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的体现。本文将通过对其创作环境和内容形式的分析,从民俗性、叙事性、自娛性三个方面阐述民间美术的精神特征,并以此说明民间美术的发展始终贯穿于民俗活动之中,是民俗文化的视觉形象载体。
关键词:民间美术 民俗活动 原发性
我们在认识民间美术时,通常首先会注意到它独特的色彩和造型特征,充满乡土气息和蓬勃生命力的视觉印象。民间美术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是民间精神的外在表现,民俗活动以其自娱自乐的原生性提供给它特殊的创作环境。
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十分密切。民间美术是民俗事项的视觉化表现形式,民间美术的有些主题本身就是民俗内容。就民俗而言,不论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生活民俗还是生产民俗,其中都有很多民间美术的成分。在民间美术中,有许多作品是与民俗相关的,民间美术的创作大多与民俗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民俗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民俗心理的生态环境既滋养着民间美术,也制约着民间美术的生长。民间美术既依赖于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的环境,也传播、强化和延续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的传统。在民间美术中,劳动人民业余制作的民间美术作品、擅长于某种技艺的群众在业余或农闲时制作以供出售的民间美术作品、游方艺人为谋生而职业化制作和销售的民间美术作品,这三种情况的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些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民俗的产物,又是对民俗文化形态的丰富和重要补充,而民俗文化又常常是民间美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
由于实用性的特质,民俗活动正是民间美术大显身手、发挥作用的地方。例如结合春节民俗活动,有年画、剪纸窗花、对联、福字、各种泥塑、木雕玩具等民间美术作品类型,这些作品寄托着人民的情感,抒发了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又如有些地区的女孩在十几岁时就开始准备婚庆用品(绣荷包、衣服鞋帽等),以及给未来公婆的礼物等,这些心灵手巧的女红作品成为婚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给八九十岁的老人祝寿,人们常画猫追蝴蝶图来喻意获得耄耋高寿之喜。
民间美术在民众传情达意的举动中也有很充分的表现。在少数民族中,至今还流行着一些男女之间互送传情信物的习俗,如壮族姑娘精心缝制的绣球是赶歌时抛给中意的小伙的,上面绣着象征爱情的花草虫鱼和吉祥图案,缀以流苏,非常美丽。儿童玩具中的泥娃娃、布老虎等,背后有着长辈深切的期望意味。一些民间的文体娱乐活动,如皮影戏、木偶戏、布袋戏等戏曲中也有着丰富的美术内容。
人们衣食用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民间美术文化的民俗性特征。如儿童戴虎头帽,比喻虎虎有生气;穿猪头鞋,比喻肥猪拱门,驮着元宝回家;戴长命锁,期望护住孩子生命,富贵百岁。
民间美术虽然诉诸视觉形象,但是形象的背后往往有着丰富的叙事意味,有的承载着对生活的种种寄托,有的讲述着历史故事和文化。张道一称民间艺术为“有形的国风”不无道理。民间传统节日中的许多美术活动,有着丰富的故事性内容。如三月“寒食节”期间就有相关的民间美术造物活动。“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一天老百姓一家人团聚,除了制作精美的月饼,有的还在市集上卖泥塑兔儿爷,这些都是典型的民众运用民间美术服务自己的行为。了解这些民间造物与大众的娱乐活动,既可以认识某一民族中的一些民俗内容,又可以知道诸多故事。
民间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不胜枚举,神话传说、戏曲故事、节令风物、辟邪纳福、吉祥寓意、动物植物、天上人间,无所不包,成为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宝贵矿藏。中国的民间年画艺人,有三句关于创作的口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
除了民俗性和叙事性,民间美术还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自娱性特征。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徒手剪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和人物,贴在床上、墙上,吉庆气氛就烘托出来了。在农历新年、端午、中秋等节日,不用组织,也没有人提供材料,劳动者自发地制作民间美术用品,寄托对生活的憧憬,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和享受表现在作品里,悦人也悦己。比如,自称“剪花娘子”的陕西旬邑县赤道乡王村的库淑兰大娘,自创一种彩色拼贴剪纸,色彩斑斓,构图饱满,繁而有序,境界奇妙,人物形象生动。库淑兰大娘在创作剪纸作品的过程中,边唱边剪,剪纸和歌谣是她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其抒发自身情绪的自然行为。在这一行为活动中,创作者并不优先考虑收益或娱人,而是单纯体会创造的快乐。
民俗性、叙事性和自娱性体现了民间美术典型的精神特征,正是这些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元素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语言,为我们透过外部形态进一步了解民间美术、继承发展民间美术提供了印象深刻的视角,并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民间美术。
