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课堂教学理想区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i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完《教师月刊》李海林老师《课堂教学的“最近改革区”》一文后,深为李老师的研究之细,讲解之精所折服,讲授与活动的结合,竟然存在如此之多的变数。然而,若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按此执行,真不知什么时候才会有真正的以学为主的课堂产生?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容易形成风格的,你若是长期以讲为主,学生也就容易成了以听为主,循序渐进地从一个教学区到最近改革区,这都是对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定势风格的一种挑战,细数一下,从实现一讲到底到以学为主,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历七次观念蝉变,并且每一次蝉变都不可能一概而就,若是按此渐变,只怕穷其一生,也难以有真正以学为主的课堂产生。
  最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的预习为上课的起点,二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学为主的课堂,不仅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都是根据学生先学的情况来确定的,而且学生的学在整体上决定着教学的进程,学生掌控着自己的学习,学习活动是连贯的,这才是真正的以学为主的课堂。
  不错,这正是我们的理想课堂,可是长期徘徊在课堂教学的“最近改革区”,何时才会有学生真正的学习产生,我们大可在学生还没有沾染被动之听的顽疾基础上,直接让我们的师生都以以学为主的观念去启迪和引领课堂教学,或者直接从我们目前的教学区直逼课堂教学理想区,师生由此而逐渐形成的以学为主的风格,要比无数次蝉变后才触摸到的“以学为主”更为有效得多,纵观目前的课改形势形式,量变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是应该实现课堂教学“以学为主”质量时刻了,我们为何还要再回到黑暗中去摸索?
  导学案,学生来完成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可无论我们怎么样去设计,却始终难免带上我们成人思考的印记,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怎么办?教育是一项返老还童的事业,当我们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让孩子们努力去编制自编互练的导学案,其實我们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已进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教师在上课的前一天先将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制定自己的导学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思考也许会很不一致,但曲径通幽更是一种美丽,这整个过程全是学生自己实践而得出的结论,若是在此基础上还能得到同伴的互助——互练,我们会发现,学生身边的,与学生身份、地位、经验、学识、智能等方面大致相当的同学是学生最能接受的“同伴”,这无疑是一种思想通过交流形成两种思想的境界,若是这样的交流还能在全班内实行有序的共享,同时还能采取一些展示、评比、头衔、加星、加分等相应的激励措施,学生的头脑不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炬。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合学生的最为得法,学生是教学中最大的资源,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就能发生在学生身上,通过导学案自编互练,学习也就回归到了原点,既不是教师的授之以鱼,也不是教师的授之以渔,全然是学生的自主而渔。学生从自己的内心需求出发,在实践中通过合作与探究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列宁说,学生读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真正的自主源于学生的内在饥饿,为解决饥饿而自发求生求长,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没有学生内在需求的满足,学生的学习永远都是一种被动的境界,这个需求是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而解决的,应该可以说得上是学习。就像一方池塘,本来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有了人为的强加,有了外来的功利行为,而不是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就遭到了破坏。学生原本能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自由自在地生长,却往往因为我们教师功利的介入和诱导,学生打破了自己的思维,都按照池塘里最大的鱼——教师的方式去生活,原本个性鲜活、鲜明的鱼都能凭己所长在鱼塘里获得一席之地而茁壮成长,却往往因教师的诱导,一条条都陷入了标准化的生长模式个性全无,最终在标准件过剩的激烈竞争中而瘦骨嶙峋,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生态失衡的制造者。
  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有差异,给学生这样一个舞台,学生往往就能按着自己的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习之苦,苦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律,这个时候若是还能有同伴互助的启迪,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这种境况下,教师自然不必做过多的讲解,自主前行下的豁然开朗就是最好的结果,整堂课我们可以这样去设计,教师先对课堂做简单的导入;同伴交流导学案互练学习;学生自主展示导学案,小组集中讨论约;评议、评价导学案;教师总结并展示下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布置学生自主编制导学案作业。当然这期间的时间配置完全可以根据小组兴趣发展而适当调整,目的是让给学生能通过种种方式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通过学生导学案的自编互练教学,能自然而然解决三维目标里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制定和实现则需要因情而论。目标制定可以含糊一点,但方向必须要正确。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用生活化的情境,撩拨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内在需求,让学生主动寻找食物,反思回味过程,实现有差异的真、善、美生活化目标。
  生生互动,更是教学相长
  当我们把教与学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时,我们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生是课堂中最大教学资源,身为教师,无论我们怎样去作为,我们都难以摆脱成人的印记,若是我们能有效搭建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学习的桥梁,那学习也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学生身边的,与学生身份、地位、经验、学识、成绩等方面大致相当的同学是学生最能接受的“同伴”,他们之间的合作学习,远比教师的教来得亲切和实在,但他们的合作探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造势,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领,有效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与探究,利用学生是最有效途径。
  说到利用学生,很多人都认为“利用”一词有失偏颇,利用一词常被人怀疑为心怀不轨,不由想起,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甚至可能成为垃圾,课堂中丰富的学生资源没有被利用,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没有被发现和发展,会有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全身心的投入,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孤立的受教状态,当学生在课堂不能得到有效的表达和认可,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的心理,利用学生最有效的方法是点火,促使星星之火燎原态势,具体操作可以分以下五部进行:   投石问路探趣源。教师在导入部分的话题很关键,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中心,在详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及时抛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对教师的话题感兴趣时,往往会眼睛里充满着好奇,嘴巴里偶尔会有喃喃细语,有点手足无措,却又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态势,适时将话题交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走不可估量。
