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4日,上海东方卫视在每周五推出大型相亲节目《百里挑一》,而此前的5月28日,浙江卫视也下了一剂猛药,连续13天推出特别版《为爱向前冲》,加上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等,全国卫视的“相亲”大战愈演愈烈。浙江卫视不仅管完成速配,还管送入“洞房”。此外还有不少电视台也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加入“相亲”大比拼,一股全民“大相亲”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那么,几年前渐渐消失的电视相亲类情感节目,为何又再次死灰复燃,粉墨登场?相亲节目为什么会这么火?疯狂相亲节目能走多远?里面隐匿着哪些危机?此类节目又能带给人们怎样的思考呢?
情感类游戏节目纷纷亮相荧屏
近来,各地荧屏上涌现最多、拼杀最凶的无疑是相亲节目。可是观众对相亲节目的话题关注,超过了节目本身。
相亲节目变成相金游戏。我们注意到,由于定位的初始原因,这类电视相亲节目几乎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要么以虚假的相亲表演愚弄情感饥渴的观众;要么就是在舞台上大放厥词,频频挑战传统婚恋道德底线,吸引受众眼球;要么是一群拥有表演才能、欲求出路上位的准明星,通过个性塑造来打造人气;要么以选择约会的游戏方式增添娱乐气氛,给观众带来戏剧享受。
嘉宾一个比一个露骨。来自北京的平面模特马诺在《非诚勿扰》中,以一句雷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微笑!”赢得“拜金女”头衔。不久之后,在《为爱向前冲》中,又出现被网友封为“超级拜金女”的,楼姚。她一上台便称“除非你多金,否则别理我”。当她初见其貌不扬、身高1.6米的“豹哥”时,兴趣全无立即灭灯,但当她听说对方有兰博基尼车、月收入百万后则立刻变脸,甚至爽快答应对方试婚的非分要求。“豹哥”也由此成为有名的“炫富男”。
话语一句比一句疯狂。不仅有“炫富男”,还有“炫富女”。女嘉宾盛凌云自称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女研究生,家有豪宅和两辆豪华法拉利。她在荧屏上显得财大气粗,说上节目就要“娶”男人回家。有个自称“祖德妹”的贺应明,竟以炒作成名的宋祖德弟弟前女友为荣,她口出狂言,号称自己“文学超过张爱玲、容貌赛过范冰冰、睿智盖过陈鲁豫、气质超过杨澜”,其炒作风格与宋大嘴自誉为“当代鲁迅”如出一辙。更让人担忧的是,那个“拜金女”马诺出名后,如今竟成了众多电视节目拉升收视率的座上客,该女子说话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甚至自曝“初夜经历”。损人损言,道德底线愈加狂跌至极。
而且男女嘉宾话语也变得更糙、更露骨、粗口连篇,有的甚至当堂吵架、讥讽、谩骂、扔鞋,温馨相亲全然成了低俗秀场。在对金钱、名利“向前冲”之中,爱情、真诚、品德黯然失色。主流媒体荧屏如此恶拼,嘉宾谁说话大胆出格就让谁上,这样的节目究竟是让人审美还是现丑?
