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邱均平 武庆圆
[摘要]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资源环境研究》栏目2007年至2010年刊发的191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从表象信息和内容信息着手详细论述该栏目的发展状况,对该栏目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归纳。
[关键词]内容分析特色栏目
选题内容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4-0038-05
特色栏目是期刊品牌的重要载体,创办特色优势栏目“是目前综合类学术期刊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以地学为特色和优势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地大学报》)从2000年创刊开始,就坚持走特色之路,努力打造《资源环境研究》(下设《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资源法》两个子栏目)这一特色栏目,用栏目带动学报发展,取得了骄人业绩。该栏目先后两次获得“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地大学报》从2007年起连续两次进入CSSCI来源刊。据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2009年《地大学报》影响因子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名列全国第11位。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该栏目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
1内容分析法介绍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具有半定量化色彩的研究方法,主要针对文章或者媒体的特色属性进行系统化和客观化的分析,以探寻文件内容的真正意图。内容分析法的具体研究步骤是:明确研究意图一样本抽取一选择分析单元一制定类目标准一内容编码一量化与统计一分析汇总一解释与检验。目前,内容分析法已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各领域中。
本文的研究样本是《资源环境研究》栏目2007—2010年发表的191篇论文,对象单位为“篇”。根据研究对象的表象信息和内容信息制定类目标准。发表年份、数量分布、作者分析为研究对象的表象信息,其中作者分析包括作者类别分析、作者单位分析,作者类别又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在读、博士后、硕士、本科等七类,作者单位分为985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归入此类)、211大学和其他大学(含省级、市级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三类。基金项目支撑、论文被引频次、论文选题内容等为研究对象的内容信息,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2栏目论文的外维分析
2.1栏目论文的研究数据来源
2007—2010年,该栏目年刊发论文数量分别是35、46、56和54篇,数量呈递增而渐趋稳定之势。笔者认为,选择2007—2010年刊发的191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在时间段上保证了研究样本的前沿性,在数量上也符合样本统计的要求。
2.2栏目论文作者的类别分布
通过统计,具有教授职称的作者人数最多,占41.9%,其次是副教授,占17.9%。两者相加约占60%,这说明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作者是该栏目的主力军。同时,具有讲师职称的作者占18.5%,博士生占17.3%,合起来占35.8%,这两部分作者在学术创新、科研能力上具有很大的潜能,是栏目发表论文的第二主力。剩下4,4%为硕士等其他类作者。这种分布状态恰好显示了该栏目作者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的层次性。
2.3栏目论文作者的工作单位分布
以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为考察对象,2007—2010年该栏目作者单位46.07%为985大学,百分比最高,这是由于985大学在科研、资金支持上有明显优势,专业人才集中。同时还表明两点:一是该栏目重视吸纳校外优质稿源;二是该栏目在强势研究机构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211大学占36.65%,前两者相加共占82.72%,这充分说明《地大学报》在打造优势特色栏目方面,对作者单位非常重视。其他大学为17.28%,所占比例最小(见表1)。
统计发现,2009年作者发文人数和作者单位分布都出现了一个较大变化,原因在于,这一年该栏目加大了约稿和策划专题的力度,具体有:<<2008年全国资源环境经济管理论坛》专题(第1期)、《环境基本法比较研究》专题(第3期)、《‘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专题(第4期)、《纪念中国环境法治三十年》专题(第5期)、《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专题(第6期)等,从而使作者的单位和类别呈现集中于985大学和211大学的特征。注重选题策划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该栏目正逐渐走向成熟。
3栏目论文的内维分析
3.1栏目论文的基金类别分布
论文是否有基金项目作为支撑,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对该栏目所发论文涉及的基金项目按照四个层次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2)。
该栏目的基金项目论文比为58.64%,这说明近六成的稿件来源于基金项目,其中国家级基金为35.08%,省级为11%,市级为3.14%,校级为9.42%。同时,这些不同层次的基金基本都由政府机构所设,依赖于国家政策扶持。除2009年第3期《关于基本法比较研究》专题由美国国际开发署项目资助外,其他有国外基金项目支撑的文章数量为0,这说明该栏目在国际开拓性和国际交流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2栏目论文被引频次情况
被引频次在内容分析方法中常用来作为衡量研究对象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在对该栏目论文进行内容分析时,我们将其作为衡量论文受相应学科关注度的一个主要指标。由于文章引用率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不对不同年份间的论文被引频次进行比较,只对同一年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和平均被引频次进行描述。
