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道上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在弄船人家,很小便随外公外婆在长江和松滋河上行走,7 岁发蒙上学后,节假日大多也在船上度过。
  弄船人吃的力气饭。走下水安逸,有风无风,挂不挂帆,顺流东下,一人把舵,不屑划几桨,三天准到安乡。上水难行,水流浪急,撑一篙船倒退三尺,不背纤怎么着?当然也可张帆,但得有风。溯流西上的那天,在晓雾弥漫、满江浮荡橹歌的一大早,外公打开船,把一张打满补巴的褐色大帆撑了起来,手中的帆索时松时紧,细心捕捉河面山谷中的微风。有风快活极了,有风船行似箭,外婆在船尾把艄,外公蹲坐船头,如沈从文先生说的,无来由地“叫喝呼啸”,或是高声嘲笑同行落后的船只,要不然就坐在帆柱旁抽叶子烟,那支高过我头的铜烟杆于是烟雾缭绕,烟锅里的火明明灭灭。有时看看无云的天,就用烟锅轻轻敲敲我的头:“伢子,唱个歌吧!”我便从船舷边疾驶而过的白浪上移过眼,朝后艄的外婆喊一声:“外婆,听歌!”不害臊地亮开稚嫩的嗓子:“互助合作有奔头……”
  可惜能张帆的日子不多,要么风向不对,要么根本就没风。松滋河曲里拐弯,不像走长江坦坦荡荡,再小的风也能收到帆里。有时帆打起来,走了不多一会儿,我还没快活起来,外公的烟都没烧上劲儿,帆突然间没了精神,像泄了气的皮球。外公赶紧扔了烟杆,拉桅落帆,负了纤板,拽着纤绳,嘴里一边骂着该死的风,一边让外婆拢坡,上岸背纤。
  我是何时开始背纤的?记不清了,反正是外公说的“有了四两力气”的时候。外婆怕我的嫩肩承受不了纤绳的无情,心疼地拆了她的旧袄子给我缝了条宽宽的纤绳套,又寻了些旧布给我打了双“草鞋”。外公不以为然,说谁个背纤的不弄出两肩两脚茧来?外婆说,伢子太小。外公说,你还不明白,弄船人吃的就是这碗饭!外公穿开裆裤那会儿,就跟他父亲背纤了,近半个世纪纤道上的磨砺,使他脚上老茧叠老茧,足有寸把厚,不要说碎石烂砖的不在话下,我见他踢着纤道的石棱和老虎刺芥,如针样锋利的尖刺,好像也没什么感觉。
  松滋河上逆流背纤,那是真正的血肉之旅。
  纤绳像座山压在肩上。天上骄阳烤着,地下暑气蒸着。多么想在岸边的柳荫下哪怕歇息一小会儿!倘若在冬天,下雪冻凌,更是苦不堪言,穿着短裤蹬着草鞋的我,手、脚,连裸露的腿上也冻得起了红红的肉包。不能穿多,穿多了拉纤像拖大网,哪里使得上劲儿!遇到河面太宽或是冬下河水清浅,纤绳不够长,还得上船用篙子撑,有时撑着眼看就要上滩了,忽然换篙之际又被冲下,船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寒暑,都得毫不犹豫地跳下河,用肩用背推着、扛着船尾上去。有时还得另请水手相帮。倘若穿多了落水里游不动,不是白摔了饭碗?我的脚上扎满了野刺,我的肩上乌青红肿,我跟在外公身后,嘶哑嗓子吼着纤夫号子,汗水把一路的土都洇湿了。
  安乡县有一个名为野马垴的矶头,一箭野马般的劲水由矶头直射江心,隔一里地我听见它骇人的响声,腿肚子就发抖。过矶头时外公照例要回头盯我一眼,让我把纤绳拽紧。身边的水哗哗地击打突起的黛色大石,船在磨盘大的漩涡里打战,外公身体朝前趴着成了一张弓,纤绳深深勒进他的肩头,古铜色的肌肤在重力下伸张扭曲,脚掌蹬出了深深的窝,豆大的汗水沿着他的脊背沟朝下淌,顺着裤管滚落在地,生出一些轻烟。汗水糊住了我的眼,我踩着外公的脚窝,一寸一寸地往前挪。这时,外婆会在船上猛地直起腰,喊上一嗓子:“伢子,再加把劲儿!”于是,外公和我猛吸一口气,咬紧牙关,前胸几乎贴在地上,纤绳绷得像根杠子……一两分钟后,纤绳松了,外婆一扳舵,船这才斜插进上游的回水。
  那时的我还没有读过屈原,也没有读过沈从文。待读过后才知道,我背纤的地儿原本也是生长着芷草、香兰以及山鬼和云中君的。何以对这些美丽与神秘一点儿印象也无?