  引火烧身出解数。在德国,课堂提问是学生的一种义务,在有了共同的话题情况下,鼓励学生针对话题提问,可以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支持率的多少,给出一定的肯定,加星或加分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提问板书到黑板上,让有共同疑惑的同学坐在一起,问题有了,如何解决,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都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让他们坐在一起讨论和探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公认最有见地的为组长,让所有同学都使出浑身解数,引经据典,将心比心,在黑板相应位置板书出本组成员的主要观点,这全部是学生自己的,可以占据本组课堂评价分的百分之四十。
  火上加油造声势。问题产生了,答案似乎也出来了,这答案是不是很客观了,这个可要经得起其他各组同学的认可,教师这个时候可以充分引导各组之间的相互质问,做到火上加油,对于有独到见地的提问适当为该组加分,可以占据本组评价分的百分之十。
  同甘共苦话辩论。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似乎变得复杂了,怎么办?讨论、辩论明结論,不断增加本组观点的论据,同时各抒己见反驳其他各组的疑问,最后集思广益,由组长针对问题进行答辩。这答辩是关键的一环,好的答辩完全可以决定本组在课堂学习中的成败,拥有较大的比分评价值,可以占据本组评价分的百分之三十。
  穷追猛打追余寇。一堂课,并不能解决学生心中所有的问题,但一堂课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无限思考。这作业一环,完全可以交给同学们自己去布置和完成,可以是继续为本组的问题添加论据,可以是在本组的结论上继续提问,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种作业的质量可以占据本组评价分的百分之十。
  课堂并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讲解,利用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这远比教师枯燥的传授有效得多,通过利用学生达到学生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我们为啥要排除利用学生呢?生生互动,学生的学同时也是教师的教的一种反思和完善,利用学生无疑是高效课堂的法宝,这更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真正的教学相长。
  说到底,教学是一个放和收的过程,从受灌者成长起来的老师很难摆脱因灌而抓的印记,老师苦心地占有课堂,也是学生在失去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可以做的事引·撩拨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的获取方式,吸引饥饿的学生扑向自己想要的面包,夏洛特。梅森说过:教育是关系的科学。其实课堂教学何尝又不是关系的科学,没有关系的条件影响,何来学生学习的产生?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学生是课堂最大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关系条件,“以学为主”也是指日可待的。
其他文献
根据我在学校教学的工作实际,我认为学生数学成绩差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形成原因  (一)数学基础差,知识判断不准  一般地说,前面的学不好,后面的学起来就困难重重,基础越差,知识漏洞越多,个人知识结构与教材知识结构间的潜在距离就越大。  (二)学生依赖心理极强,缺乏学好数学的意志、兴趣和信心  首先,学生为提高分数,学生依赖于教师所列举的例子套用。其次,从小就不喜欢数学,数学成绩向来不佳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黑板加粉笔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环境,从而使教学的组织形式、活动形式、教学的管理方式等受到约束。随着科技和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为中职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下面就我个人近几年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政治课教学所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方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期刊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从秦汉以来到明末,已经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它本身不仅有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削弱的反复震荡中发展。多少次农民起义,打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一次又一次造成封建统治的瘫痪,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仍然沿袭下来,发育起来,愈到封建社会后期,愈益强化。改革发生在明朝后期万历元年至十年(1573--1582),张居正出任首辅的十年期间。这是国家多事之秋,但究其所处的16世纪这一特定
期刊
幼儿期的美术活动是情感的培养、情绪的宣泄、发挥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作为创作的一种形式,能酣畅淋漓地表达孩子自己的心理世界,让他们的心中充满成功与自信。可实际上幼儿在涂鸦期过渡到象征期的过程中,所创作的作品总是很难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容易失去自我表现的勇气,不敢画、画不好的心理导致了很多孩子在美术活动中产生了“老师,我不会画”、“老师,你给我画”的现象。所以,培养幼儿对美术活
期刊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代加大,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课改新教材在我省中小学的实施。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广阔性,师生的互动性明显增强,但思维的严谨性,推理的逻辑性显得有些不足。加上高中教材未与课改新教材接轨,教学内容上有明显“脱节”。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出现明显“不适应”现象。因此解决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问题势在必行。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点  1.立方和与差的公
期刊
摘要:“作文作文难以成文”,很多同學看到作文题后,眉头紧皱,半个小时过去了,纸上才落下寥寥数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学生当中。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思路闭塞。思路为什么会闭塞呢?归其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素材课内课外巧积累是一篇“言之有物”的作文的前提。  关键词:作文 积累 课内 课外 摘抄本  一个学生才思再敏捷,词汇再丰富,如果腹中没有素材,那么也只能写出华而不实、空洞无物之
期刊
在新课改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变,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发展语文创新性思维能力。现已列举如下,供大家探讨。  一、创设情景,唤起创造欲望  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
期刊
传统的教学是教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丧失。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世界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实施了新课标,要求教师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一般来说,探究能力强的学
期刊
“你幸福吗?”随着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对基层民众的调查访问,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引发了当代人对“幸福”的思考。  中国人从古到今的幸福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尽相同。我们剖析、研究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幸福观的理解与追求,对于我们学习历史大有裨益。  古人的幸福观  如果用词汇来阐释古人的幸福观,那么,“安贫乐道”、“丰衣足食”、“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等等成语则一定会在人们的谈论中显得最为重
期刊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应把读书视为自己的乐趣,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人进步、成功的阶梯。  一、“时尚文化”、充满校园  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可是现在“快餐文化”、“校园文化”、郭敬明小說系列的兴起,充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