通过统计,该栏目在四年时间内的总被引频次为512次,其中2007年总被引频次169次,年最高引用频次40次,平均被引频次4.83次;2008年总被引频次243次,最高引用频次26次,平均被引频次5.28次,是四年内的最高值;2009年总被引频次80次,平均被引频次1.6次:2010年由于发表时间较短,总被引频次20次,文章最高被引频次4次,平均被引频次0.37次。高被引频次与栏目的学术影响力成正比关系,被引频次越高,说明栏目论文的质量以及影响力越高。影响被引频次高低的主要原因包括发行量、点击率、下载率和阅读率,而这都与是否拥有一定规模的高水平学者群关系密切。
3.3栏目论文选题情况
选题最能反映栏目的倾向性和关注点。我们把191篇论文的选题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横向角度重在分析每年选题分布,纵向角度重在分析哪些选题内容持续受到关注。
3.3.1论文选题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该栏目刊发文章按照年代划分、选题分类、提取主题词等步骤进行统计(见表3),我们发现,该 栏目2007、2009年的选题主要以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为主,2008、2010年该栏目在两大板块之间保持基本平衡。2007年该栏目论文选题集中在可持续发展(5篇)、水资源管理(2篇)、人口管理(6篇)。此外,还有能源消耗、环境安全、生态修复等选题。
2008年,该栏目明显加大了对环境资源法板块的建设力度,全年发文26篇,选题包括海岛保护法、化学物质控制法、地方湿地立法、环境立法的立法理念与目的、《环境保护法》中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等。对环境执法、环境纠纷的解决机制及现行环境保护法很少涉及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等也辟出版面展开研讨。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发文24篇,主题涉及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南水北调、绿色核算、产业生态等。
2009年在“两型社会”建设及《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三十周年的社会大背景下,该栏目对环境资源法选题有了更及时准确的把握,刊发环境资源法论文23篇,其中第5期围绕中国环境法治三十年刊发回顾与反思专题论文,从立法、司法、执法等视角进行审视与检讨。另外,其他四期的选题还涉及环境基本法、能源法和环境侵权法等。2009年该栏目环境经济与管理类论文有33篇,选题包括代际公平与生态效率经济、专项水源保护基金制度、城市生命周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城镇乡公平发展、物质经济代谢、能源财税政策、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绿色农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等。
2010年环境资源法类26篇论文的选题包括林权、矿业权、气候变化法、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欧盟环境法、动物保护法、碳捕获与封存、生态补偿、环境公共利益、环境健康、重金属污染、环境标准等。栏目选题范围扩大,表明该栏目在环境资源法领域的学术吸引力不断提高,学者更愿意将其作为展示自我成果的平台。2010年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子栏目也保持着较高的活力,不仅有持续探讨和研究前几年选题的,也推出了更新更热的研究选题,比如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地区能效、排放交易机制、经济生态发展模式、流域水环境、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土地要素增长等相关学术热点问题。
3.3.2论文选题的总体情况
通过对论文关键词和主题词的分析挖掘,得出该栏目两大板块的关键词词频(见表4)。
在资源环境管理与经济板块中,词频最高的分别为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增长。比如,欧阳晓光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探讨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张象枢就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本假设与可持续经济系统特征提出自己的思考,武亚军将绿色税制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提出独特观点,张玉龙、葛继稳、张志祥对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生态足迹模型提出改进方法与措施等。这说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增长仍是当前资源环境学术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
环境立法、气候变化、政府环境责任是环境资源法板块中的高频词,比如,李挚萍就政府环境法律责任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评价,孙佑海对我国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汪劲在环境法法典化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环境立法、气候变化、政府环境责任是资源环境法律领域内受到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新的环境形势和气候变化,此类选题将会得到继续探讨和研究。
3.3.3论文研究热点分布情况
关联规则是指从一个侧面揭示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笔者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从关键词这个具体的实证单元入手,揭示191篇论文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在此,我们通过支持度和置信度两个补充指标,发现论文之间的一些交叉学科热点研究领域(见表5)。
可以看出,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涉及的交叉研究热点有水安全与水资源管理、南水北调工程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环境资源法交叉研究热点为重金属污染的环境监管体制、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选择、南水北调的区域利益问题等。这些学术热点是笔者通过对栏目所有论文的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挖掘得出的,除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南水北调外,其他词语的词频并不高。目前该栏目对上述主题已有一定的关注,比如:杨云彦、石智雷对南水北调工程给区域利益分配带来的影响进行的深度解析,陈虹从重金属污染角度思考环境监管体制,曹明德就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探讨。这些论文都属于交叉性学科问题,可能会成为学者进一步关注的学术热点。