情感节目胡编亵渎情感。此类节目目前虽然还没有相亲节目那样大胆露骨,但隐藏在其中的猫腻也很值得人们警醒。例如一些卫视推出的所谓“情感再现”、“感情还原”、“走近现场”等等被冠以情感类的电视节目,其中也确有一些真实的东西,但更多的是造假,故事有专门“枪手”编写,甚至由编剧来编,就连嘉宾都是由编导撰写好稿子,然后找演员来演,内容追求新、奇、特,细节描写很露骨,有的为了追求所谓的真诚和真实,还把矛盾中的双方请到现场“对话”荧屏,有的恶语相向,言论过激;有的暴露隐私,渲染悲情阴暗;有的宣传迷信和唯心色彩;还有一家卫视曾把一对老男少妇请到现场,男的68岁,女的34岁,还有的把64岁老妻和37岁少夫请到现场,他们大谈特谈冲破年龄界限,如何恋爱、婚后又如何幸福等等。有的经不住主持人的刨根问底,把本属于公民个人私有感情的东西,也统统曝光在公众面前,被媒体放大。
情感类游戏节目的冲动理由
忽如一夜春风来,几年前渐渐消失的电视相亲类节目如今争相粉墨登场。与过去不同的是,这类节目改变了过分看重速配、交友的传统套路,赋予一套全新的以情感作秀、电视达人为元素的娱乐包装,削弱情缘质地,凸显囧人观点,其中,惊世骇俗的言论被当作标新立异,反传统的婚恋观变为时尚追求,甚至弃美逐丑,私密外卖,强烈地刺激着道德困惑的一代青年。不可否认的是,这类节目恰好抓住了历史转型期人们逆向的思维和情感定势,运用现代电视的光电声色和网络集市效应,在观赏效果上出奇制胜,营造出数以千百万计的粉丝团和受众群。这类节目成功的商业模式和娱乐样式不但开始造成电视台之间的恶性竞争和竞相复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现代人的价值引导和示范作用。这时候,我们就不能再立足像观察一个媒体栏目的专业角度,仅仅停留在技术评判的阶段了。
6月6日,第三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举行,曹可凡、曹景行、陈蓉等荧屏名嘴走进校园与大学生对话互动。名嘴们对目前荧屏相亲节目一窝蜂现象进行了炮轰,大学生则发布了调研报告,称网络等新媒体已超过电视成为大学生们的最爱,对电视也形成了冲击,电视在成为大众传媒后,也处于危机四伏之中。
《“爱看电视”上海大学生电视关注调查》表明,通过对复旦、交大、同济等18所高校学生的调查,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大学生首选的媒介中,网络以85.2%大大超过了电视的7.9%,成为大学生们的首选。即便是看电视节目,许多大学生也是通过网络视频点播、IPTV等。这一新格局的形成,给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的电视敲响了警钟。
调查还发现,电视节目的公信力也在慢慢减弱,大学生对电视节目的信息崇拜逐步消退。在信任度上,男女大学生认可者分别仅为37.3%和41.1%。在不同文化程度大学生的电视节目参与度上,专科生最高,本科生其次,研究生第三,博士生最低,呈现出学历越高参与程度越低的趋势。在大学生喜爱的18种节目类型中,占前五位的依次为:电影、综艺、电视剧、人物访谈和新闻评论。
但真正冲动的理由,还是提高收视率,吸引广告创收,各家电视台都遭遇生存压力,观众要看好电视剧,而好电视剧一集出手就要价几十万或上百万,我国现在每年生产电视剧近两万集,真正算得上精品力作的极少,制作电视剧成本越来越高,有些演员出价30万元一集,仅找演员费用就已占到成本的60%左右,为了满足观众需求,电视台也只好不断创新节目,提高收视率,增加收入,以购买好电视剧,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剧人为的高成本也把电视台逼上了拼收视率这条路,但国家目前对这一块是失控的,甚至放任自流,从而把整个电视台及其链条上的各个产业都拖进了恶性循环的境地,说实话,电视台也有自己一肚子的难言苦水。
一纸封杀令能否逼“娼”从良
6月9日,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 的通知》两份正式文件,对已经引起极大社会公愤的“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文件中每一条都直指上述节目的软肋,可谓一针见血。“不得邀请个人品德有问题或有争议,持不正确或非主流价值观、婚恋观的人物参加节目。”对嘉宾的个人身份审核,广电总局在通知中也有明确要求。此前的6月4日,全国各大传媒几乎同时刊播了《广电总局下令封杀马诺》的消息,核心内容称其“道德观与公众不符”,遭广电总局下令“封杀”,而其参与录制的江苏卫视2010版《名师高徒》四期节目也因此被砍。马诺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平面模特,凭借真人秀《非诚勿扰》中一句“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微笑!”的出位言论而一夜蹿红,被称为当代拜金女,后又因为录制浙江卫视《越跳越美丽》时在后台的一段抽烟、爆粗口、索要出场费的视频而引起广泛争论,在采访中谈初夜更是毫无顾忌,令人瞠目。
