的利益不会被摊薄。如果旧股东不愿供股,还可以把供股权转让,赚取市价与供股价间的差价。
  
  3月19日,汇控伦敦股东会上,供股方案以超过99%的赞成票获得股东通过,预计约有九成供股被现股东认购。在香港,除了以李嘉诚为首的数位城中富商公开表态支持,各大金融机构亦几乎全部参与了供股计划。
  
  千亿供股计划重磅落下,毕竟影响深远。巨额融资引发的负面联想和投机,都让市场为之震动。3月9日,作为恒生指数第一权重股的汇控,股价一日内下跌24%,更在香港交易所收市竞价时段出现了三秒钟急挫4港元的惊人异动,次日股价即反弹14%,引发港股强烈动荡。
  
  香港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未敢等闲视之。3月11日,香港证监会宣布,正式调查汇控股价异动中是否存在操纵股价行为;次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更因此宣布,暂停实施不到一年的收市竞价机制。
  
  汇控的供股风波,犹如环球金融海啸的缩影,影射出美国次贷危机的递延威力。从中小投资者到机构大户,从交易的中介商到市场的监管者,都在心有余悸中期待信心回归。
  
  “大象”自救
  
  3月2日,被香港市民亲切称为“大笨象”的汇控,在香港公布2008年业绩。这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第三家发布业绩的香港上市银行,亦是市场最为注目的一家。
  
  注册于英国的汇控既是欧洲最大的银行,在亚洲更有渊源。汇控旗下的汇丰银行,144年前在香港和上海两地成立,是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之一,市场更有“知汇丰而识亚洲经济冷暖”之说。到发布年报时,汇控在香港恒生指数的权重约为12.5%。而截至3月21日,汇控市值为7174亿港元,是香港恒生指数的第一权重股,占比已超过17%。
  
  更重要的是,汇控在港人内心感情色彩浓重。“接近三分之一的香港投资者持有汇控股票。”一位香港资深的金融人士向《财经》记者指出,因为每年可以收取可观的派息,不少强积金(即强制性公积金,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强制执行的、私营性质的养老金)及公立机构都是汇控的“拥趸”。部分香港股民更是将汇控股票几代相传,对其感情深厚;不少家长将汇控股票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或者自己的养老补贴,只要一发薪水,就用于购买汇控的股票。
  
  但年报未如人意:汇控2008年全年净利润由2007年的191.33亿美元,下降70.06%,至57.28亿美元。这份成绩单逊于当时的市场预期。最为显著的是,北美业务转盈为亏,录得155.28亿美元的亏损,其中个人理财业务的商誉减损为105.64亿美元。
  
  汇控2003年以164亿美元收购美国老牌消费金融公司Household International,积极扩大高风险消费信贷业务,其中包括次级抵押信贷业务。Household International其后更名为美国汇丰融资公司(HSBC Finance Corporation,下称汇丰融资),成为汇控在北美的主要资产之一。
  
  在收购之初,这一资产即已被外界批评为风险极高。汇控在2005年下半年及2006年上半年,更继续在市场上大举购入次贷产品。随着美国楼价下跌,按揭贷款业务坏账上升,美国次贷危机现形,汇控于2007年2月7日即发出盈利警告,指出集团需要拨备高达824亿港元,较市场预期高出20%。
  
  汇丰融资逐渐成为汇控的“梦魇”,也为两年后的世纪大供股埋下伏笔。
  
  在今年3月2日公布业绩的当天,汇控宣布将结束汇丰融资的消费贷款业务,同时以“12供5”的方式大比例供股,总共发行50.60亿股新股,占扩大后股本的29.4%,供股价格为2.54英镑(约合28港元),集资金额高达125亿英镑(约合1378亿港元)。
  
  这是汇控20年来首次供股。上一次供股,要追溯至1987年3月,当年集资金额仅为33亿港元。此次涉及千亿港元的供股,使汇控成为香港及英国历史上供股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亦是汇控欲从金融危机泥潭挣扎而出的表白。
  
  汇控在供股文件中指出:供股可以强化集团的资本结构,同时可增加收购等机会。供股将汇控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由2008年年底的8.5%,提升至9.8%。
  
  根据汇控的供股文件,如果股东最后决定不供股,又未将供股权在市场出售,包销商则代股东销售新股,给股东返还有关的供股权溢价。
  
  谈及汇控选择供股的集资方式,香港一位投行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认为,上市公司集资最重要两个考量,是集资成本和股本稀释问题。对于汇控而言,若选择发债方式集资,在目前动荡疲弱的经济形势下,发债的票面利率将相对较高,而且公司每年需要负担固定的利息支出,对集团的现金流也将产生压力。
  
