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各地方高校也在美术学科建设中不断推进绘画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通过绘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绘画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作实践与探索能力,是绘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难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从教学思路、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基础实践课程的革新路径,以期为绘画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效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地方高校 绘画专业 基础实践课程 改革 路径
近年,各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申报成功的绘画专业呈现一定程度的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美术创作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其绘画专业①开设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基础理论和绘画基础实践的课程。作为绘画专业学生入校后的必修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多聚焦于丰富基础理论的授课内容及专业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对于素描、色彩及速写等基础实践课程的相关教改探索不多,以致本科生在绘画基本功不够扎实牢固的情況下, 拓展艺术视角进行创作实践与探索时易出现瓶颈,难以在毕业后成为绘画教学及创作研究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有效革新刻不容缓。
一、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绘画专业学生在踏入高校学习中西绘画专业技法前,就已具备了一定的绘画能力。由于各高校对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认知、理解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亦各不相同。美院侧重学生绘画艺术创造性的启发,地方综合性高校则侧重巩固学生绘画能力基础的两个大方向。总体看来,虽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均要求学生建立全面和系统的绘画理论与实践认知,以提高综合素养与创作研究能力。目前,各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基本教学现状如下:
1.课时设置的相对不足
地方高校不断深化绘画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对教师在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却忽略了教学课时安排不足,对教学过程的一些环节开展有一定影响。由于社会对绘画专业人才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要求的提高,迫使教师们不断深掘教学内容,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系数,在教学课时同等不变的情况下,教师们所开展的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进程则显紧张。一方面,教学的课程设置没有给予基础课教师足够的课时去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使得教师们对于基础实践课程的难点环节无法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往往是这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式的结束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再由另一位教师进入到下一门课程的教学。还有将类似的基础实践课程合并讲授的现象,以缓解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时的紧张状况;或因师资短缺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比如作为绘画创作实践重要基础的速写课程,往往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学课时不足也使得绘画专业学生没有充裕时间去理解、消化基础实践课程的难点,乃至掌握其核心技能。紧张的学习进度、堆积的长期课堂习作写生训练任务,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2.教学内容的更新缓慢
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与必修性的绘画专业课程,其主要是使绘画专业学生掌握基础造型和色彩表现的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筑牢根基,以适应以后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然而,现有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往往是单一传授几十年如一日未变的专业理论知识或开展大量课堂写生实践技巧训练,注重绘画技法的传授与画面形式感的解读等教学内容,将绘画专业理论与创作实践、就业实训有机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设置较少,忽略了绘画专业应与时俱进,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种脱离行业前沿所需的教学内容,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在绘画创作、相关研究创新性思维上的不足。
3.教学资源的投入有限
由于地方高校绘画专业起步晚,教学资源的投入、时间与力度远不足各方面占优势的美术学的教师教育专业。有些高校由于师资相对不足,美术教育专业与绘画专业往往共享师资,不分系。尤其,目前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趋势与压力,使得各地方高校加大了对传统优势的美术教育专业的投入,而对于起步较晚、积累不够的绘画专业的教学资源投入则相应减少。教学场地硬件设施的紧缺,使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很难像美院一样开展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此外,静物、道具等美术教学资源的陈旧,如出一辙的静物摆放与毫无新意的模特姿势,也使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写生氛围沉闷。由于地理因素,地方高校学生观摩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画展机会不多,眼界不够开阔,进而影响创作实践过程创新意识的发挥。总而言之,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使得地方高校绘画专业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很好保障。
二、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革新途径
地方高校绘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其应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融合地域及人文的优势因素,加强绘画专业与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目前现状,结合美院绘画专业教学经验,可考虑从以下几个途径有效开展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革新。
1.建立多层级的针对性教学思路
绘画专业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色彩表现力,对专业创作实践与探索而言至关重要。由于各地区之间的基础美术教育质量存在差异,导致生源的良莠不齐。一些通过短期高考美术培训考进大学的绘画专业学生往往基础薄弱,更不用谈具备系统的绘画基础实践能力。因此,作为绘画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后的基础性关键课程,各地方高校应积极建立多层级的针对性教学思路,以开展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即通过课程开设前或入校后的学生绘画功底测试,依据其绘画基础,制定不同的绘画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路。对于基本功较弱的绘画专业学生采用侧重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思路,而基础扎实的学生则逐步接触中西绘画专业技法的实践学习,为下一阶段的创作提升训练“搭桥铺路”,开拓创新性思维基础。在多层级、灵活的针对性教学思路下,适当增加课时,使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多级目标与分级施行,不仅给绘画专业学生提供了适合自身基础能力水平的成长课堂,而且大大增强了其绘画创作实践与探索的信心。 2.依托地域文化丰富课程内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地域均沉淀出了富含地方特色且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优秀的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学生来说,不仅具有思想上的凝聚力,而且具备教育学意义上的感召力。