据知情人士透露,正是因为马诺大胆出位的言论与表现,才遭到广电总局下达封杀令,称其“道德观与公众不符”,由其参与录制的四期江苏卫视《名师高徒》遭遇被砍,而安徽卫视的《周日我最大》节目组也相继接到了广电总局的书面通知,在近期也会对节目进行调整,暂停马诺在安徽卫视的电视节目录制。另悉,浙江卫视《越跳越美丽》节目组也将暂停马诺参与该节目的录制。听到了这个消息,尽管节目组内部都比较愕然,但很能理解上级要求,所以对节目进行了调整,安徽卫视方面不愿对封杀一事进行回应,该节目有关负责人已赶赴北京,是否向总局方面汇报节目相关情况,以争取尽快“解禁”都不得而知。同时,在消息见报后,因江苏卫视当红节目《非诚勿扰》走红的马诺,依旧泰然自若地出现在播出节目的现场,似乎看不到被封杀的阴影。而在广电总局下发的文件中,对相亲类节目嘉宾造假现象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禁止令”:“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要把好嘉宾身份,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对那些引起社会恶评的嘉宾,不允许此类节目再起用。
我们需要的是绿色收视率
6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都刊发文章,分别以《相亲节目,谁在玩“火》、《荧屏“炫富男”“拜金女”冲向何方》为题对火热的电视相亲节目提出批评,是相亲还是“相金”、是审美还是现丑?文章认为“相亲”大战,“火”了节目和嘉宾,也惹“火”了公共话题,就某一电视节目,国家主流媒体不惜版面做文章是非常罕见的,同时,《人民日报》还就收视率、幕后推手、媒体躁动、价值观迷失、低俗炒作……这些文化现象,陆续调查,进行全面剖析。6月1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发表评论,再次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情感游戏不能戏弄主流价值观。感情在任何时代都是珍贵的品格。以拜金女、艳照门获得高收视率的炒作手段,以丑为美、以假乱真、以异端为时髦、以世俗所不容为愤世嫉俗,以扭曲甚至畸形的道德取向嘲讽、挖苦正常的道德追求,还有那种令人作呕的“走穴相亲”、“托儿相亲”,应该逐渐被人性的真诚和情感的真实驱走。主流价值观必须归位,错位的道德界限必须厘清。我们的社会允许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多样,但不能矫枉过正,我们不应因为多元的存在而模糊主流价值的判断,贬低所有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人文追求。我们不能在一种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完整建立的时候,丢弃精神故土,混迹于稍纵即逝的世俗狂欢,进入娱乐的虚无主义。一个成功的节目,未必是一个优秀的节目。所谓优秀,是有着巨大影响力,同时其影响力又符合社会文明方向和时代特质。即便身处拜金主义盛行的商品社会里,也不应该把情感物质化。拿感情游戏人生,或以感情的名义骗取社会大众的信任。80后,90后正处适婚年龄,他们的择偶标准本已非常物质化,我们不能再去激发他们、误导他们了。
追求返璞归真应坚守道德底线。在芙蓉姐姐、凤姐走红网络,继而在现实世界招摇过市的时候,我们可能并未把这种以丑为美、恶搞取乐的世俗风潮当回事。毕竟,社会已经步入以多元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一些非主流的价值取向为社会所包容。这也是社会走向开放、开明的结果。但当另一个颠覆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现实故事出现在我们面前,警觉的人开始不安了。那就是,有几个地方居然以政府行为,来为历史故事中的反面角色西门庆在争故里归属。西门大官人从臭名昭著的千年形象里脱颖而出,让熟悉他的许多中国人目瞪口呆。这是怎么了?难道曾经不可逾越的道德鸿沟,当代人也可以轻易跨过去吗?需要为游戏情感类节目拉直一条道德底线,甚至是法律底线。影视界知名人士认为,一场经济危机,会影响三五年;而一场文化危机,会影响三五代人!如此博得的高收视率对社会有害无益。
同质化拼收视率加速节目“死亡”。婚恋节目之风并非现在才吹起来的。当年《玫瑰之约》大热时,跟风的就不在少数,曾经一度超过30档,后来在同质化竞争下渐渐销声匿迹。此后的“选秀风”,在克隆《美国偶像》、《英国达人》的模式下兴盛了几年,但颓势仍旧不可挽回。而目前国内流行的几档相亲节目的模式,基本来自英国相亲节目《带我走吧》。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甚至因为“版权纠纷”而闹到了广电总局。复制,跟风,最终死掉,似乎成为了中国内地娱乐节目无一例外的轨迹。未逃出窠臼的此轮相亲节目,又能撑多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徐舫州说,此类节目“可能3年都撑不到。”节目变与不变,都是死路。“包括再早一点的《今晚我们相识》、《非常男女》等,都是阶段性的。”中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说:“加速成熟有时就是加速死亡,一个东西迅速地脱离原本成长的过程,并不好。”马诺被封杀,也许正应验了“其勃也迅,其亡也速”的古训。