  上述人士分析说,如果汇控选择增发,引入新股东,集团现有的大股东很可能有抵触情绪。“因为汇控的集资金额很大,现有股东的权益将被稀释得很厉害。”而若选择发行优先股,集资的规模将十分有限。
  
  近期部分欧洲银行如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及劳埃德银行(Lloyds Banking Group Plc)都接受政府注资,实现了部分“国有化”。汇控对于政府的介入向来抵制,认为影响集团管理与发展的自由度。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霍嘉治3月10日表示,集团1月基本业务良好,并重申资本充足,未有政府注资需要。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香港投资人士认为,汇控短期被国有化的可能性较小。但中长期看,则未知因素众多。有市场人士提出,汇丰银行作为香港的发钞银行,若外国政府注资将其“国有化”,恐在政治上存有藩篱。
  
  亦有人提出,汇控可以出售持有的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28,香港交易所代码:03328,下称交行)股份,以强化资本金,但这对于未来将重点发展内地及香港市场的汇控来说显然行不通。截至2008年年底,汇控直接及间接持有交行H股93.81亿股,占交行总股本的19.15%。
  
  在汇控供股前,公司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在2008年年底跌至8.5%,低于欧洲银行平均一级资本率近8.7%的水准。供股之后,这一比例将提升至9.8%。汇丰寄望这能使自己在应对眼前的财务压力之下,仍有足够的资本,用于未来的业务竞争和扩展,赚取利润。比如其小而稳健的中国业务,在2008年税前利润增长了85%,盈利前景可期。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时下汇控需要面对的,是市场摇摆不定的信心。
  
  意向摇摆
  
  汇控公布的供股价格,较其前一个交易日在伦敦收盘价4.91英镑大幅折让近五成。香港一名外资银行的基金经理向《财经》記者指出,汇控的供股价格低于市场预期,可能因为担心认购不足。而低价供股又引发了市场忧虑,恒生指数在汇控宣布供股方案后的3月3日及3月4日,两天累计下跌了22.39%。
  
  市场显然对汇控供股后的市场表现信心不足。包括汇控供股包销商高盛在内,瑞信、里昂等投资银行,在3月2日后大都唱空汇控股价,认为在短期内难以提振。
  
  汇控的欧洲资产质量,最受机构投资者担忧。“欧美经济持续恶化,即使供股完成,汇控股价向下的趋势暂时很难改变。”香港一名外资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告诉《财经》记者,“目前外围经济存有诸多不明朗因素,尤其欧洲近期坏消息频传,而欧洲资产占汇控总资产的53%,集团可能为这部分资产作进一步撇账。”
  
  同时,汇控欧洲业务的增长动力也出现放缓迹象,2008年汇控在欧洲业务除税前盈利为108.69亿美元,同比增长26.46%。但若扣除已发行长期债券的公允值变化29.39亿美元,以及出售法国地区银行的一次性盈利24.45亿美元,汇控欧洲除税前利润较2007年同期下降约25%。
  
  里昂证券在3月10日发布报告亦指出,汇控仍存有27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风险,这主要是来自2000年所购买的法国商业银行(CCF)。
  
  此外,北美业务仍为汇控的痼疾。一名外资银行分析师向《财经》记者表示,汇控目前仍在北美持有1400多亿美元贷款,由于美国经济未见谷底,这部分信贷减值相信仍会增加。美林证券也估计,汇控北美贷款业务撇账将持续增加,估计未来三年贷款减值拨备将高达130亿至140亿美元。
  
  在担忧之中,汇控股价自宣布供股后的五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高达42.05%。这首先动摇了大量散户的供股决心。有香港市民甚至形象地比喻说,汇控供股之于投资者,犹如恋爱半世纪的老夫妻,妻子一直忠贞不渝,但某日突然发现丈夫早于几年前在海外包养情妇,“消遣”家中不少资产,如今需要动用妻子的私房钱偿还海外“情债”。面对供股,散户在权益摊薄和股价不振的双重折磨下难以取舍。
  
  而在金融危机中投资行为受人关注的中资机构,除汇控在内地的合作方之一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18,香港交易所代码:02318),表明将全额参与供股,其他机构均三缄其口,态度谨慎。
  
  为消除投资者疑虑,汇控集团财务总监Douglas Flint及美国汇丰的财务总监Ian Mackay3月11日抵达香港,会见机构投资者。此外,汇控主席葛霖近期也在纽约与主要投资者见面,希望投资者支持供股计划。
  
  与此同时,香港的一众富豪则出面力挺汇控,其中长江实业集团(香港交易所代码:00001)主席李嘉诚,将以私人名义担任分包销商,涉及23.4亿港元包底供股。接近供股交易的人士表示,由于受到多位城中富豪的支持,汇控已获总供股金额逾40%的分包销承诺。
  
