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教育工作已成为博物馆的中心职能之一。博物馆的建设发展需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的要求,切实做好博物館的宣教工作,至关重要。也是博物馆宣教工作者需要探索和回答的问题。要使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真正成为传播知识、传播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使人民群众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文化权益。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教育;以人为本;实践经验
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博物馆正在向多样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博物馆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若要更好地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博物馆宣教工作是体现职能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更是检验博物馆建设发展水平的试金石。
一、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性
从世界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来看,它的社会功能初始主要是收藏和研究,而教育是它后来派生出来的功能。从1905年开始,我国就把博物馆性质定为“社会教育机构,政治、学术参考的重要部门,学术教育的有力助手”。宣传教育已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宣教,研究、收藏意义的价值就得不到最终实现,它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灵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界基于对自身历程和现状的反思,得出应将宣教列为博物馆的一项基本的和核心的使命。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宣传教育在博物馆生存和发展中的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尽快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博物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论,切实使之成为大众人群文化欣赏、知识交流的有效平台。
二、博物馆宣教工作创新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文化事业包括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地影响。时代要求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必须拓宽其职能。博物馆的宣教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博物馆的宣教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充分发挥自身做好宣教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以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为例,综合日常参观数据,观众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未成年人、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城镇居民、老人和儿童的参观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占总参观人数的40%。这表明,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公益性质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体现。同时,博物馆的管理、服务、展览展示水平、宣教质量也正在经受着考验。尤其是给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博物馆必须创新宣教模式,强化宣教意识,提升宣教质量和水平,拓展宣教模式和手段,使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潜力和活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掘和发挥。
三、博物馆宣教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更多地关注观众的参观需要和参观质量,更加注重人的感觉和需求,从而宣教手段和模式更加多元化,正在朝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育理念靠近、转变。近年来自助游持续升温,游客增加,管理和教育难度加大,很多博物馆在工作中提倡人性化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拓宽宣教方式和渠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馆方主动设置行李寄存处、服务咨询处,免费为观众服务;增加讲解员和讲解导览,帮助观众理解展览内容;印制简洁精美的导览册页,供观众免费取阅。同时改造卫生设施;为殘障人士免费提供轮椅;开辟休息区;引导观众文明参观等。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服务功能,也体现了博物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避免出现因专业知识不精而无法满足观者需求的尴尬局面;也可通过观众感兴趣的提问或者专业性的讨论,自然而然地把演讲式的讲解转换成交流式的讲解,这样讲解就不会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了。传统的人工讲解,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力量,从内容和形式上完善讲解服务功能,是博物馆充分发挥传承文明、教育公众的重要途径。
1、吸纳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
因为资金等各种方面原因的限制,原有的讲解以及服务人员队伍在数量上仍然难以满足参观人数的要求,这样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扩充服务人员队伍。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以及2014年青岛世园会的成功举办经验启发我们,志愿者队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但是博物馆工作毕竟是专业要求强,文化底蕴要求较高的工作,所以在志愿者招募中,优先以具备相关宣教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比如中文,历史,播音主持等专业的学生进行选拔,并对选拔的人员进行业务强化,培训合格后再上岗。博物馆还可同有关院校进行合作,开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建立与高校互赢的长效机制,从而长期有效的来解决这一问题。
2、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展览形势多样化,充分与观众互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语音导览、多媒体等充分而便利地引进博物馆参观中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前景,这样不仅使散客观众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博物馆,也有利于文物安全和展厅内的疏导工作。随着群众对新事物、新科技、新形势的接受程度不断加快,原来的辅助性设施会不断提高其作用,真真正正的成为展览的主要力量。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引用,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的宣教方式,从而实现趣味式、主动式的宣讲,加强其视听享受,使人流连忘返。
3、加强安保工作与安保队伍建设。
随着博物馆人流的日益增加,安全保卫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以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为例,监狱实景展中裸露的一些展品、模型、图版等,难免在展览中有缩耗损,就此场馆增加了防护设施和提醒标识;针对展区内,狭窄、不易通行的参观线路,如旋转塔楼楼梯,地下水牢出入口等均做了警示提示;在人流密集时段增加安保巡查人员,进行合理疏导指引,确保参观线路通畅和人员安全。
总之,博物馆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宣教职能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在博物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必然会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同时也有许多新的机遇,使博物馆宣教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只有搞清了观众的社会需求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才能使宣教工作富有生命力,使博物馆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这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教育;以人为本;实践经验