建立节目严格审查和监管长效机制。有评论指出,这类节目现在之所以火,和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其实是一致的,不光是电视节目,还有影视,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各种各样的偶像,都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比如说网络推手,几百万的点击率,实际上背后有集团在操作。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徐舫州说:“现在的相亲节目不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婚恋问题,实际上是娱乐节目、真人秀节目,服务性被淡化了。”原来是一两个台,现在是多个台,还有正准备加入的台;原来是较少的受众,现在动辄是数以百万、千万计;以前是一个城市报名,现在是全国选秀……在一个较小的娱乐空间里,电视元素不具有巨大的公共影响,价值导向也不会形成社会集群效应,因此,我们不必苛求节目的导向责任。但是,现在的盛况和影响力,已经具有了动摇社会形态的可能。它给电视制作人带来的动力应该从节目本身延伸开来,在另一个价值领域促使人们反躬自省。因为,高收视率下的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要求,使电视节目的价值取向不能有大的偏离。追求嘉宾“原生态表现”看似生活元素原汁原味,其实暴露出一种“窥私癖”和“逐臭欲”。为何如此?问题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整套电视节目的严格审查制度,各电视台主要靠自律和约定俗成的思路,很难把握出格的现象,因此,从有利于电视事业的发展角度,建立节目严格审查和监管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坚决把低俗倾向的选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人们对这次广电总局的两个正式文件寄予厚望,文件要求“所有交友类节目均不得现场直播,要严格执行播前审查和重播重审制度,对有问题的内容和错误的观点必须删除”。只有用制度规范电视节目,才能促进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提高绿色收视率,才能真正担当起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
视情感为玩物的娱乐之路,注定是走不远的。情感不能再如此游戏下去了。
(责编:盛山)
情感类游戏节目纷纷亮相荧屏
近来,各地荧屏上涌现最多、拼杀最凶的无疑是相亲节目。可是观众对相亲节目的话题关注,超过了节目本身。
相亲节目变成相金游戏。我们注意到,由于定位的初始原因,这类电视相亲节目几乎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要么以虚假的相亲表演愚弄情感饥渴的观众;要么就是在舞台上大放厥词,频频挑战传统婚恋道德底线,吸引受众眼球;要么是一群拥有表演才能、欲求出路上位的准明星,通过个性塑造来打造人气;要么以选择约会的游戏方式增添娱乐气氛,给观众带来戏剧享受。
嘉宾一个比一个露骨。来自北京的平面模特马诺在《非诚勿扰》中,以一句雷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微笑!”赢得“拜金女”头衔。不久之后,在《为爱向前冲》中,又出现被网友封为“超级拜金女”的,楼姚。她一上台便称“除非你多金,否则别理我”。当她初见其貌不扬、身高1.6米的“豹哥”时,兴趣全无立即灭灯,但当她听说对方有兰博基尼车、月收入百万后则立刻变脸,甚至爽快答应对方试婚的非分要求。“豹哥”也由此成为有名的“炫富男”。
话语一句比一句疯狂。不仅有“炫富男”,还有“炫富女”。女嘉宾盛凌云自称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女研究生,家有豪宅和两辆豪华法拉利。她在荧屏上显得财大气粗,说上节目就要“娶”男人回家。有个自称“祖德妹”的贺应明,竟以炒作成名的宋祖德弟弟前女友为荣,她口出狂言,号称自己“文学超过张爱玲、容貌赛过范冰冰、睿智盖过陈鲁豫、气质超过杨澜”,其炒作风格与宋大嘴自誉为“当代鲁迅”如出一辙。更让人担忧的是,那个“拜金女”马诺出名后,如今竟成了众多电视节目拉升收视率的座上客,该女子说话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甚至自曝“初夜经历”。损人损言,道德底线愈加狂跌至极。
而且男女嘉宾话语也变得更糙、更露骨、粗口连篇,有的甚至当堂吵架、讥讽、谩骂、扔鞋,温馨相亲全然成了低俗秀场。在对金钱、名利“向前冲”之中,爱情、真诚、品德黯然失色。主流媒体荧屏如此恶拼,嘉宾谁说话大胆出格就让谁上,这样的节目究竟是让人审美还是现丑?