  此后的岁月里,我曾在焦枝铁路推大车,在461 电站挑重担,在部队拖炮,在农村割谷收麦……什么活路都做过,但很少有哪样能像背纤把生命的力张扬到极致。推车挑担、割谷收麦是可以歇息、可以稍微松懈的,背纤不行。很多时候,人的力气好像已经耗尽,心里说,不行了,再也顶不住了,纤绳要断,船要翻,往往在这一刹那,奇迹发生,力量好像突然爆发,毫不犹豫地就将险滩矶头丢在了身后。
  因此,我对那首风靡一时的《纤夫的爱》很有些不以为然,背纤的哪有那些潇洒浪漫!
  在2000 年海南如火的5 月,怀想急水滩头背纤的日子,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出现在我眼前,苍凉画面上的那种真诚、痛切便在我心中引起强烈共鸣。于是,那首《伏尔加船夫曲》在我耳边深沉地回响。我脑壳里冷不丁就冒出个问题:在我幼时,外公有必要让我背纤吗?外公总说,青蛙也有四两力,我有四两力吗?外公的纤绳上难道就少我这“四两力”?帮不上忙,对他来说还是拖累,那么,他是另有所谋了。
  做过纤夫的,他还不知道人生路上的坎坷艰辛吗?他还不明晓跟前的险风恶浪吗?
  雷奔电走,风赶流云,我知道,属于纤夫的时日已经不多,纤夫终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入历史,但纤夫精神永不会消亡!当我从生命个体的感受转向社会历史的思索时,我发现,纤夫面对艰难困苦的从容和那种竭尽全力的一往无前,不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吗?
  当年,我在纤道上唱的《纤夫歌》是這样的:“走矶头,哟嗬;上险滩,哟嗬;婆娘哭,哟嗬;伢们喊,哟嗬;要得活,哟嗬;拖大船呀,嘿哟……拖大船呀,嘿哟……”
其他文献
电光似地燃烧着生命的图画  調皮的霜风吹拂在耳边  温柔如梦的昨日犹如鲜花一朵  秋风轻荡 苇的海上泛起波光  可爱的水晶的谐乐与历史  还有主人引起了一个秋水伊人  他与她 一湖水的距离  一湖水的情思  晶莹的秋霜附满苇的脚身  伊人啊,梦境中我赠你无限的生命流去  找不出人类生命相似的图画  朦胧的时候都舍弃了冰  动人的只剩下昨日经典的爱情  和无数的眼眸 不瞑  秋水已逝。30与30仍然
期刊
七月,台风过后的一天早晨,他们驾驶着渔船,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沿着新建成的渔港一直往北。那座远近闻名的渔场,以前称为龟鳖洋,两座树木茂密的山,形如龟,貌似鳖,趴伏在泛着幽微亮光的洋面上,从他看见它们的那天起,一直以固有的姿态沉默着,从没改变。  去龟鳖洋上抲鮸鱼。这是前辈们的口头禅。现在,它被叫做灰鳖洋,就像鮸鱼又被称为米鱼。这儿的人从来不会去考证,龟和灰,鮸和米是如此天差地别。现在,他们要去
期刊
风夹着咸鱼的味道  在崇武码头四处逃窜  飘摇的渔船被绳索锚定  白日的奔波此时告一段落  大海从遥远的地方赶来  涨潮了,海水倒灌人间  海浪拍打着礁岸,那声音  比女人的急促声更加欢快  远处灯塔的灯一闪一闪  從窗户照到很远很远的海岸  呼噜声此起彼伏,床板咯吱作响  结痂的伤疤在夜里开出花香  窃窃私语。一天就这样过去  影子和影子重叠,风中低吟  古老的“讨海掠鱼人”已入睡  孤独的夜,