4特色栏目建设的经验及不足
《地大学报》的《资源环境研究》特色栏目已经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和良好声誉,极大地推动了学报整体快速发展。总结《资源环境研究》栏目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经验,无论对《地大学报》还是对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1立足优势学科创建特色栏目,是迅速打造品牌学报的根本途径
《地大学报》立足于该校的学科优势开创《资源环境研究》栏目,该选择既是给定的,又是建构的。云其“给定”,是基于该校在地质学和资源环境学科的优势,开设此类栏目不令人感到突兀,且与该校打造具有地大特色的文科发展战略相符。论其“建构”,是因其创办时间短,开办特色优势栏目知易行难,不加大投入,不持之以恒,不严格按照期刊规律办刊,该栏目要取得成绩是不可能的。概言之,该栏目经历了“人无我有”(在国内最早设立此主题)和“人有我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多)两个阶段。随着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期刊盯住了资源环境选题,该栏目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正在遭遇挑战。因此,该栏目当务之急的问题是尽早向“人多我精”转变,发扬二次创业精神,走精品化之路,加快打造品牌期刊。
4.2抓住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做强特色栏目
《地大学报》期刊社位于有“九省通衢”美誉的武汉市。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9所普通高校。《地大学报》在结合校内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注重开展与各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探讨,找准自身发展的优劣势,从而大大提高了发展速度。抓住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机遇,适时策划选题,推出高水平论文,也是《地大学报》办刊的一大特点。几年来,不仅发表了一系列针对性较高、影响力较强的文章,还发起主办“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学术研讨会”等相关学术会议。这种结合现实资源环境问题开展期刊编辑工作的做法,对于提升学报的地位与影响力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3特色栏目建设之不足
客观地说,尽管《地大学报》在《资源环境研究》特色栏目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在栏目边界上,一般而言,该栏目应该涵盖环境、资源、能源三大板块,但是目前除环境外,对其余领域的关注不够,因此该栏目下一步要着力开拓能源、矿业、土地等领域的选题。又比如在论文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尽管栏目名为《资源环境研究》,但是 论文的理工色彩浓郁,社会科学印迹不够明显,从而使所刊发论文不易得到主流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的关注。
5结语:做强特色栏目,打造绿色学报
只要有期刊就会有期刊竞争,只要有期刊竞争,办特色优势栏目就是期刊发展永恒的主题。面对学术期刊竞争加剧的情势,2011年,《地大学报》将栏目特色延伸至整个学报,明确提出了“绿色学报”的理念。基于这一理念,环境美学、环境新闻学、环境社会学、玉文化研究等选题被陆续策划出来,比如陈望衡的环境美学论文、郭小平等五位青年学者的环境新闻学论文,从而使学报特色更鲜明,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相信,在期刊界已经建立起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地大学报》及其《资源环境研究》特色栏目,一定会总结成绩,博采众长,开拓创新,迎接属于自己的第二个辉煌十年。
注释
[1]胡政平,胡丹东,崔玉娟.特色优势栏目:综合类学刊的根本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2009(3):69-70.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欧阳晓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11.
[4]张象枢.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基本假设与可持续经济系统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7-30
[5]武亚军.转型、绿色税制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4.
[6]张玉龙,葛继稳,张志祥.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在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4-49.
[7]李挚平.论政府环境法律责任:以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为基点[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7-43
[8]孙佑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1-50
[9]汪劲.环境法的法典化:迷思与解谜[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6-61.
[10]杨云彦,石智雷.南水北调与区域利益分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4-17.
[11]陈虹.环境监管体制的审视:从重金属污染的角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5-39.
[12]曹明德.对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再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8-35.
[13]编辑部.“玉文化研究”专题征文[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6
[14]陈望衡.乐居:环境美的最高追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4.
[15]郭小平.城市废弃物处置的风险报道:环境议题分化与“环境正义”的诉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4-69.
[作者简介]邱均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庆圆,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0级博士生.