情感节目胡编亵渎情感。此类节目目前虽然还没有相亲节目那样大胆露骨,但隐藏在其中的猫腻也很值得人们警醒。例如一些卫视推出的所谓“情感再现”、“感情还原”、“走近现场”等等被冠以情感类的电视节目,其中也确有一些真实的东西,但更多的是造假,故事有专门“枪手”编写,甚至由编剧来编,就连嘉宾都是由编导撰写好稿子,然后找演员来演,内容追求新、奇、特,细节描写很露骨,有的为了追求所谓的真诚和真实,还把矛盾中的双方请到现场“对话”荧屏,有的恶语相向,言论过激;有的暴露隐私,渲染悲情阴暗;有的宣传迷信和唯心色彩;还有一家卫视曾把一对老男少妇请到现场,男的68岁,女的34岁,还有的把64岁老妻和37岁少夫请到现场,他们大谈特谈冲破年龄界限,如何恋爱、婚后又如何幸福等等。有的经不住主持人的刨根问底,把本属于公民个人私有感情的东西,也统统曝光在公众面前,被媒体放大。
情感类游戏节目的冲动理由
忽如一夜春风来,几年前渐渐消失的电视相亲类节目如今争相粉墨登场。与过去不同的是,这类节目改变了过分看重速配、交友的传统套路,赋予一套全新的以情感作秀、电视达人为元素的娱乐包装,削弱情缘质地,凸显囧人观点,其中,惊世骇俗的言论被当作标新立异,反传统的婚恋观变为时尚追求,甚至弃美逐丑,私密外卖,强烈地刺激着道德困惑的一代青年。不可否认的是,这类节目恰好抓住了历史转型期人们逆向的思维和情感定势,运用现代电视的光电声色和网络集市效应,在观赏效果上出奇制胜,营造出数以千百万计的粉丝团和受众群。这类节目成功的商业模式和娱乐样式不但开始造成电视台之间的恶性竞争和竞相复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现代人的价值引导和示范作用。这时候,我们就不能再立足像观察一个媒体栏目的专业角度,仅仅停留在技术评判的阶段了。
6月6日,第三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举行,曹可凡、曹景行、陈蓉等荧屏名嘴走进校园与大学生对话互动。名嘴们对目前荧屏相亲节目一窝蜂现象进行了炮轰,大学生则发布了调研报告,称网络等新媒体已超过电视成为大学生们的最爱,对电视也形成了冲击,电视在成为大众传媒后,也处于危机四伏之中。
《“爱看电视”上海大学生电视关注调查》表明,通过对复旦、交大、同济等18所高校学生的调查,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大学生首选的媒介中,网络以85.2%大大超过了电视的7.9%,成为大学生们的首选。即便是看电视节目,许多大学生也是通过网络视频点播、IPTV等。这一新格局的形成,给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的电视敲响了警钟。
调查还发现,电视节目的公信力也在慢慢减弱,大学生对电视节目的信息崇拜逐步消退。在信任度上,男女大学生认可者分别仅为37.3%和41.1%。在不同文化程度大学生的电视节目参与度上,专科生最高,本科生其次,研究生第三,博士生最低,呈现出学历越高参与程度越低的趋势。在大学生喜爱的18种节目类型中,占前五位的依次为:电影、综艺、电视剧、人物访谈和新闻评论。
但真正冲动的理由,还是提高收视率,吸引广告创收,各家电视台都遭遇生存压力,观众要看好电视剧,而好电视剧一集出手就要价几十万或上百万,我国现在每年生产电视剧近两万集,真正算得上精品力作的极少,制作电视剧成本越来越高,有些演员出价30万元一集,仅找演员费用就已占到成本的60%左右,为了满足观众需求,电视台也只好不断创新节目,提高收视率,增加收入,以购买好电视剧,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剧人为的高成本也把电视台逼上了拼收视率这条路,但国家目前对这一块是失控的,甚至放任自流,从而把整个电视台及其链条上的各个产业都拖进了恶性循环的境地,说实话,电视台也有自己一肚子的难言苦水。
一纸封杀令能否逼“娼”从良
6月9日,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 的通知》两份正式文件,对已经引起极大社会公愤的“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文件中每一条都直指上述节目的软肋,可谓一针见血。“不得邀请个人品德有问题或有争议,持不正确或非主流价值观、婚恋观的人物参加节目。”对嘉宾的个人身份审核,广电总局在通知中也有明确要求。此前的6月4日,全国各大传媒几乎同时刊播了《广电总局下令封杀马诺》的消息,核心内容称其“道德观与公众不符”,遭广电总局下令“封杀”,而其参与录制的江苏卫视2010版《名师高徒》四期节目也因此被砍。马诺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平面模特,凭借真人秀《非诚勿扰》中一句“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微笑!”的出位言论而一夜蹿红,被称为当代拜金女,后又因为录制浙江卫视《越跳越美丽》时在后台的一段抽烟、爆粗口、索要出场费的视频而引起广泛争论,在采访中谈初夜更是毫无顾忌,令人瞠目。