  富豪们的力挺,除因供股价格吸引,也被认为有历史渊源,“当年汇控贷款给这些富豪们创业,支持他们的公司发展。现在是还人情的时候了。”香港一名欧资机构投资者说。
  
  但本地富商的情感,终究不能左右部分国际机构投资者的意愿。
  
  异动风云
  
  3月9日,汇控股价突如其来的暴跌震惊市场。在当日的收市竞价时段,即下午4时过后的十分钟内,前九分钟,汇控的股价一直稳守于37港元,但就在最后三秒钟,股价突然急挫,由37港元跌至33港元。
  
  “一个1185万股的卖盘在最后三秒钟出现,打低汇控股价。”香港一名交易员告诉《财经》记者。汇控在当天收市竞价时段成交量约1190万股,占全日总成交量的9.8%;而竞价时段成交额约3.93亿港元,占全日总成交额的8.3%。
  
  33港元,是汇控近14年来最低的收盘价。
  
  在银行寻求融资、市场摇摆之际进行打压,是对冲基金牟取暴利的惯常手段,也最容易引发市场恐慌和恶性循环,从贝尔斯登到雷曼莫不如此。正因为此,汇控的急挫,令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及香港证监会均不能坐视。《星岛日报》3月13日报道称,曾俊华3月12日会见参与“天价卖盘”交易的券商德意志银行,表达对事件的关注。
  
  证监会更于3月11日宣布正式介入调查。调查将主要聚焦于3月9日的收市价,是否源自任何违反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的操控行为,或是否有持牌人违反证监会的《操守准则》,扭曲汇控股份的行情或价格。
  
  面对操纵第一权重股股价的疑惑,汇控集团执行董事兼亚太区行政总裁霍嘉治3月10日面见媒体时,强调有关交易并非恐慌性抛售,可能是市场庄家或对冲基金压低股价,从而以较低价格取得供股权牟利。
  
  由于3月9日的巨大卖盘由德意志银行输入,该行也成为舆论焦点。德意志银行代表指出,有关交易并非刻意人为砸低股价,部分原因是输入大量市价沽盘造成。但有投行人士对《财经》记者分析认为:“听闻汇控此前曾找过德银商谈包销事宜,德银或许对汇控股价的真实估值及供股事宜有深入了解,因此才会挂出33港元的价格。”
  
  汇控供股的包销商高盛及摩根大通亦受牵连。“对冲基金甚至包销商可能先借入股份做空股票,即抛售股份以推低股价,降低股东供股意愿,然后以低价取得供股权,买入股份补仓。”一位机构投资者对《财经》记者表示。
  
  然而,汇控在收市竞价时段出现异动的风波并未止于市场揣测,而持续升级。港交所在3月12日晚间宣布,撤销实施不足一年的收市竞价机制。这可谓汇控千亿供股迄今留给香港资本市场的最深刻的印记。
  
  港交所于2008年5月26日起,实行收市竞价机制。但该机制实行后,曾引发外界强烈反弹,主因是每当有大型指数重整,收市竞价时段曾多次出现股价大幅波动,个别股价有时被大幅拉高或推低。港交所遂于2008年11月发布咨询文件,就收市竞价时段引入价格限制提出方案。2009年2月13日,港交所正式公布于收市竞价时段引入2%的波幅限制,即收市竞价时段的上下波幅,须在下午4时收市价的2%以内。
  
  港交所董事李君豪表示,此前港交所董事会也曾提出撤销收市竞价机制,但未获大多数董事通过。
  
  然而,在金融危机笼罩之下,汇控股价异动,最终动摇了监管者执行新制的决心。港交所表示,有必要维持公众对市场秩序、公平性及透明度的信心,于3月23日起正式中止了收市竞价交易时段,香港证券市场恢复于下午4时收市。
  
  值得庆幸的是,受超跌反弹等因素影响,汇控股价从3月10日开始逐渐回升,至3月18日已实现“七连升”,七个交易日累计升幅为29.39%。
  
  3月19日晚,汇控的供股方案也终于尘埃落定,在伦敦股东会上以超过99%的赞成票获得股东通过,预计股东将认购约九成的供股。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此次汇控供股方案获得高票通过,可能得益于集团持续的派息政策。
  
  汇控早前曾对投资者承诺,将继续派发季度股息。其中2009年一季度股息将为每股0.08美元(约合0.62港元)。以汇控供股后合共172亿股普通股计算,假设集团每季派息均为0.08美元,汇控2009年派息可达0.32美元,折合2.48港元,以目前股价约40港元计算,股息回报率为6.2%,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弱。
  