可想而知,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为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同时,也为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革新提供发展空间与素材。在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中融入优秀的地域文化,促使师生在课程教学中关注与重视地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造型图式及审美意蕴等,引导绘画专业学生汲取合适的题材、元素,改变传统单一且封闭的基础实践课程形式,促进绘画基础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湖南省高校来看,将长沙窑瓷上意笔画、桃源木雕、滩头年画、湘绣、苗绣、苗族银饰、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爱晚亭、橘子洲、岳麓山、张家界、凤凰古城等湖湘人文景观融入课程教学,将素描、色彩、速写等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搬至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实地田野考察、采风写生等直观感性的方式,训练学生造型与色彩的基本功,丰富学生绘画创作的题材,激发创作灵感。同时,深层次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能夠促进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改革和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并为地方绘画相关行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为打造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奠定人才基础。因此,在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相结合,培养绘画专业学生的扎实基本功、解读作品深层含义以及创新创意能力,挖掘其创新性思维,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创作表达上,体现对地方文化生活的所触、所思及所感。
3.采用多形式结合的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教师们在绘画专业课程教授的过程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难以契合新时代社会对绘画专业人才的需求,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亟待创新。一般而言,应在把握新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采用“展、赛、写”多形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师们“以展促学”,在课程中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结合当下热点及潮流趋势进行素描、速写、色彩写生探索实践,并通过学术画展、年级展及文化长廊展示等方式,促进各专业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以赛促技”,引导学生从题材、思路及技法上进行绘画实践创新,通过绘画作品参赛夯实绘画专业学生的实践技巧与能力;教师们“以写促练”,充分调动当地政府与企业单位的优质文化资源,以外出采风写生的方式弥补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将个体感知融入绘画实践,发挥以写生促进绘画基础实践练习的作用。可见,采用“以展促学、以赛促技、以写促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绘画基础坚实且具备绘画教学及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方式。
4.设置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标准
系统的绘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需辅以多元的课程考核标准。从以往的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角度来看,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课程习作结果的考核,并未认识到对学生个体及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的重要性,以考核课堂作业的形式来审视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过于片面。因此,在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考核中,需重视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潜力、参与度、学习方式及思维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与考核,引导绘画专业学生通过自定学习目标,掌握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整的绘画能力,使其成为基础实践课程的主体,培养他们在绘画实践过程中解决绘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基础实践课程的阶段性作品来呈现自身的学习过程与成长。同时,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标准还要求教师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绘画实践成果,详细记录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的绘画作品,并着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绘画习惯与绘画方法,促进学生对非结构性知识的融汇贯通,切实提高绘画基础水平,以多元化课程考核标准的设置使绘画专业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扎实基础。
三、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改革宜与地域实际相适应
基础实践课程教学作为高校绘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方式,理应得到各地方高校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上的革新,可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相关思考与启示。
在各地方高校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国画、油画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尽相同,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生专业发展所需,有所侧重地开展课程教学。同时,在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层面,还要从各地在经济、文化及教育基础等存在巨大差异的实际出发,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这就要求各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既要有国家的统一标准,又要允许和支持在改革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总之,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不论是在宏观层面的把控,还是在实际操作中,均要在确保与专业实际相适应的前提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程改革的内在规律。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在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上的多途径改革,不仅符合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而且有助于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的内容与精神。切实加强了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避免了随意化、碎片化的课程设置,以提高课程建设的规划性与系统性。立足当下且面向未来的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改革,是建立新时代地方高校绘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点与关键。为更快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各地方高校应加紧转变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与创新性思维,并不断地发现和改进绘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地方高校绘画专业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绘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我们这里的绘画专业泛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内开设的绘画本科专业。目前全国高校绘画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有:国画、油画、水彩及版画等。
参考文献
[1]姝娜.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的思考[J].才智,2017(12):135.
