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十三五”扶贫规划中的关键词。从短期来看,有助于推动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从长远来看,则有助于整个国家的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本文以G县S镇为调查对象,探求其进行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整村移民;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扶贫,历来是维护国家稳定,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我国传统粗放式的扶贫,由于方向不明确,内容不清晰,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发展的现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所谓精准就是扶贫方向要正确,扶贫方式要全面,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精确扶贫。
一、精准扶贫的涵义及缘起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向致力于帮助人民摆脱贫困。从1949年到1977年,我国主要是政府救济式扶贫。改革开放初期,采用改革带动式扶贫,随后又开始了规模开发式和重点开发式扶贫。到了21世纪,开始尝试多元参与式扶贫。到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而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哪里贫困扶哪里。
二、甘肃省G县S镇整村移民相关情况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于地区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原因,中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移民活动。这其中整村搬迁的移民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整村搬迁移民和零散搬迁的移民相比,有其独特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整村移民人员从原先的聚居地整体搬迁过来,原先的生活小圈子并没有被打破,新搬来的移民难以融入当地原有居民的生活圈,造成社会间的割裂;甘肃东西部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居民需要适应种植新的作物和新的耕作方式,或者直接从事其他职业;从原居民的角度考虑,大批量的移民迁入会占用公共资源,本地人的利益受到威胁。这使得在扶贫工作的开展也必须考虑到其特殊性。甘肃省作为异地搬迁的大省,自上个世纪开始,在省内多次有计划地实施异地搬迁,酒泉地区相对发达灌溉的农业使其成为省内搬迁的重要目的地,迄今为止已经接受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以G县为例,已接受各类移民多达八万余人,移民村多达33个。通过许多年的发展,移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有未能完全脱困的移民。
三、G县S镇精准扶贫工作的识别机制
G县S镇将对象精准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前提,严格执行省、市确定的“12345”(一核二看三比四评五公示)工作程序,按照人均纯收入2800元的贫困线标准,安排组织干部深入各行政村,逐村逐户调查产业状况、致贫原因、收入现状等情况。结合建档立卡工作“回头看”,组织帮扶干部、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再排查再核实,对照12项致贫原因再梳理、再分析,对需求清单、脱贫计划、挂图作战、增收台账等帮扶措施再完善、再细化,对扶贫对象、扶持项目、脱贫时间和责任人员再明确、再靠实,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并通过入户登记农户各项信息资料,逐户建立档案,实现了户有表卡册、乡村有电子档案、县有信息平台和数据库。
四、G县S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幫扶路径
G县重点在改革扶贫机制、创新投入方式、强化金融支持、统筹社会帮扶等方面下功夫,积极落实省市“1+17”工作方案措施,探索实施小额担保基金、产权抵押贷款、光伏扶贫“三步曲”发展战略。而S镇在县政府制定的大框架下,进一步细化了扶贫路径。
首先,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持续增加经营性收入。坚持“压棉花、稳蜜瓜、增果蔬、扩药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思路,压减棉花面积,持续扩张枸杞、大枣等高效田,全力建设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壮大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完善公司+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降低农户入市风险。通过技术革新、改造提升,切实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其次着力强化技能培训,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外向型人力输送。面向广大贫困家庭,采取“订单”培养,“订向”输转的方式,着力培训冶金、采矿、电焊修理、风电维修等专业,实现贫困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术型的转变。针对留守妇女等贫困家庭开展就近就地就业培训,通过提供用工信息、联系就业单位等方式,促使妇女群众在龙头产业、民营企业就业,使妇女切实撑起劳务经济“半边天”。第三是全力落实惠农政策,持续增加转移性收入。充分发挥惠农政策效应,让广大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增加贫困群众的转移性收入。
五、G县S镇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路径
G县不断强化县乡村各级脱贫验收责任,严格执行脱贫标准,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审核把关,做好调查核实、公示公告、信息录入等各项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实行逐户销号,做到干部签字负责、群众签字认账。加强精准脱贫工作的督查指导工作,强化业务培训,全力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探索建立第三方抽查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整改纠正脱贫验收中的问题。
作为“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扶贫指导思想,“精准扶贫”可以说是当前扶贫工作最为热门的内容,甘肃省作为全国重点扶贫开发区域,通过多年探索,首创了“853”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做到了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扶贫效果、考核评价五个精准,保证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G县S镇作为甘肃省插花型移民集中安置区,通过精准施策,移民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到2015年年底,移民区贫困面下降到4.3%,2016年年底基本实现全面脱贫。在具体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G县S镇牢牢把握识别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措施精准、保障精准、考评精准六个点,力求彻底解决困难户问题,实现全镇的脱贫致富。研究G县S镇扶贫开发的典型经验,对集中安置移民区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祝慧,莫光辉,于泽堃. 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创新探索[J].农业经济,2017(01):9-11.
[2]莫光辉,张玉雪. 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J].理论与改革,2017,(01):119-124.
[3]王云燕,肖林长. 推进“互联网+”背景下赣州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J]. 江西农业学报,2016,28(07):138-142.
[4]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03):289-295.