(作者简介:马蕾,女,硕士研究生,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助讲,研究方向:民间美术)(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民间美术 民俗活动 原发性
我们在认识民间美术时,通常首先会注意到它独特的色彩和造型特征,充满乡土气息和蓬勃生命力的视觉印象。民间美术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是民间精神的外在表现,民俗活动以其自娱自乐的原生性提供给它特殊的创作环境。
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十分密切。民间美术是民俗事项的视觉化表现形式,民间美术的有些主题本身就是民俗内容。就民俗而言,不论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生活民俗还是生产民俗,其中都有很多民间美术的成分。在民间美术中,有许多作品是与民俗相关的,民间美术的创作大多与民俗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民俗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民俗心理的生态环境既滋养着民间美术,也制约着民间美术的生长。民间美术既依赖于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的环境,也传播、强化和延续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的传统。在民间美术中,劳动人民业余制作的民间美术作品、擅长于某种技艺的群众在业余或农闲时制作以供出售的民间美术作品、游方艺人为谋生而职业化制作和销售的民间美术作品,这三种情况的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些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民俗的产物,又是对民俗文化形态的丰富和重要补充,而民俗文化又常常是民间美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
由于实用性的特质,民俗活动正是民间美术大显身手、发挥作用的地方。例如结合春节民俗活动,有年画、剪纸窗花、对联、福字、各种泥塑、木雕玩具等民间美术作品类型,这些作品寄托着人民的情感,抒发了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又如有些地区的女孩在十几岁时就开始准备婚庆用品(绣荷包、衣服鞋帽等),以及给未来公婆的礼物等,这些心灵手巧的女红作品成为婚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给八九十岁的老人祝寿,人们常画猫追蝴蝶图来喻意获得耄耋高寿之喜。
民间美术在民众传情达意的举动中也有很充分的表现。在少数民族中,至今还流行着一些男女之间互送传情信物的习俗,如壮族姑娘精心缝制的绣球是赶歌时抛给中意的小伙的,上面绣着象征爱情的花草虫鱼和吉祥图案,缀以流苏,非常美丽。儿童玩具中的泥娃娃、布老虎等,背后有着长辈深切的期望意味。一些民间的文体娱乐活动,如皮影戏、木偶戏、布袋戏等戏曲中也有着丰富的美术内容。
人们衣食用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民间美术文化的民俗性特征。如儿童戴虎头帽,比喻虎虎有生气;穿猪头鞋,比喻肥猪拱门,驮着元宝回家;戴长命锁,期望护住孩子生命,富贵百岁。
民间美术虽然诉诸视觉形象,但是形象的背后往往有着丰富的叙事意味,有的承载着对生活的种种寄托,有的讲述着历史故事和文化。张道一称民间艺术为“有形的国风”不无道理。民间传统节日中的许多美术活动,有着丰富的故事性内容。如三月“寒食节”期间就有相关的民间美术造物活动。“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一天老百姓一家人团聚,除了制作精美的月饼,有的还在市集上卖泥塑兔儿爷,这些都是典型的民众运用民间美术服务自己的行为。了解这些民间造物与大众的娱乐活动,既可以认识某一民族中的一些民俗内容,又可以知道诸多故事。
民间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不胜枚举,神话传说、戏曲故事、节令风物、辟邪纳福、吉祥寓意、动物植物、天上人间,无所不包,成为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宝贵矿藏。中国的民间年画艺人,有三句关于创作的口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
除了民俗性和叙事性,民间美术还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自娱性特征。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徒手剪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和人物,贴在床上、墙上,吉庆气氛就烘托出来了。在农历新年、端午、中秋等节日,不用组织,也没有人提供材料,劳动者自发地制作民间美术用品,寄托对生活的憧憬,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和享受表现在作品里,悦人也悦己。比如,自称“剪花娘子”的陕西旬邑县赤道乡王村的库淑兰大娘,自创一种彩色拼贴剪纸,色彩斑斓,构图饱满,繁而有序,境界奇妙,人物形象生动。库淑兰大娘在创作剪纸作品的过程中,边唱边剪,剪纸和歌谣是她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其抒发自身情绪的自然行为。在这一行为活动中,创作者并不优先考虑收益或娱人,而是单纯体会创造的快乐。
民俗性、叙事性和自娱性体现了民间美术典型的精神特征,正是这些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元素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语言,为我们透过外部形态进一步了解民间美术、继承发展民间美术提供了印象深刻的视角,并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民间美术。
(作者简介:马蕾,女,硕士研究生,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助讲,研究方向:民间美术)(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