[摘要]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资源环境研究》栏目2007年至2010年刊发的191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从表象信息和内容信息着手详细论述该栏目的发展状况,对该栏目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归纳。
[关键词]内容分析特色栏目
选题内容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4-0038-05
特色栏目是期刊品牌的重要载体,创办特色优势栏目“是目前综合类学术期刊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以地学为特色和优势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地大学报》)从2000年创刊开始,就坚持走特色之路,努力打造《资源环境研究》(下设《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资源法》两个子栏目)这一特色栏目,用栏目带动学报发展,取得了骄人业绩。该栏目先后两次获得“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地大学报》从2007年起连续两次进入CSSCI来源刊。据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2009年《地大学报》影响因子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名列全国第11位。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该栏目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
1内容分析法介绍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具有半定量化色彩的研究方法,主要针对文章或者媒体的特色属性进行系统化和客观化的分析,以探寻文件内容的真正意图。内容分析法的具体研究步骤是:明确研究意图一样本抽取一选择分析单元一制定类目标准一内容编码一量化与统计一分析汇总一解释与检验。目前,内容分析法已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各领域中。
本文的研究样本是《资源环境研究》栏目2007—2010年发表的191篇论文,对象单位为“篇”。根据研究对象的表象信息和内容信息制定类目标准。发表年份、数量分布、作者分析为研究对象的表象信息,其中作者分析包括作者类别分析、作者单位分析,作者类别又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在读、博士后、硕士、本科等七类,作者单位分为985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归入此类)、211大学和其他大学(含省级、市级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三类。基金项目支撑、论文被引频次、论文选题内容等为研究对象的内容信息,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2栏目论文的外维分析
2.1栏目论文的研究数据来源
2007—2010年,该栏目年刊发论文数量分别是35、46、56和54篇,数量呈递增而渐趋稳定之势。笔者认为,选择2007—2010年刊发的191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在时间段上保证了研究样本的前沿性,在数量上也符合样本统计的要求。
2.2栏目论文作者的类别分布
通过统计,具有教授职称的作者人数最多,占41.9%,其次是副教授,占17.9%。两者相加约占60%,这说明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作者是该栏目的主力军。同时,具有讲师职称的作者占18.5%,博士生占17.3%,合起来占35.8%,这两部分作者在学术创新、科研能力上具有很大的潜能,是栏目发表论文的第二主力。剩下4,4%为硕士等其他类作者。这种分布状态恰好显示了该栏目作者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的层次性。
2.3栏目论文作者的工作单位分布
以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为考察对象,2007—2010年该栏目作者单位46.07%为985大学,百分比最高,这是由于985大学在科研、资金支持上有明显优势,专业人才集中。同时还表明两点:一是该栏目重视吸纳校外优质稿源;二是该栏目在强势研究机构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211大学占36.65%,前两者相加共占82.72%,这充分说明《地大学报》在打造优势特色栏目方面,对作者单位非常重视。其他大学为17.28%,所占比例最小(见表1)。
统计发现,2009年作者发文人数和作者单位分布都出现了一个较大变化,原因在于,这一年该栏目加大了约稿和策划专题的力度,具体有:<<2008年全国资源环境经济管理论坛》专题(第1期)、《环境基本法比较研究》专题(第3期)、《‘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专题(第4期)、《纪念中国环境法治三十年》专题(第5期)、《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专题(第6期)等,从而使作者的单位和类别呈现集中于985大学和211大学的特征。注重选题策划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该栏目正逐渐走向成熟。
3栏目论文的内维分析
3.1栏目论文的基金类别分布
论文是否有基金项目作为支撑,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对该栏目所发论文涉及的基金项目按照四个层次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2)。
该栏目的基金项目论文比为58.64%,这说明近六成的稿件来源于基金项目,其中国家级基金为35.08%,省级为11%,市级为3.14%,校级为9.42%。同时,这些不同层次的基金基本都由政府机构所设,依赖于国家政策扶持。除2009年第3期《关于基本法比较研究》专题由美国国际开发署项目资助外,其他有国外基金项目支撑的文章数量为0,这说明该栏目在国际开拓性和国际交流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2栏目论文被引频次情况
被引频次在内容分析方法中常用来作为衡量研究对象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在对该栏目论文进行内容分析时,我们将其作为衡量论文受相应学科关注度的一个主要指标。由于文章引用率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不对不同年份间的论文被引频次进行比较,只对同一年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和平均被引频次进行描述。