据知情人士透露,正是因为马诺大胆出位的言论与表现,才遭到广电总局下达封杀令,称其“道德观与公众不符”,由其参与录制的四期江苏卫视《名师高徒》遭遇被砍,而安徽卫视的《周日我最大》节目组也相继接到了广电总局的书面通知,在近期也会对节目进行调整,暂停马诺在安徽卫视的电视节目录制。另悉,浙江卫视《越跳越美丽》节目组也将暂停马诺参与该节目的录制。听到了这个消息,尽管节目组内部都比较愕然,但很能理解上级要求,所以对节目进行了调整,安徽卫视方面不愿对封杀一事进行回应,该节目有关负责人已赶赴北京,是否向总局方面汇报节目相关情况,以争取尽快“解禁”都不得而知。同时,在消息见报后,因江苏卫视当红节目《非诚勿扰》走红的马诺,依旧泰然自若地出现在播出节目的现场,似乎看不到被封杀的阴影。而在广电总局下发的文件中,对相亲类节目嘉宾造假现象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禁止令”:“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要把好嘉宾身份,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对那些引起社会恶评的嘉宾,不允许此类节目再起用。
我们需要的是绿色收视率
6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都刊发文章,分别以《相亲节目,谁在玩“火》、《荧屏“炫富男”“拜金女”冲向何方》为题对火热的电视相亲节目提出批评,是相亲还是“相金”、是审美还是现丑?文章认为“相亲”大战,“火”了节目和嘉宾,也惹“火”了公共话题,就某一电视节目,国家主流媒体不惜版面做文章是非常罕见的,同时,《人民日报》还就收视率、幕后推手、媒体躁动、价值观迷失、低俗炒作……这些文化现象,陆续调查,进行全面剖析。6月1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发表评论,再次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情感游戏不能戏弄主流价值观。感情在任何时代都是珍贵的品格。以拜金女、艳照门获得高收视率的炒作手段,以丑为美、以假乱真、以异端为时髦、以世俗所不容为愤世嫉俗,以扭曲甚至畸形的道德取向嘲讽、挖苦正常的道德追求,还有那种令人作呕的“走穴相亲”、“托儿相亲”,应该逐渐被人性的真诚和情感的真实驱走。主流价值观必须归位,错位的道德界限必须厘清。我们的社会允许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多样,但不能矫枉过正,我们不应因为多元的存在而模糊主流价值的判断,贬低所有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人文追求。我们不能在一种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完整建立的时候,丢弃精神故土,混迹于稍纵即逝的世俗狂欢,进入娱乐的虚无主义。一个成功的节目,未必是一个优秀的节目。所谓优秀,是有着巨大影响力,同时其影响力又符合社会文明方向和时代特质。即便身处拜金主义盛行的商品社会里,也不应该把情感物质化。拿感情游戏人生,或以感情的名义骗取社会大众的信任。80后,90后正处适婚年龄,他们的择偶标准本已非常物质化,我们不能再去激发他们、误导他们了。
追求返璞归真应坚守道德底线。在芙蓉姐姐、凤姐走红网络,继而在现实世界招摇过市的时候,我们可能并未把这种以丑为美、恶搞取乐的世俗风潮当回事。毕竟,社会已经步入以多元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一些非主流的价值取向为社会所包容。这也是社会走向开放、开明的结果。但当另一个颠覆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现实故事出现在我们面前,警觉的人开始不安了。那就是,有几个地方居然以政府行为,来为历史故事中的反面角色西门庆在争故里归属。西门大官人从臭名昭著的千年形象里脱颖而出,让熟悉他的许多中国人目瞪口呆。这是怎么了?难道曾经不可逾越的道德鸿沟,当代人也可以轻易跨过去吗?需要为游戏情感类节目拉直一条道德底线,甚至是法律底线。影视界知名人士认为,一场经济危机,会影响三五年;而一场文化危机,会影响三五代人!如此博得的高收视率对社会有害无益。