  在香港,基于投资者对汇控特殊的情感,汇控集团执行董事兼亚太区行政总裁霍嘉治曾大打“温情牌”:“汇控与港人一起成长,共同经历艰难日子,股份代代相传”,他不认为港人已对汇控失去信心。
  
  “门外的狮子(香港汇丰总行的重要标识)仍有能力大声吼叫。”霍嘉治说。但恐怕无人能知,是投资者对汇控的信心,使供股顺利推进,抑或反之。
  
  供股计划获批后,总值逾680亿港元的汇控供股权3月23日至3月31日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交易。4月8日将公布供股最终结果,4月9日汇控新股将正式上板交易。■
  
  本刊记者陈慧颖、本刊助理研究员王维熊对此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通过货币互换,东亚国家货币朝离开长期以来实施的相对于美元的“套算汇率”机制走出了一小步    《财经》经济学家 陆磊    货币互换是人民币走向周边国家的一种官方安排,但人民币国际化绝非官方所能包揽,且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    从货币史的角度看,只有少数国家货币有可能成为世界货币,如英镑、美元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元。货币国际化具有三个必要不充分条件:一是较高的对外债权持有量;二是庞大的国
期刊
无论是上海还是香港,谁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抢得先机,主要取决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进程    对内地各城市而言,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由中央发文确认,意味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名分”,及此“名分”背后的一系列资源分配,上海已获先机。    但这对香港而言,则意味着挑战和压力。    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上海建设“两个中心”,列举了五项主要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其他
期刊
日本经验表明,在零利率水平上,许多扭曲的行为会发生    前几天,我在东京主持一场圆桌论坛,讨论亚洲的资本市场。东京正在下雪,加重了那里的阴霾气氛。这次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很大,日本2008年的出口比前年下降了46%,就连原来现金流充裕的丰田汽车,也不得不向政府借钱卖车,因为银行减少了贷款,全球的汽车金融服务难以维持下去。    日本是全球第一个实行零利率政策的国家,以抵御1989/1990年资产泡沫
期刊
“圣地亚哥原则”的推出,十分有效地消除了很多人对主权财富基金的疑惑和负面印象    主权财富基金潮流    主权财富基金并不是新生事物,一些较早成立(如科威特、阿布扎比、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已存在逾半个世纪。然而,随着过去十年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革,主权财富基金在国际金融系统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    根据市场参与者的估计,各主权财富基金所管理资产目前总计2万亿至3万亿美元,规模超过对冲基金。事
期刊
让中小企业主投身股市,或将公司上市再以几倍的高价套现,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大环境下尤其显得不智     2008年年末,有朋友告诉我,一拨从未做过股票的中小企业主进入了股市。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2009年春节前后,更多的朋友提供了类似的信息。    于是,我通过银行等多个渠道做了调研,当然,也有主动找上门来通报的。比如,一个月前,我妻子的前同事就说她先生做股票啦,“轻轻松松赚了100万”。我也认识她
期刊
获得中央政策支持之后,上海能否在金融领域承担更多创新和开放的职责?能否在国际金融版图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财经》记者 沈乎 陈中小路 赵何娟    上海,曾经的远东金融中心,如今站上了新的起点。    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会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
期刊
将于4月2日在伦敦召开的G20峰会,应该成为全球协调、共克时艰的开端,但各方的日程表差别仍很大    《财经》特派记者 李昕 发自英国伦敦 记者 张翃 王晶 发自北京     伦敦城东,泰晤士河北岸有一片宏大的建筑,名叫ExCel。英国首相布朗希望此地能和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1988年的巴塞尔一样,因举办重塑国际金融或经济体系的重要会议而名垂史册。    4月2日,20国(G20)元首和国际组
期刊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倡议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激起全球回响,但暂时还绕不开IMF乃至国际经济体系的权力分配问题    《财经》记者 张翃 李涛    在世界各主要国家领导人聚首前十天,中国把“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摆上了桌面。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发布了行长周小川的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文章摘要附后),时间是17时40分。而五分钟前,该文的英文版先行发布,
期刊
目前的国家财力只能维持一个基本的、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对社会福利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财经》实习记者 兰方    应对金融危机首重民生,民生首重社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中国政府2009年七大主要任务之一。    2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将“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将“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作为促进经济
期刊
全球变暖正在从根本上影响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和管理体制,因应这种趋势作出改变已当其时    《财经》特派记者 张瑞丹 发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横跨亚欧大陆的历史古城伊斯坦布尔,在绵绵不断的冷雨之中,迎来了三年一届的“世界水资源论坛”(World Water Forum)。    3月16日至22日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吸引了182个国家近3万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中国亦派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