通过统计,该栏目在四年时间内的总被引频次为512次,其中2007年总被引频次169次,年最高引用频次40次,平均被引频次4.83次;2008年总被引频次243次,最高引用频次26次,平均被引频次5.28次,是四年内的最高值;2009年总被引频次80次,平均被引频次1.6次:2010年由于发表时间较短,总被引频次20次,文章最高被引频次4次,平均被引频次0.37次。高被引频次与栏目的学术影响力成正比关系,被引频次越高,说明栏目论文的质量以及影响力越高。影响被引频次高低的主要原因包括发行量、点击率、下载率和阅读率,而这都与是否拥有一定规模的高水平学者群关系密切。
3.3栏目论文选题情况
选题最能反映栏目的倾向性和关注点。我们把191篇论文的选题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横向角度重在分析每年选题分布,纵向角度重在分析哪些选题内容持续受到关注。
3.3.1论文选题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该栏目刊发文章按照年代划分、选题分类、提取主题词等步骤进行统计(见表3),我们发现,该 栏目2007、2009年的选题主要以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为主,2008、2010年该栏目在两大板块之间保持基本平衡。2007年该栏目论文选题集中在可持续发展(5篇)、水资源管理(2篇)、人口管理(6篇)。此外,还有能源消耗、环境安全、生态修复等选题。
2008年,该栏目明显加大了对环境资源法板块的建设力度,全年发文26篇,选题包括海岛保护法、化学物质控制法、地方湿地立法、环境立法的立法理念与目的、《环境保护法》中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等。对环境执法、环境纠纷的解决机制及现行环境保护法很少涉及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等也辟出版面展开研讨。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发文24篇,主题涉及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南水北调、绿色核算、产业生态等。
2009年在“两型社会”建设及《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三十周年的社会大背景下,该栏目对环境资源法选题有了更及时准确的把握,刊发环境资源法论文23篇,其中第5期围绕中国环境法治三十年刊发回顾与反思专题论文,从立法、司法、执法等视角进行审视与检讨。另外,其他四期的选题还涉及环境基本法、能源法和环境侵权法等。2009年该栏目环境经济与管理类论文有33篇,选题包括代际公平与生态效率经济、专项水源保护基金制度、城市生命周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城镇乡公平发展、物质经济代谢、能源财税政策、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绿色农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等。
2010年环境资源法类26篇论文的选题包括林权、矿业权、气候变化法、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欧盟环境法、动物保护法、碳捕获与封存、生态补偿、环境公共利益、环境健康、重金属污染、环境标准等。栏目选题范围扩大,表明该栏目在环境资源法领域的学术吸引力不断提高,学者更愿意将其作为展示自我成果的平台。2010年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子栏目也保持着较高的活力,不仅有持续探讨和研究前几年选题的,也推出了更新更热的研究选题,比如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地区能效、排放交易机制、经济生态发展模式、流域水环境、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土地要素增长等相关学术热点问题。
3.3.2论文选题的总体情况
通过对论文关键词和主题词的分析挖掘,得出该栏目两大板块的关键词词频(见表4)。
在资源环境管理与经济板块中,词频最高的分别为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增长。比如,欧阳晓光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探讨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张象枢就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本假设与可持续经济系统特征提出自己的思考,武亚军将绿色税制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提出独特观点,张玉龙、葛继稳、张志祥对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生态足迹模型提出改进方法与措施等。这说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增长仍是当前资源环境学术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
环境立法、气候变化、政府环境责任是环境资源法板块中的高频词,比如,李挚萍就政府环境法律责任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评价,孙佑海对我国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汪劲在环境法法典化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环境立法、气候变化、政府环境责任是资源环境法律领域内受到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新的环境形势和气候变化,此类选题将会得到继续探讨和研究。
3.3.3论文研究热点分布情况
关联规则是指从一个侧面揭示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笔者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从关键词这个具体的实证单元入手,揭示191篇论文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在此,我们通过支持度和置信度两个补充指标,发现论文之间的一些交叉学科热点研究领域(见表5)。
可以看出,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涉及的交叉研究热点有水安全与水资源管理、南水北调工程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环境资源法交叉研究热点为重金属污染的环境监管体制、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选择、南水北调的区域利益问题等。这些学术热点是笔者通过对栏目所有论文的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挖掘得出的,除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南水北调外,其他词语的词频并不高。目前该栏目对上述主题已有一定的关注,比如:杨云彦、石智雷对南水北调工程给区域利益分配带来的影响进行的深度解析,陈虹从重金属污染角度思考环境监管体制,曹明德就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探讨。这些论文都属于交叉性学科问题,可能会成为学者进一步关注的学术热点。
