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得”走向“悟得”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语言运用有两个境界:习得和悟得。习得是指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应用以后,使某种操作技能变得熟练;而悟得是指通过思与觉,内化所学的内容变成自己智慧的一部分。就如以下案例中两位教师对《白鹅》一文的教学,体现了不同教师对“语言文字运用”境界的不同理解。
  案例一:
  出示词语: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师:这组词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写鹅的叫声。
  师:它们都是写鹅的叫声,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不出来。
  师:老师查了词典,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出示):①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②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叫喊、吵喊;③放开喉咙大叫。你们能不能把词语与解释对应起来?
  生:厉声呵斥的意思是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厉声叫嚣的意思是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叫喊、吵喊;引吭高歌的意思是放开喉咙大叫起来。
  师:都答对了,真棒!来,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句子中,一起读一读吧。
  出示课文片断,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案例二:
  师:鹅的叫声是怎么样的?
  生:嘎嘎嘎!
  师:鹅生气时会怎么叫?
  生:(生气地)嘎嘎嘎!
  师:高兴时呢?
  生:(高兴地)嘎嘎嘎!
  师:骂人的时候?
  生:(大声地)嘎嘎嘎!
  师:我们来再现一下这只白鹅,老师读课文,老师停下来的时候,你们就学鹅叫。鹅的叫声——(生:嘎嘎嘎),音调严肃郑重——(生:嘎嘎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生:嘎嘎嘎)。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生:嘎嘎嘎)。老师这段话写得怎么样?可以代替课文吗?
  生:不可以。课文用了三个成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没有重复。
  生:课文里的三个成语都是鹅大声叫唤,但是没有重复,这样写起来很生动,您改写后感觉很单调。
  师:好的,老师接受你的意见。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这三个词意思一样吗?能不能前后调换呢?
  生:我认为不可以,厉声呵斥就像我们做了错事,爸爸妈妈严厉地教训我们;厉声叫嚣是说声音大,很吵,而且态度非常不好;引吭大叫是说鹅伸长脖子大叫,叫声非常响亮。
  师:你真了不起,帮我们理解了三个词语。丰子恺更了不起,把鹅的叫声写得生动有趣,我们写作时,也要学会这样运用词语。让我们再好好读读这段话吧!
  出示课文片断,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案例中两位教师都关注了文本中三个描写白鹅叫声的成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教学方法却截然不同。第一个案例的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了三个成语的意思,每个解释都是从词典中查阅而来,是词语解释的标准答案,教师一丝不苟地引领学生进行辨识和记忆,并把词语带入课文进行朗读,巩固记忆,做到词不离句。学生真的能理解这三个词的细微差别吗?诚然,这样的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学生能读准三个词语,并且掌握词语意思,但是词语的温度在学习过程中荡然无存。这种学习方式仅仅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习得。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往往将精力集中于获得知识数量的多寡上。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就像海绵,看似都吸收了,然而挤一挤,又原封不动地流出来了。这种学习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获得,或者说是简单的“习得”,就像案例一中的学生,只是简单记忆词语的字音和意思,力求最大化地维持外来知识的“原始风貌”,而没有在教师引导下把知识整合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案例二中的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学习鹅的叫声,再把“嘎嘎嘎”的叫声替换成三个生动的词语,学生非常容易进入思辨: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换一个角度,学生看到了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原来鹅的叫声“嘎嘎嘎”竟然能用这么多丰富的词语来表达,作者用词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也要学习这种表达方法,才能把小动物写得惟妙惟肖!学生在探究、感悟文本的言语内容的同时,自己把文本的言语形式巧妙“挖掘”出来了。案例中的教师用了有限的“教”,引领学生进入无限的“悟”。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在“悟”的过程中,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悟有所得,才能成为素养。
  如果说“习得”是一种接受,是一种训练,那么“悟得”就是一种思想的生成,生成了学生自己与知识之间的内在链接,使外在的知识成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如果说知识可以习得,那么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价值,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方能悟得。
  当然,从“习得”到“悟得”不是彼此割裂的两个阶段,不是冰与火的两个极端,它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融合。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最初的望文生义、死记硬背,进而熟练掌握、变通运用,最终深入浅出、知行合一。
其他文献
“语用”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语用”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因此,从特级教师到普通教师,从展示课到竞赛课,教师们不约而同地把对语言训练点的挖掘作为他们表达对“语用”理念的理解的注脚。但是最近笔者在《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的四节同课异构的教学中发现,同样的语言训练点,由于对 “说”、“写”的方法指导不一样,就会出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把动手实践提升到了新的、更重要的高度。现在,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操作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课堂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综观许多操作活动,笔者发现:学生只是较多地动手、动眼和动口,未充分地动脑,他们的许多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其自主探究和抽象思维等能力并未因此得到有效的培养。为此,笔者建议:让操作更“进”一步,即让操作“进”到探寻数学思想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整个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在传统作业观下,数学作业存在着很多问题:机械重复,过分强调“熟能生巧”;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业题;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呆板、单调等等。因此,教师应运用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数学作业更科学。笔者结合教材,谈谈新课程下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分层作业——让作业成为“自助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体现出“人人学数学”,“不同
人教版教材“小泡泡”的出现是教材的一大亮点,大部分是体现该学段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要求的问题,承载着导思、导学、导行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试图以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整体把握”其编排意图、“精心梳理”其内在规律,并用“整合”、“前置”、“追问”、“涵泳”、“拓展”等五种策略对小泡泡的导学功能加以剖析,力求文本情感和语文实践相栖共生,夯实学生精神和语文的双重底子。    一、认识——整体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感悟“观察”,包括听、辨、观、闻、品,抓住事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想象,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并做到表达有序、详略得当。  3.给习作拟定题目,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想象,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并做到表达有序、详略得当。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  茶叶、红绸、
【摘要】作为科学启蒙课,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师资问题和教学方法等都会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围绕小学科学教学和科学教材进行了各种研讨活动,畅谈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提升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现状;新课程;互动  一、前言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增强国家科技
【摘要】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小学生学好普通话、认识汉字的有效工具。从苏教版到部编版,拼音教学的内容、编排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让一年级学生更好、更快、更积极地学好拼音,作者认为,一年级教师应该用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有趣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巩固。文章总结几年作者的来拼音教学的经验,认为“有情的激励”“有趣的手工”“好玩的活动”可作为一年级拼音巩固教学的有效策略。
今天,人们对数学练习功能的认识,已不局限于“巩固新知,形成技能”,而是已认识到它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还起着“激趣”、“反馈”、“实践”等作用,对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发展数学能力也有着一定的价值。那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数学认识规律来优化课堂练习,提高练习效率呢?笔者根据数学学习流程谈谈如何有效设计各类练习。  一、 复习准备性练习:强调题目的“激趣·铺垫”作用  在学生接触新知识前,即教学的
【摘要】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历史画鉴赏是图像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图像识读能力的基础之一。文章从历史题材绘画视角、真实性、艺术性特征等方面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进行了分析。此外,尝试建立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丰富对历史画多维度的赏析。  【关键词】历史性题材绘画;内容;艺术表现手法;阐释方式;《格尔尼卡》  历史性题材的绘画包含着史实与艺术表现特征。历史画一边呈现作者眼中的“真
学校管理在经历了规范管理之后,绝大部分学校的工作均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然而,当我们在审视学校管理时,总觉得底蕴不厚、特色不明显。如何才能发展特色?笔者以为文化引领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学校文化源于学校的历史与传统,是全体师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为学校的精神内核。学校文化可以让所有师生遵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团结一致,迈向理想的彼岸。坚守文化引领的制高点,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