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考试是学业水平与心理素质的反馈,总不乏学优生在高考考场失意的现象,这难免让家长、老师、学生觉得非常遗憾。笔者结合多年高三教学及班级管理经验,从调节考生的心理、时间安排、知识应用及解题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助力考场高效发挥。
关键词:应试;自信心;全局观;联系性
改变势在必行!传统的历史认知方式、教学模式、应考思维都已不能适应新高考要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应对高考,并争取更大成功呢?我主要围绕临场应试这一关键环节,谈一谈应该注意的几个因素:
一、心中有自信,发挥高水平。
我一直坚信并告诫学生们:“如果你坚持付出,即使不一定能够成就理想,却一定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高中三年,同學们每日起早贪黑,日以继月,近千日锤炼,认真完成数百套试卷,经历数十次考试,方得以步入高考考场。也许仍有些欠缺,却也是有备而来,此时当应是绽放花朵、收获成果之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我正在铸就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样,我们才会勇于面对考试中的困难,高效发挥,才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考试中超常发挥。当然,考试中难免产生紧张情绪,适度的紧张、焦虑,可以使大脑警醒水平提高、兴奋度增强,意识的清晰度、注意力的集中度等均有提高,这有利于调动情绪,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尽快进入应考状态。但是如果过度紧张就会影响发挥正常水平。调整的方法:一是学会取舍,做不出的题,果断放下,但要做记号。选择题先选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选上,并做上标记,大题千万不能空着。二是不为别人左右,只关注试卷,不关注别人。每个人的答题顺序是不一样的,要以我为主,千万不要慌乱,只要严格遵守答题时间,要有条不紊地完成考试。三是对自己传递积极的讯息,与微笑同行,或者可以是一些积极的自我鼓励性话语,这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四是在题型或学科转换时,应先停一下,做几次深呼吸,调整状态,使自己重新兴奋起来。
二、具备全局意识,合理安排时间。
“得历史者得文综”,这是我经常向高三学生们提出的忠告!也许此话值得商榷,却实实在在的体现于多数中下层次水平的学生身上。文科综合是由地理、政治、历史三大学科组合而成的试卷,其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能突出个性与特长,也要均衡发展。由于文科综合试卷学科跨度广、试题量大、试卷编排以“地理-政治-历史”为顺序的特点,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试题,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如何处理知识体系庞杂且考察方式日益多样化、灵活性极强的历史试题,往往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甚至决定了文科综合成绩的好坏。学生们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一)统筹兼顾,做好应考时间总体安排。
1.利用考前发卷后的5分钟,对试题内容、难易程度进行整体理解感知,做到心中有数。2.选择题:历史12道题,完成一道题平均用时1分钟,共用时不能超过15分钟。3.非选择题:历史3道大题,设问8道上下,平均起来4至5分钟完成一设问。
(二)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时间分配计划。
实际上答题过程受到考场环境、试题难易程度、学生情绪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解题不可能是匀速不变的,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适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与进度。学生们必须牢记两个要点,即:选择题要给大题留出一定时间;容易题要给难题留出一定时间。
同时,防止出现两种错误。一是“省时出错”(过快)。求快弃准、会而不对。没有准确性的快是不可取的;二是“超时失分”(过慢)。求对怕错,会而无时。在定量限时训练中形成合理分配时间的意识。
(三)优化过程,避免三种不合理的倾向。
1.学优生避免“过分执着”。有些实力强的学生答题习惯是不做出前一题就绝不做后一题。于是在一个题上胶着不放,不仅消耗了时间,而且常常会因一道题而严重受挫、乱了阵脚,导致整个考试失败。历届学生都有这样沉痛的教训,大家要引以为戒。
正确的做法是每一道题,都全力以赴、专心去做,在规定时间没有做出来,果断放下!放下不是放弃,做好记号,等回头再来做。有时前面不会的题,随着做着后面的题会产生顿悟和灵感,回头再做时就会了。
2.中等生避免“过度紧张”。我们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很熟的人,一下子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就在嘴边,可就是想不起来了;常用的字词,书写时却突然怎么也想不起来;明明很熟的知识,答案就在嘴边,可是在考试中就是想不出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舌尖现象”。这是由于紧张过度所致。
正确的做法是把回忆暂时放下,专心把后面的题做好,待心态平稳时,所需的答案自然能想出来的。
3.一般生避免“缺乏自信”。有些学生因为知识掌握不扎实,对自己信心不足,考试时答题不够专心。开始做一道题时,就准备换道题做,其想法是:试试看,看看这道题难不难,太难就做下一道,一个题没做完,就去做下一道,做着前面的题想着后面的题,每个题都做点,又都做不全。这种不断地从一个题转移到另一题的蜻蜓点水的现象,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审题不细,想的不深,分析的不透,把简单题看成难题,望而生畏;二是误解题意、答非所问,把简单题做错。
三、回归教材基础,擅用常规技能。
