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被留在了农村,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产物,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回家的机会很少,这些学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管教,内心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如产生厌学心理和孤僻性格等。留守儿童孤僻性格的出现不仅引起了教育方面的注意,更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我们需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反思。
关键词: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成因与对策
经过对留守儿童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和不合群等。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而7-13岁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多,这个年纪的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的关怀,而由于父母关怀的缺少,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容易失衡,纵使其他家庭成员和监护人关爱留守儿童,仍然会引起儿童难以理解、不喜说话、对人较为冷漠、不善于交往的行为,加上没有父母的及时疏导,易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发展失衡,看待事物的态度也会较为消极,养成孤僻和悲观的性格。
一、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多数集中在农村,而且是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这些地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农村中很多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而他们的子女由家中的老人代为抚养照顾。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当中也回不了家一次,无暇管教子女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很多子女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甚至姑姑身边,而这些长辈对留守儿童的管教过严,他们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而且不能代替孩子与父母之间那种天然的血缘纽带,这就导致一些性格内向、害羞的学生在渴望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变得孤僻起来。
2.留守儿童自身不良的心理状态
由于隔代人之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爷爷奶奶往往比较溺爱留守儿童,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要求。留守儿童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惯了,小到衣食住行的,大到生活习惯,主要由爷爷奶奶一手包揽。而爷爷奶奶的落后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性也会传染给留守儿童。逐渐地,留守儿童会滋生懒惰的习性,学习上,不好好学习,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继而逃学、旷课,生活中,比较懒惰,不愿意分担家务劳动,而且有些还产生叛逆的心理,排斥爷爷奶奶和其他监护人的批评、教育。而且,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其他的在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相比,存在特有的失落、孤独和焦虑的心理,也容易使他们养成孤僻的性格。
二、矫正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对策
1.健全学生档案,完善关注对象
在学校教育中,很容易出现家长、家庭和父母的词汇,而留守儿童对这些词汇比较敏感,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时,要特别照顾到他们敏感的心理,在不得不使用这些敏感词汇时,要及时照顾和疏导他们的情绪,为此,教师或者班主任要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班级内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掌握班上每个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学校要建立全校学生的留守儿童档案,將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父母工作单位、单位电话、监护人的信息等登记在册,争取完善留守儿童的信息,重点关注他们。
2.开展集体活动,促进同学沟通
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给留守儿童知识的时候,要照顾到留守儿童孤僻、不愿与人沟通交流的特征,就要转变传统的说教的单向教学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留守儿童在组内与其他学生一起就某个问题或者兴趣爱好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进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去,促进留守儿童知识和能力的双向发展,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怀,让他们能够变得乐观、自信和开朗起来,帮助他们能够与人正常交往。
3.开展心理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和矫治
对有心理障碍,如孤僻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矫治,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孤僻、犹豫、厌学、反叛和冷漠等不良心理问题,并做好留守儿童的跟踪和教育工作。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时,教师要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应付他们,以免给他们本就敏感的内心造成二次伤害。另外,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亲情联系和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弥补家庭亲情的缺失。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经突破小学教育的范围,而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包括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通过分析造成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的成因,采用有效的策略消除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障碍,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邵秋芳,邓崇君.基于学校教育视角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防治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37-38.
[2]潘伟,郭花平.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以株洲市天元区三门中学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5):111-112.
关键词: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成因与对策
经过对留守儿童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和不合群等。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而7-13岁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多,这个年纪的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的关怀,而由于父母关怀的缺少,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容易失衡,纵使其他家庭成员和监护人关爱留守儿童,仍然会引起儿童难以理解、不喜说话、对人较为冷漠、不善于交往的行为,加上没有父母的及时疏导,易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发展失衡,看待事物的态度也会较为消极,养成孤僻和悲观的性格。
一、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多数集中在农村,而且是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这些地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农村中很多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而他们的子女由家中的老人代为抚养照顾。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当中也回不了家一次,无暇管教子女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很多子女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甚至姑姑身边,而这些长辈对留守儿童的管教过严,他们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而且不能代替孩子与父母之间那种天然的血缘纽带,这就导致一些性格内向、害羞的学生在渴望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变得孤僻起来。
2.留守儿童自身不良的心理状态
由于隔代人之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爷爷奶奶往往比较溺爱留守儿童,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要求。留守儿童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惯了,小到衣食住行的,大到生活习惯,主要由爷爷奶奶一手包揽。而爷爷奶奶的落后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性也会传染给留守儿童。逐渐地,留守儿童会滋生懒惰的习性,学习上,不好好学习,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继而逃学、旷课,生活中,比较懒惰,不愿意分担家务劳动,而且有些还产生叛逆的心理,排斥爷爷奶奶和其他监护人的批评、教育。而且,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其他的在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相比,存在特有的失落、孤独和焦虑的心理,也容易使他们养成孤僻的性格。
二、矫正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对策
1.健全学生档案,完善关注对象
在学校教育中,很容易出现家长、家庭和父母的词汇,而留守儿童对这些词汇比较敏感,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时,要特别照顾到他们敏感的心理,在不得不使用这些敏感词汇时,要及时照顾和疏导他们的情绪,为此,教师或者班主任要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班级内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掌握班上每个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学校要建立全校学生的留守儿童档案,將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父母工作单位、单位电话、监护人的信息等登记在册,争取完善留守儿童的信息,重点关注他们。
2.开展集体活动,促进同学沟通
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给留守儿童知识的时候,要照顾到留守儿童孤僻、不愿与人沟通交流的特征,就要转变传统的说教的单向教学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留守儿童在组内与其他学生一起就某个问题或者兴趣爱好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进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去,促进留守儿童知识和能力的双向发展,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怀,让他们能够变得乐观、自信和开朗起来,帮助他们能够与人正常交往。
3.开展心理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和矫治
对有心理障碍,如孤僻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矫治,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孤僻、犹豫、厌学、反叛和冷漠等不良心理问题,并做好留守儿童的跟踪和教育工作。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时,教师要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应付他们,以免给他们本就敏感的内心造成二次伤害。另外,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亲情联系和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弥补家庭亲情的缺失。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经突破小学教育的范围,而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包括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通过分析造成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的成因,采用有效的策略消除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障碍,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邵秋芳,邓崇君.基于学校教育视角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防治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37-38.
[2]潘伟,郭花平.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以株洲市天元区三门中学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