4特色栏目建设的经验及不足
《地大学报》的《资源环境研究》特色栏目已经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和良好声誉,极大地推动了学报整体快速发展。总结《资源环境研究》栏目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经验,无论对《地大学报》还是对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1立足优势学科创建特色栏目,是迅速打造品牌学报的根本途径
《地大学报》立足于该校的学科优势开创《资源环境研究》栏目,该选择既是给定的,又是建构的。云其“给定”,是基于该校在地质学和资源环境学科的优势,开设此类栏目不令人感到突兀,且与该校打造具有地大特色的文科发展战略相符。论其“建构”,是因其创办时间短,开办特色优势栏目知易行难,不加大投入,不持之以恒,不严格按照期刊规律办刊,该栏目要取得成绩是不可能的。概言之,该栏目经历了“人无我有”(在国内最早设立此主题)和“人有我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多)两个阶段。随着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期刊盯住了资源环境选题,该栏目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正在遭遇挑战。因此,该栏目当务之急的问题是尽早向“人多我精”转变,发扬二次创业精神,走精品化之路,加快打造品牌期刊。
4.2抓住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做强特色栏目
《地大学报》期刊社位于有“九省通衢”美誉的武汉市。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9所普通高校。《地大学报》在结合校内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注重开展与各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探讨,找准自身发展的优劣势,从而大大提高了发展速度。抓住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机遇,适时策划选题,推出高水平论文,也是《地大学报》办刊的一大特点。几年来,不仅发表了一系列针对性较高、影响力较强的文章,还发起主办“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学术研讨会”等相关学术会议。这种结合现实资源环境问题开展期刊编辑工作的做法,对于提升学报的地位与影响力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3特色栏目建设之不足
客观地说,尽管《地大学报》在《资源环境研究》特色栏目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在栏目边界上,一般而言,该栏目应该涵盖环境、资源、能源三大板块,但是目前除环境外,对其余领域的关注不够,因此该栏目下一步要着力开拓能源、矿业、土地等领域的选题。又比如在论文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尽管栏目名为《资源环境研究》,但是 论文的理工色彩浓郁,社会科学印迹不够明显,从而使所刊发论文不易得到主流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的关注。
5结语:做强特色栏目,打造绿色学报
只要有期刊就会有期刊竞争,只要有期刊竞争,办特色优势栏目就是期刊发展永恒的主题。面对学术期刊竞争加剧的情势,2011年,《地大学报》将栏目特色延伸至整个学报,明确提出了“绿色学报”的理念。基于这一理念,环境美学、环境新闻学、环境社会学、玉文化研究等选题被陆续策划出来,比如陈望衡的环境美学论文、郭小平等五位青年学者的环境新闻学论文,从而使学报特色更鲜明,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相信,在期刊界已经建立起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地大学报》及其《资源环境研究》特色栏目,一定会总结成绩,博采众长,开拓创新,迎接属于自己的第二个辉煌十年。
注释
[1]胡政平,胡丹东,崔玉娟.特色优势栏目:综合类学刊的根本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2009(3):69-70.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欧阳晓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11.
[4]张象枢.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基本假设与可持续经济系统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7-30
[5]武亚军.转型、绿色税制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4.
[6]张玉龙,葛继稳,张志祥.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在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4-49.
[7]李挚平.论政府环境法律责任:以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为基点[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7-43
[8]孙佑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1-50
[9]汪劲.环境法的法典化:迷思与解谜[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6-61.
[10]杨云彦,石智雷.南水北调与区域利益分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4-17.
[11]陈虹.环境监管体制的审视:从重金属污染的角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5-39.
[12]曹明德.对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再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8-35.
[13]编辑部.“玉文化研究”专题征文[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6
[14]陈望衡.乐居:环境美的最高追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4.
[15]郭小平.城市废弃物处置的风险报道:环境议题分化与“环境正义”的诉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4-69.
[作者简介]邱均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庆圆,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0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