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享受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了这样几组令人深思的镜头:
   镜头一:学生的质疑成了“作秀”
   每当导入一篇新课文时,老师总爱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读了这课题后,你知道些什么?”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很高涨,有的甚至挖空心思,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老师频频点头,夸奖学生爱思考,会提问题,却仍旧抛出了自己准备的几个问题,而且无非是那“三步曲”: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久而久之,老师再让学生对课题质疑的时候,他们的问题出奇的统一,“三步曲”一步不差。于是乎,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下去,皆大欢喜。
   思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但不能仅停留在一句口号,一种形式上。“巧借”学生之口说出老师要提的问题,利用学生这个“虚假”的主体装饰课堂。试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怎能得到真正的心灵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呢?
   镜头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当今的语文教学,提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而合作形式也纷繁多样。但我们却遗憾地发现,有时,它流于形式了。课已经上了大半,老师和学生都有些疲劳了,为了再次活跃课堂气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哪怕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觉组成四人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看场面,蔚为壮观;听声音,煞是热闹。有时,学生的分工尚未完成,教师已击掌示意他们停止;有时,学生嘻嘻哈哈一番。
   思考:课堂是一个互动的人际场合,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生生之间的交流。但在具体操作时却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注意:老师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充分吗?要讨论的问题有价值吗?学生在讨论时分工明确吗?是否每人都参与了讨论?学生都动起来了吗?
   避开讨论时的热闹场面,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一过程本身。让每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积极参与进来,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在生生互动中享受被尊重,被肯定的喜悦。
   镜头三:读书成了好学生的表演
   朗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日益突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成了每篇课文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一些重点段落,重点语句,教师大都以读促析,在读中感悟、深化课文内容。揭开朗读的面纱,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学生失落的脸庞。读书已成了一些好学生的专利。平时上课的时候,他们是好学生的绿叶。公开课的时候,老师的目光更不会投向他们,课堂是好学生表演朗读的舞台。
   思考: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但这种快乐为什么只让一小部分的学生品尝到呢?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地给予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切不可为了美化课堂教学效应,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贻误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啊!
   当我写下这几组镜头后,我的心中很沉重。我敢说,每一位为人师者,为了学生,劳心劳力,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我们也希望学生能爱上语文课,希望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我想,我们辛勤的语文老师不妨在以下几方面试作尝试。
   一、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播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搜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
   二、教学过程少一些“花架”,多一些实际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技能的主要阵地。课堂的主要特点在于:在规定的时间里教师指导学生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学习特定的知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主体作用、主导作用有机地、和谐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扎扎实实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摈弃形式而虚假的花架,让每个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收获,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无穷的智慧,享受到被尊重、被承认的快乐。
   三、对待学生少一些偏心,多一些博爱
   作为语文老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浅显的,容易在书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如做对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他们的“亮点”——朗读不流畅,但可能声音响亮;说得不完整,但可能思路很独特;写得不具体,但可能字迹很端正……对待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仔细发掘他们人身上的闪光点,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质疑?怎么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课堂,展露自己的才华,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是每一位教师应深思的问题。为此,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时,案例教学法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对具
1.注重情感,关注心灵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关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之间是灵魂的平等交流。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心灵。语文老师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或年轻的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寻找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寻找走进孩子心灵的方式。  2.倡导自主,尊重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但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作为一种时尚的通讯工具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宠儿”,“手机一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校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数普通中学都作出了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而职业学校,因其培养目标的不同,一般都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手机一旦进校园就是一把双刃剑。由手机引发的种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对待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成为学校在信息时代下的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的情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比较容易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学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可以说它是解决教学矛盾,促进教与学和谐发展的有效途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增强学生语言表现力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朗读教学的目标时,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目标的要求,依据不同阶段、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特点,在每一课、每一层、每一块的朗读教学中都要有的放矢设定其目标和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都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目标设计    这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当然,数学学习中也有一
一、简要回顾  我们之所以攀登,不是因风光的顶峰,而是为沿途的风景和永恒的过程。回顾乐清中学的整个赛课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宣传动员 准备阶段(9月19日~10月10日)  自市教育局9月18日发布乐教科研〔2009〕8号《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赛课活动的通知》后,我校积极响应,将全员赛课活动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为切实搞好此项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乐清中学全员赛课活动领导小组,由叶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新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平台,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改变传统观念,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提高自身学术修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履
摘 要:通过思考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和关键、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学目标等问题,阐述了一次尝试的做法和经验,在设计上体现了亲切和亲近:在内容上体现了人性化、过程的活动化。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学目标亲切 亲近    1.引言  目前,情感教育的观念和重要性已深入人心,情感教育的深化正逐步推进,但整体地看,情感教育还只是一种教育思想,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特别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
程序教学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的典型教学模式之一,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自我教学性的材料的个别教学方法。它是斯金纳于1954年提出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觉到每个教学班中,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化学学科的特征和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规律,将这种程序教学融入书、教学机器或计算机中,它能增强课堂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