“变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高考改革的持续,历史高考命题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材料型题及开放性题成为命题的侧重点,设问也提升到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但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人文学科,其核心素养没有变,其史实严谨性没有变,其价值取向更不能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得到验证。
《考试说明》罗列了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十项学科能力要素,包括: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初步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历史材料中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或社会偏见;比较不同的历史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并概括其原因;依据历史事实对某些观点进行论证;作出文字准确、条理清楚的表述。这些学科能力要素的考察,都必须建立在教材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之上。
(一)坚持以经验导向为、教材作主轴、知识相关联。
1.以史为鉴,古今结合。所谓“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前世之事,后事之师”。吸取前人的处世之道及的经验教训,可以指导我们解决面临的新材料、新问题。
2.举一反三,综合应用。史势轮回、因果相依,人事绝非孤立。注意加强类比,不难找到古往今来,历史人事的关联之处。
(二)选择题解题常用方法。
1.问什么?(表现、结果、影响、本质、意义等)
2.讲什么?(材料主题思想或内容的归纳与概括)
3.注意时间或日期(巧用排除法)。
4.回归教材、背景分析。
5.查找关键词(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即开头或结尾)。
6.注意材料中的语气转换(侧重于后者)
7.注意选项反向检查,是否涵盖主题(尤其是涉及二者以上人物或事件)。
8.不确定,勿轻易修改答案。
(三)主观题解题常用方法。
1.问什么?(带着问题再读材料)
2.材料的解读(大材料考归纳、小材料考分析)。
3.注意材料出处及人物事迹。
4.注意时间或日期及时代特色分析。
5.查找关键句子。
6.回归教材、背景分析。
7.回归历史,拓宽思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8.答题宜精炼、面广点杂,勿反复。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历史学科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不断推陈出新,若能坚持牢固基础知识,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必能稳扎稳打、沉着应对,打出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应试;自信心;全局观;联系性
改变势在必行!传统的历史认知方式、教学模式、应考思维都已不能适应新高考要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应对高考,并争取更大成功呢?我主要围绕临场应试这一关键环节,谈一谈应该注意的几个因素:
一、心中有自信,发挥高水平。
我一直坚信并告诫学生们:“如果你坚持付出,即使不一定能够成就理想,却一定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高中三年,同學们每日起早贪黑,日以继月,近千日锤炼,认真完成数百套试卷,经历数十次考试,方得以步入高考考场。也许仍有些欠缺,却也是有备而来,此时当应是绽放花朵、收获成果之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我正在铸就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样,我们才会勇于面对考试中的困难,高效发挥,才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考试中超常发挥。当然,考试中难免产生紧张情绪,适度的紧张、焦虑,可以使大脑警醒水平提高、兴奋度增强,意识的清晰度、注意力的集中度等均有提高,这有利于调动情绪,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尽快进入应考状态。但是如果过度紧张就会影响发挥正常水平。调整的方法:一是学会取舍,做不出的题,果断放下,但要做记号。选择题先选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选上,并做上标记,大题千万不能空着。二是不为别人左右,只关注试卷,不关注别人。每个人的答题顺序是不一样的,要以我为主,千万不要慌乱,只要严格遵守答题时间,要有条不紊地完成考试。三是对自己传递积极的讯息,与微笑同行,或者可以是一些积极的自我鼓励性话语,这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四是在题型或学科转换时,应先停一下,做几次深呼吸,调整状态,使自己重新兴奋起来。
二、具备全局意识,合理安排时间。
“得历史者得文综”,这是我经常向高三学生们提出的忠告!也许此话值得商榷,却实实在在的体现于多数中下层次水平的学生身上。文科综合是由地理、政治、历史三大学科组合而成的试卷,其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能突出个性与特长,也要均衡发展。由于文科综合试卷学科跨度广、试题量大、试卷编排以“地理-政治-历史”为顺序的特点,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试题,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如何处理知识体系庞杂且考察方式日益多样化、灵活性极强的历史试题,往往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甚至决定了文科综合成绩的好坏。学生们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一)统筹兼顾,做好应考时间总体安排。