期刊
雨水过后,鸟儿们排着时间的编队,不分昼夜地浩荡。大雁、仙鹤、黑嘴鸥、白头鸭……春天的声音,是群鸟回归叫声的电闪。  一个冬季的暗哑和沉寂写入历史,天空俯下身来,遍生云朵潮湿的芽孢。  有时凝望,云朵就像仙囊。东边抖出七八个开阖的雁阵,西边又变出几个白肚皮的莫名鸟群。小鸟的叫,有的尖利急促,像一群蓝鲸跃出海面;有的弱弱的,像一根茅草颤微微地从午夜的静水中站起。  仿佛是春雷预先派来的使者,全盘掏出最
期刊
暑气尚未减退。性急的秋风  匆匆登上季节的长廊  手持刀剑,威逼着谷物和草木  交出身体里的黄金  一杯茶,绿意正浓  却留不住那决绝的背影  被夏日点燃的激情  终抵不过一场秋雨的围剿  落叶背叛了天空  寂寥的蝉鸣,暗啞无力  ——时光的刀尖  步步紧逼江湖上崭露的锋芒
期刊
1  这一切仿佛无师自通,就像呼吸或眨眼,本就是世上最简单普通、平淡无奇、无足挂齿的活动。  只消隔上一会儿——通常不超过一晚(并且往往要短得多,要是觉得特别躁动,可能都憋不过十到十五分钟),我们就会中断手头的各种事务,开始查阅新闻。我们暂停自己的人生,以期再接收一剂关键资讯,看看自从上次查看之后,这世上又发生了哪些最重大的成就、灾难和罪行,或者是流行疫病和感情纠纷。  在下文中,本人试图将这个无
期刊
听说雪落北方  记忆中的事物突然白了起来  人在海南,仿佛那雪  隔着几千里  径自落在了我的心中  静谧中,故人的吟唱  犹如雪人融化的声音  听着,听着  忽然明白了  这一瞬,我好想与雪一起  回到家乡  静静地走在大街上  像走在无数温暖的往事中  上庄三村即景  土崖上一对红嘴幼鸟  已经长大,土崖下的野草  正朝着秋天的高处生长  农家小院里  有人在为玉米脱粒  人间已是初秋  一些
期刊
在地球的这个偏僻角落里,有一座落魄的院子,院子里有棵奄奄一息的老芒果树,每天我都会不自觉地,搬把椅子背靠着它斑驳的老树干坐着,让强烈的阳光,被一层层稀疏的枝叶揉碎了,肆意地砸在我瘦骨嶙峋的脊背、我枯槁的头发和弯弯曲曲的胡须上,还有卧在树下的,那条老黄狗黯淡的鼻尖上。  我就那样静静地坐着,偶尔有鸟儿从头顶飞过,我说不出它们的名字,因为看不见它们的身影,只听见发出凄惨的叫声,一声声,渐行渐远。我的目
期刊
我打开窗户,看到许多白云在远山缭绕。突然心血来潮,想知道山野里的果实,是否正溢出纯朴的芳香。  李子、梨子、桃子,一枚枚果子像是歷史的见证者,它们连同成长的模式都是相似的。  不管是生还是死,它们都能在一个地方整天整天地打坐。将脸贴近沉默的本质,这样简约的入世规则,它们遵循得很好。  不像一堵墙,除了面壁就是思过。  它们进入山中,便会登高望远;它们进入餐盘,便会把灵魂和肉身,奉献给食客。  而人
期刊
一、直面荒诞  余华的《第七天》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七天的见闻,故事的主线,是一个男人死后寻找安宁的旅程,而这故事的复线,则缠绕承载着各种人物的人生,以及多件曾经的社会热点新闻。常有人说,人生而平等。而余华为我们描绘的,是一群生前不能平等、死后也不能平等的人,死无葬身之地,连将自己火化都要排队摇号,分普通、贵宾和豪华等级的故事。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