[5]杨波.甘肃精准扶贫开发新路径探析[J].开发研究,2015,(06):59-62.
【关键词】:整村移民;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扶贫,历来是维护国家稳定,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我国传统粗放式的扶贫,由于方向不明确,内容不清晰,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发展的现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所谓精准就是扶贫方向要正确,扶贫方式要全面,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精确扶贫。
一、精准扶贫的涵义及缘起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向致力于帮助人民摆脱贫困。从1949年到1977年,我国主要是政府救济式扶贫。改革开放初期,采用改革带动式扶贫,随后又开始了规模开发式和重点开发式扶贫。到了21世纪,开始尝试多元参与式扶贫。到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而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哪里贫困扶哪里。
二、甘肃省G县S镇整村移民相关情况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于地区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原因,中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移民活动。这其中整村搬迁的移民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整村搬迁移民和零散搬迁的移民相比,有其独特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整村移民人员从原先的聚居地整体搬迁过来,原先的生活小圈子并没有被打破,新搬来的移民难以融入当地原有居民的生活圈,造成社会间的割裂;甘肃东西部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居民需要适应种植新的作物和新的耕作方式,或者直接从事其他职业;从原居民的角度考虑,大批量的移民迁入会占用公共资源,本地人的利益受到威胁。这使得在扶贫工作的开展也必须考虑到其特殊性。甘肃省作为异地搬迁的大省,自上个世纪开始,在省内多次有计划地实施异地搬迁,酒泉地区相对发达灌溉的农业使其成为省内搬迁的重要目的地,迄今为止已经接受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以G县为例,已接受各类移民多达八万余人,移民村多达33个。通过许多年的发展,移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有未能完全脱困的移民。
三、G县S镇精准扶贫工作的识别机制
G县S镇将对象精准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前提,严格执行省、市确定的“12345”(一核二看三比四评五公示)工作程序,按照人均纯收入2800元的贫困线标准,安排组织干部深入各行政村,逐村逐户调查产业状况、致贫原因、收入现状等情况。结合建档立卡工作“回头看”,组织帮扶干部、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再排查再核实,对照12项致贫原因再梳理、再分析,对需求清单、脱贫计划、挂图作战、增收台账等帮扶措施再完善、再细化,对扶贫对象、扶持项目、脱贫时间和责任人员再明确、再靠实,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并通过入户登记农户各项信息资料,逐户建立档案,实现了户有表卡册、乡村有电子档案、县有信息平台和数据库。
四、G县S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幫扶路径
G县重点在改革扶贫机制、创新投入方式、强化金融支持、统筹社会帮扶等方面下功夫,积极落实省市“1+17”工作方案措施,探索实施小额担保基金、产权抵押贷款、光伏扶贫“三步曲”发展战略。而S镇在县政府制定的大框架下,进一步细化了扶贫路径。
首先,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持续增加经营性收入。坚持“压棉花、稳蜜瓜、增果蔬、扩药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思路,压减棉花面积,持续扩张枸杞、大枣等高效田,全力建设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壮大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完善公司+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降低农户入市风险。通过技术革新、改造提升,切实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其次着力强化技能培训,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外向型人力输送。面向广大贫困家庭,采取“订单”培养,“订向”输转的方式,着力培训冶金、采矿、电焊修理、风电维修等专业,实现贫困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术型的转变。针对留守妇女等贫困家庭开展就近就地就业培训,通过提供用工信息、联系就业单位等方式,促使妇女群众在龙头产业、民营企业就业,使妇女切实撑起劳务经济“半边天”。第三是全力落实惠农政策,持续增加转移性收入。充分发挥惠农政策效应,让广大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增加贫困群众的转移性收入。
五、G县S镇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路径
G县不断强化县乡村各级脱贫验收责任,严格执行脱贫标准,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审核把关,做好调查核实、公示公告、信息录入等各项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实行逐户销号,做到干部签字负责、群众签字认账。加强精准脱贫工作的督查指导工作,强化业务培训,全力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探索建立第三方抽查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整改纠正脱贫验收中的问题。
作为“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扶贫指导思想,“精准扶贫”可以说是当前扶贫工作最为热门的内容,甘肃省作为全国重点扶贫开发区域,通过多年探索,首创了“853”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做到了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扶贫效果、考核评价五个精准,保证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G县S镇作为甘肃省插花型移民集中安置区,通过精准施策,移民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到2015年年底,移民区贫困面下降到4.3%,2016年年底基本实现全面脱贫。在具体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G县S镇牢牢把握识别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措施精准、保障精准、考评精准六个点,力求彻底解决困难户问题,实现全镇的脱贫致富。研究G县S镇扶贫开发的典型经验,对集中安置移民区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祝慧,莫光辉,于泽堃. 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创新探索[J].农业经济,2017(01):9-11.
[2]莫光辉,张玉雪. 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J].理论与改革,2017,(01):119-124.
[3]王云燕,肖林长. 推进“互联网+”背景下赣州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J]. 江西农业学报,2016,28(07):138-142.
[4]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03):289-295.
[5]杨波.甘肃精准扶贫开发新路径探析[J].开发研究,2015,(0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