1.利用考前发卷后的5分钟,对试题内容、难易程度进行整体理解感知,做到心中有数。2.选择题:历史12道题,完成一道题平均用时1分钟,共用时不能超过15分钟。3.非选择题:历史3道大题,设问8道上下,平均起来4至5分钟完成一设问。
(二)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时间分配计划。
实际上答题过程受到考场环境、试题难易程度、学生情绪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解题不可能是匀速不变的,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适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与进度。学生们必须牢记两个要点,即:选择题要给大题留出一定时间;容易题要给难题留出一定时间。
同时,防止出现两种错误。一是“省时出错”(过快)。求快弃准、会而不对。没有准确性的快是不可取的;二是“超时失分”(过慢)。求对怕错,会而无时。在定量限时训练中形成合理分配时间的意识。
(三)优化过程,避免三种不合理的倾向。
1.学优生避免“过分执着”。有些实力强的学生答题习惯是不做出前一题就绝不做后一题。于是在一个题上胶着不放,不仅消耗了时间,而且常常会因一道题而严重受挫、乱了阵脚,导致整个考试失败。历届学生都有这样沉痛的教训,大家要引以为戒。
正确的做法是每一道题,都全力以赴、专心去做,在规定时间没有做出来,果断放下!放下不是放弃,做好记号,等回头再来做。有时前面不会的题,随着做着后面的题会产生顿悟和灵感,回头再做时就会了。
2.中等生避免“过度紧张”。我们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很熟的人,一下子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就在嘴边,可就是想不起来了;常用的字词,书写时却突然怎么也想不起来;明明很熟的知识,答案就在嘴边,可是在考试中就是想不出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舌尖现象”。这是由于紧张过度所致。
正确的做法是把回忆暂时放下,专心把后面的题做好,待心态平稳时,所需的答案自然能想出来的。
3.一般生避免“缺乏自信”。有些学生因为知识掌握不扎实,对自己信心不足,考试时答题不够专心。开始做一道题时,就准备换道题做,其想法是:试试看,看看这道题难不难,太难就做下一道,一个题没做完,就去做下一道,做着前面的题想着后面的题,每个题都做点,又都做不全。这种不断地从一个题转移到另一题的蜻蜓点水的现象,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审题不细,想的不深,分析的不透,把简单题看成难题,望而生畏;二是误解题意、答非所问,把简单题做错。
三、回归教材基础,擅用常规技能。
“变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高考改革的持续,历史高考命题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材料型题及开放性题成为命题的侧重点,设问也提升到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但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人文学科,其核心素养没有变,其史实严谨性没有变,其价值取向更不能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得到验证。
《考试说明》罗列了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十项学科能力要素,包括: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初步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历史材料中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或社会偏见;比较不同的历史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并概括其原因;依据历史事实对某些观点进行论证;作出文字准确、条理清楚的表述。这些学科能力要素的考察,都必须建立在教材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之上。
(一)坚持以经验导向为、教材作主轴、知识相关联。
1.以史为鉴,古今结合。所谓“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前世之事,后事之师”。吸取前人的处世之道及的经验教训,可以指导我们解决面临的新材料、新问题。
2.举一反三,综合应用。史势轮回、因果相依,人事绝非孤立。注意加强类比,不难找到古往今来,历史人事的关联之处。
(二)选择题解题常用方法。
1.问什么?(表现、结果、影响、本质、意义等)
2.讲什么?(材料主题思想或内容的归纳与概括)
3.注意时间或日期(巧用排除法)。
4.回归教材、背景分析。
5.查找关键词(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即开头或结尾)。
6.注意材料中的语气转换(侧重于后者)
7.注意选项反向检查,是否涵盖主题(尤其是涉及二者以上人物或事件)。
8.不确定,勿轻易修改答案。
(三)主观题解题常用方法。
1.问什么?(带着问题再读材料)
2.材料的解读(大材料考归纳、小材料考分析)。
3.注意材料出处及人物事迹。
4.注意时间或日期及时代特色分析。
5.查找关键句子。
6.回归教材、背景分析。
7.回归历史,拓宽思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8.答题宜精炼、面广点杂,勿反复。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历史学科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不断推陈出新,若能坚持牢固基础知识,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必能稳扎稳打、沉着应对,打出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