[2]何路,王静,李泽林.谈绘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南北桥,2018(11):65.
[3]马贝贝.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关键词:地方高校 绘画专业 基础实践课程 改革 路径
近年,各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申报成功的绘画专业呈现一定程度的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美术创作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其绘画专业①开设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基础理论和绘画基础实践的课程。作为绘画专业学生入校后的必修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多聚焦于丰富基础理论的授课内容及专业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对于素描、色彩及速写等基础实践课程的相关教改探索不多,以致本科生在绘画基本功不够扎实牢固的情況下, 拓展艺术视角进行创作实践与探索时易出现瓶颈,难以在毕业后成为绘画教学及创作研究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有效革新刻不容缓。
一、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绘画专业学生在踏入高校学习中西绘画专业技法前,就已具备了一定的绘画能力。由于各高校对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认知、理解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亦各不相同。美院侧重学生绘画艺术创造性的启发,地方综合性高校则侧重巩固学生绘画能力基础的两个大方向。总体看来,虽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均要求学生建立全面和系统的绘画理论与实践认知,以提高综合素养与创作研究能力。目前,各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基本教学现状如下:
1.课时设置的相对不足
地方高校不断深化绘画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对教师在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却忽略了教学课时安排不足,对教学过程的一些环节开展有一定影响。由于社会对绘画专业人才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要求的提高,迫使教师们不断深掘教学内容,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系数,在教学课时同等不变的情况下,教师们所开展的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进程则显紧张。一方面,教学的课程设置没有给予基础课教师足够的课时去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使得教师们对于基础实践课程的难点环节无法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往往是这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式的结束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再由另一位教师进入到下一门课程的教学。还有将类似的基础实践课程合并讲授的现象,以缓解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时的紧张状况;或因师资短缺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比如作为绘画创作实践重要基础的速写课程,往往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学课时不足也使得绘画专业学生没有充裕时间去理解、消化基础实践课程的难点,乃至掌握其核心技能。紧张的学习进度、堆积的长期课堂习作写生训练任务,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2.教学内容的更新缓慢
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与必修性的绘画专业课程,其主要是使绘画专业学生掌握基础造型和色彩表现的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筑牢根基,以适应以后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然而,现有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往往是单一传授几十年如一日未变的专业理论知识或开展大量课堂写生实践技巧训练,注重绘画技法的传授与画面形式感的解读等教学内容,将绘画专业理论与创作实践、就业实训有机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设置较少,忽略了绘画专业应与时俱进,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种脱离行业前沿所需的教学内容,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在绘画创作、相关研究创新性思维上的不足。
3.教学资源的投入有限
由于地方高校绘画专业起步晚,教学资源的投入、时间与力度远不足各方面占优势的美术学的教师教育专业。有些高校由于师资相对不足,美术教育专业与绘画专业往往共享师资,不分系。尤其,目前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趋势与压力,使得各地方高校加大了对传统优势的美术教育专业的投入,而对于起步较晚、积累不够的绘画专业的教学资源投入则相应减少。教学场地硬件设施的紧缺,使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很难像美院一样开展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此外,静物、道具等美术教学资源的陈旧,如出一辙的静物摆放与毫无新意的模特姿势,也使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写生氛围沉闷。由于地理因素,地方高校学生观摩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画展机会不多,眼界不够开阔,进而影响创作实践过程创新意识的发挥。总而言之,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使得地方高校绘画专业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很好保障。
二、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革新途径
地方高校绘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其应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融合地域及人文的优势因素,加强绘画专业与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目前现状,结合美院绘画专业教学经验,可考虑从以下几个途径有效开展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革新。
1.建立多层级的针对性教学思路
绘画专业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色彩表现力,对专业创作实践与探索而言至关重要。由于各地区之间的基础美术教育质量存在差异,导致生源的良莠不齐。一些通过短期高考美术培训考进大学的绘画专业学生往往基础薄弱,更不用谈具备系统的绘画基础实践能力。因此,作为绘画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后的基础性关键课程,各地方高校应积极建立多层级的针对性教学思路,以开展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即通过课程开设前或入校后的学生绘画功底测试,依据其绘画基础,制定不同的绘画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路。对于基本功较弱的绘画专业学生采用侧重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思路,而基础扎实的学生则逐步接触中西绘画专业技法的实践学习,为下一阶段的创作提升训练“搭桥铺路”,开拓创新性思维基础。在多层级、灵活的针对性教学思路下,适当增加课时,使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多级目标与分级施行,不仅给绘画专业学生提供了适合自身基础能力水平的成长课堂,而且大大增强了其绘画创作实践与探索的信心。 2.依托地域文化丰富课程内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地域均沉淀出了富含地方特色且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优秀的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学生来说,不仅具有思想上的凝聚力,而且具备教育学意义上的感召力。可想而知,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为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同时,也为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革新提供发展空间与素材。