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博物馆正在向多样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博物馆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若要更好地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博物馆宣教工作是体现职能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更是检验博物馆建设发展水平的试金石。
一、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性
从世界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来看,它的社会功能初始主要是收藏和研究,而教育是它后来派生出来的功能。从1905年开始,我国就把博物馆性质定为“社会教育机构,政治、学术参考的重要部门,学术教育的有力助手”。宣传教育已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宣教,研究、收藏意义的价值就得不到最终实现,它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灵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界基于对自身历程和现状的反思,得出应将宣教列为博物馆的一项基本的和核心的使命。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宣传教育在博物馆生存和发展中的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尽快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博物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论,切实使之成为大众人群文化欣赏、知识交流的有效平台。
二、博物馆宣教工作创新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文化事业包括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地影响。时代要求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必须拓宽其职能。博物馆的宣教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博物馆的宣教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充分发挥自身做好宣教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以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为例,综合日常参观数据,观众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未成年人、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城镇居民、老人和儿童的参观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占总参观人数的40%。这表明,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公益性质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体现。同时,博物馆的管理、服务、展览展示水平、宣教质量也正在经受着考验。尤其是给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博物馆必须创新宣教模式,强化宣教意识,提升宣教质量和水平,拓展宣教模式和手段,使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潜力和活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掘和发挥。
三、博物馆宣教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更多地关注观众的参观需要和参观质量,更加注重人的感觉和需求,从而宣教手段和模式更加多元化,正在朝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育理念靠近、转变。近年来自助游持续升温,游客增加,管理和教育难度加大,很多博物馆在工作中提倡人性化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拓宽宣教方式和渠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馆方主动设置行李寄存处、服务咨询处,免费为观众服务;增加讲解员和讲解导览,帮助观众理解展览内容;印制简洁精美的导览册页,供观众免费取阅。同时改造卫生设施;为殘障人士免费提供轮椅;开辟休息区;引导观众文明参观等。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服务功能,也体现了博物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避免出现因专业知识不精而无法满足观者需求的尴尬局面;也可通过观众感兴趣的提问或者专业性的讨论,自然而然地把演讲式的讲解转换成交流式的讲解,这样讲解就不会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了。传统的人工讲解,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力量,从内容和形式上完善讲解服务功能,是博物馆充分发挥传承文明、教育公众的重要途径。
1、吸纳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
因为资金等各种方面原因的限制,原有的讲解以及服务人员队伍在数量上仍然难以满足参观人数的要求,这样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扩充服务人员队伍。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以及2014年青岛世园会的成功举办经验启发我们,志愿者队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但是博物馆工作毕竟是专业要求强,文化底蕴要求较高的工作,所以在志愿者招募中,优先以具备相关宣教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比如中文,历史,播音主持等专业的学生进行选拔,并对选拔的人员进行业务强化,培训合格后再上岗。博物馆还可同有关院校进行合作,开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建立与高校互赢的长效机制,从而长期有效的来解决这一问题。
2、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展览形势多样化,充分与观众互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语音导览、多媒体等充分而便利地引进博物馆参观中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前景,这样不仅使散客观众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博物馆,也有利于文物安全和展厅内的疏导工作。随着群众对新事物、新科技、新形势的接受程度不断加快,原来的辅助性设施会不断提高其作用,真真正正的成为展览的主要力量。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引用,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的宣教方式,从而实现趣味式、主动式的宣讲,加强其视听享受,使人流连忘返。
3、加强安保工作与安保队伍建设。
随着博物馆人流的日益增加,安全保卫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以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为例,监狱实景展中裸露的一些展品、模型、图版等,难免在展览中有缩耗损,就此场馆增加了防护设施和提醒标识;针对展区内,狭窄、不易通行的参观线路,如旋转塔楼楼梯,地下水牢出入口等均做了警示提示;在人流密集时段增加安保巡查人员,进行合理疏导指引,确保参观线路通畅和人员安全。
总之,博物馆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宣教职能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在博物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必然会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同时也有许多新的机遇,使博物馆宣教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只有搞清了观众的社会需求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才能使宣教工作富有生命力,使博物馆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这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