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力求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从中总结出几种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时,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我让全班学生每8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再现生活情景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我就把教室模拟成一个超市,并到学校小卖部借得一些实物,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如买一包饼干1元6角,给你2元,你如何找钱?让学生说出2元等于多少角,1元6角又等于多少角,理解应找回多少角的道理。通过多种类似场面的出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对元、角、分的计算。整节课学生兴趣极浓,专注之致,发言积极,表现欲强,切身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回归生活空间
毛泽东同志说过:“书读多了,不会运用等于没学。”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们激烈的争论声中,我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态。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在教室内闭门造车所远远达不到的。
四、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大概就由此得出。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而要做成圆形的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呢?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数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时,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我让全班学生每8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再现生活情景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我就把教室模拟成一个超市,并到学校小卖部借得一些实物,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如买一包饼干1元6角,给你2元,你如何找钱?让学生说出2元等于多少角,1元6角又等于多少角,理解应找回多少角的道理。通过多种类似场面的出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对元、角、分的计算。整节课学生兴趣极浓,专注之致,发言积极,表现欲强,切身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回归生活空间
毛泽东同志说过:“书读多了,不会运用等于没学。”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们激烈的争论声中,我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态。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在教室内闭门造车所远远达不到的。
四、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大概就由此得出。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而要做成圆形的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呢?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