同质化拼收视率加速节目“死亡”。婚恋节目之风并非现在才吹起来的。当年《玫瑰之约》大热时,跟风的就不在少数,曾经一度超过30档,后来在同质化竞争下渐渐销声匿迹。此后的“选秀风”,在克隆《美国偶像》、《英国达人》的模式下兴盛了几年,但颓势仍旧不可挽回。而目前国内流行的几档相亲节目的模式,基本来自英国相亲节目《带我走吧》。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甚至因为“版权纠纷”而闹到了广电总局。复制,跟风,最终死掉,似乎成为了中国内地娱乐节目无一例外的轨迹。未逃出窠臼的此轮相亲节目,又能撑多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徐舫州说,此类节目“可能3年都撑不到。”节目变与不变,都是死路。“包括再早一点的《今晚我们相识》、《非常男女》等,都是阶段性的。”中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说:“加速成熟有时就是加速死亡,一个东西迅速地脱离原本成长的过程,并不好。”马诺被封杀,也许正应验了“其勃也迅,其亡也速”的古训。
建立节目严格审查和监管长效机制。有评论指出,这类节目现在之所以火,和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其实是一致的,不光是电视节目,还有影视,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各种各样的偶像,都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比如说网络推手,几百万的点击率,实际上背后有集团在操作。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徐舫州说:“现在的相亲节目不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婚恋问题,实际上是娱乐节目、真人秀节目,服务性被淡化了。”原来是一两个台,现在是多个台,还有正准备加入的台;原来是较少的受众,现在动辄是数以百万、千万计;以前是一个城市报名,现在是全国选秀……在一个较小的娱乐空间里,电视元素不具有巨大的公共影响,价值导向也不会形成社会集群效应,因此,我们不必苛求节目的导向责任。但是,现在的盛况和影响力,已经具有了动摇社会形态的可能。它给电视制作人带来的动力应该从节目本身延伸开来,在另一个价值领域促使人们反躬自省。因为,高收视率下的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要求,使电视节目的价值取向不能有大的偏离。追求嘉宾“原生态表现”看似生活元素原汁原味,其实暴露出一种“窥私癖”和“逐臭欲”。为何如此?问题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整套电视节目的严格审查制度,各电视台主要靠自律和约定俗成的思路,很难把握出格的现象,因此,从有利于电视事业的发展角度,建立节目严格审查和监管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坚决把低俗倾向的选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人们对这次广电总局的两个正式文件寄予厚望,文件要求“所有交友类节目均不得现场直播,要严格执行播前审查和重播重审制度,对有问题的内容和错误的观点必须删除”。只有用制度规范电视节目,才能促进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提高绿色收视率,才能真正担当起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
视情感为玩物的娱乐之路,注定是走不远的。情感不能再如此游戏下去了。
(责编: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