在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中融入优秀的地域文化,促使师生在课程教学中关注与重视地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造型图式及审美意蕴等,引导绘画专业学生汲取合适的题材、元素,改变传统单一且封闭的基础实践课程形式,促进绘画基础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湖南省高校来看,将长沙窑瓷上意笔画、桃源木雕、滩头年画、湘绣、苗绣、苗族银饰、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爱晚亭、橘子洲、岳麓山、张家界、凤凰古城等湖湘人文景观融入课程教学,将素描、色彩、速写等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搬至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实地田野考察、采风写生等直观感性的方式,训练学生造型与色彩的基本功,丰富学生绘画创作的题材,激发创作灵感。同时,深层次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能夠促进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改革和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并为地方绘画相关行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为打造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奠定人才基础。因此,在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相结合,培养绘画专业学生的扎实基本功、解读作品深层含义以及创新创意能力,挖掘其创新性思维,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创作表达上,体现对地方文化生活的所触、所思及所感。
3.采用多形式结合的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教师们在绘画专业课程教授的过程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难以契合新时代社会对绘画专业人才的需求,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亟待创新。一般而言,应在把握新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采用“展、赛、写”多形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师们“以展促学”,在课程中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结合当下热点及潮流趋势进行素描、速写、色彩写生探索实践,并通过学术画展、年级展及文化长廊展示等方式,促进各专业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以赛促技”,引导学生从题材、思路及技法上进行绘画实践创新,通过绘画作品参赛夯实绘画专业学生的实践技巧与能力;教师们“以写促练”,充分调动当地政府与企业单位的优质文化资源,以外出采风写生的方式弥补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将个体感知融入绘画实践,发挥以写生促进绘画基础实践练习的作用。可见,采用“以展促学、以赛促技、以写促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绘画基础坚实且具备绘画教学及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方式。
4.设置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标准
系统的绘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需辅以多元的课程考核标准。从以往的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角度来看,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课程习作结果的考核,并未认识到对学生个体及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的重要性,以考核课堂作业的形式来审视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过于片面。因此,在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考核中,需重视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潜力、参与度、学习方式及思维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与考核,引导绘画专业学生通过自定学习目标,掌握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整的绘画能力,使其成为基础实践课程的主体,培养他们在绘画实践过程中解决绘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基础实践课程的阶段性作品来呈现自身的学习过程与成长。同时,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标准还要求教师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绘画实践成果,详细记录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的绘画作品,并着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绘画习惯与绘画方法,促进学生对非结构性知识的融汇贯通,切实提高绘画基础水平,以多元化课程考核标准的设置使绘画专业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扎实基础。
三、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改革宜与地域实际相适应
基础实践课程教学作为高校绘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方式,理应得到各地方高校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上的革新,可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相关思考与启示。
在各地方高校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国画、油画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尽相同,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生专业发展所需,有所侧重地开展课程教学。同时,在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层面,还要从各地在经济、文化及教育基础等存在巨大差异的实际出发,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这就要求各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既要有国家的统一标准,又要允许和支持在改革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总之,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不论是在宏观层面的把控,还是在实际操作中,均要在确保与专业实际相适应的前提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程改革的内在规律。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在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上的多途径改革,不仅符合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而且有助于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的内容与精神。切实加强了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避免了随意化、碎片化的课程设置,以提高课程建设的规划性与系统性。立足当下且面向未来的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改革,是建立新时代地方高校绘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点与关键。为更快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各地方高校应加紧转变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与创新性思维,并不断地发现和改进绘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地方高校绘画专业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绘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我们这里的绘画专业泛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内开设的绘画本科专业。目前全国高校绘画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有:国画、油画、水彩及版画等。
参考文献
[1]姝娜.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的思考[J].才智,2017(12):135.
[2]何路,王静,李泽林.谈绘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南北桥,2018(11):65.
[3]马贝贝.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