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虽然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教育任务,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很少有人提及审美教育。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总的原则是:优先开设音乐鉴赏,以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这就要求在音乐鉴赏模块中,要坚持在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的原则下,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体验美、感受美,使音乐课富于美感。让学生始终保持对音乐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美好家园,这也就是所谓教育的高境界——寓教于乐“乐yuè(音乐)则是乐lè(快乐)”的道理。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课往往是一种几乎等同于数理化式的标准教学程序:1.介绍作者生平;2.介绍作品时代背景;3.先聆听一遍作品;4.介绍作品结构;(边聆听边讲解);5.最后完整欣赏全曲,作个小结。这种讲解音乐,分析音乐;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缺乏情感内涵,缺失师生互动,使学生感到学习音乐也是枯燥单调的,最终丧失了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情感营养不良”,甚至在音乐课中暗自做数学等学科的习题,毕竟音乐不是学生高考科目。
记得我曾经给学生上过一堂音乐鉴赏课《黄河大合唱》。上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介绍作者洗星海的生平,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介绍乐队的编制和乐器各个成员的特点,最后请学生欣赏。虽然乐曲的情绪是深刻而激情汪洋的,但是,我感觉到整个教室的气氛却是沉闷的,学生提不起一点兴致去听、去感受。到曲子放完,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交头接耳的有之,打瞌睡的亦有之,使我既恼火又无可奈何。过后,我对这一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感觉那节欣赏课自己教的是失败的,我没有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把枯燥的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引不起学生在音乐里找到情感的共鸣。一堂那么好听的音乐课就这样在传统的教学中流失成遗憾。
虽然我们不能对传统音乐鉴赏教学模式一概否定。比如:介绍作者,介绍作品时代背景,练唱主题音乐等都是必要的。但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该如何运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方法,创设出学生愉快学习的情境,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活动中,并且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正是为了让这种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存在,我在教学中加强了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学习,从学生的立场和知识结构出发对作品进行理解、思考。当我放下威严的外表和学生真诚的交流,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和认知,让学生有了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使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的心与心交流,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正像教育家杜威说的: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愉快合作的相互的过程”。
二、精心备课,让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感染于学生
要想上好鉴赏课,教师必须把每个声部、每个小节都记在心里,把作品熟透了,才能达到鉴赏的程度。音乐教师很多时候在备课或准备一个作品时,大多数老师都过多的关注了作品外围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文字表面的东西,或是文学语言、德育教育等等,而不是从音乐的角度、音乐的基本要素出发,来讲授鉴赏。所以,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从音乐本身进一步挖掘,比如和声、音程、旋律等等。所谓音乐教师名副其实教的是音乐,而从音乐入手可探究的东西很多,也只有音乐教师才能引领学生分析出来。还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有了以前教学不成功的经历,我再次上这节课时花了较大的力气去研究这部作品,分解这部作品,教学中我既讲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又从专业的视角分析了在这部音乐作品中作曲家是怎么用音乐要素来体现来表达的,尤其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学生们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学到了真正的音乐知识和学会了鉴赏音乐。
三、重视语言的运用,用语言美感染学生
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优美的语言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所描述的事物的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这节课时,我不仅让学生去听去唱,我也边放音响边用自己深情的语言旁白: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茂密的森林充满希望,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向东流淌……”
在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我也是充分的调动了语言的作用,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感受: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在草原的尽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通过这样的感受,同学们深深地陶醉其中,享受音乐那无尽的美感。
四、鼓励交流合作分享,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学生获得愉悦体验的过程。学生实际上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上只是聆听音乐,他们更乐于动脑动手,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留一点给他们自主活动的时间和展示他们才艺及个性的空间,以此来体验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大胆打破常规,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如在教学《梁祝》时,我边进行音乐鉴赏的教学边让两个学过舞蹈有一定民族舞蹈基础的学生现场跳《梁祝》舞,而其他学生我则鼓励他们用手和剪刀或撕或剪出一只只蝴蝶,在《梁祝》放到高潮时大家把片片蝴蝶飞出头顶,翩翩起舞中人与音乐实现了水乳交融,有敏感的女生甚至感动得泪光闪闪,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暇想中完成了作品的学习。下课了好久学生们还在回味,不愿离开教室。从此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当然遵循愉悦原则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盲目考虑学生的愉悦心境,否则很容易形成一个误区。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愉悦气氛,准备了大量的同学们比较喜爱的题材做铺垫,有时会让学生莫名其妙,甚至还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如果一节课只是华而不实,对该学习的知识没有掌握,对欣赏的音乐没有领悟其内涵,最终会冲淡教学目的。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既要有声色等感观的愉悦的教学,又要有兼含美育和认知,情智统一的审美态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以情动人,是审美教育的基本方式,即审美教育者利用审美媒介以唤起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以达到塑造、净化情感的目的,使心灵高尚起来。音乐情感教学在我的音乐教学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仅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熏陶,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愉快的和音乐交朋友,通过音乐的熏陶,逐步的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丰富其精神世界,培养高尚情操。要想上好鉴赏课,是个长期的摸索过程,课程改革是一种逐步探索的过程,以上的一些做法只是我近年来的一些教学尝试,期待继续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三中学)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课往往是一种几乎等同于数理化式的标准教学程序:1.介绍作者生平;2.介绍作品时代背景;3.先聆听一遍作品;4.介绍作品结构;(边聆听边讲解);5.最后完整欣赏全曲,作个小结。这种讲解音乐,分析音乐;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缺乏情感内涵,缺失师生互动,使学生感到学习音乐也是枯燥单调的,最终丧失了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情感营养不良”,甚至在音乐课中暗自做数学等学科的习题,毕竟音乐不是学生高考科目。
记得我曾经给学生上过一堂音乐鉴赏课《黄河大合唱》。上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介绍作者洗星海的生平,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介绍乐队的编制和乐器各个成员的特点,最后请学生欣赏。虽然乐曲的情绪是深刻而激情汪洋的,但是,我感觉到整个教室的气氛却是沉闷的,学生提不起一点兴致去听、去感受。到曲子放完,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交头接耳的有之,打瞌睡的亦有之,使我既恼火又无可奈何。过后,我对这一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感觉那节欣赏课自己教的是失败的,我没有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把枯燥的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引不起学生在音乐里找到情感的共鸣。一堂那么好听的音乐课就这样在传统的教学中流失成遗憾。
虽然我们不能对传统音乐鉴赏教学模式一概否定。比如:介绍作者,介绍作品时代背景,练唱主题音乐等都是必要的。但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该如何运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方法,创设出学生愉快学习的情境,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活动中,并且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正是为了让这种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存在,我在教学中加强了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学习,从学生的立场和知识结构出发对作品进行理解、思考。当我放下威严的外表和学生真诚的交流,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和认知,让学生有了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使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的心与心交流,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正像教育家杜威说的: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愉快合作的相互的过程”。
二、精心备课,让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感染于学生
要想上好鉴赏课,教师必须把每个声部、每个小节都记在心里,把作品熟透了,才能达到鉴赏的程度。音乐教师很多时候在备课或准备一个作品时,大多数老师都过多的关注了作品外围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文字表面的东西,或是文学语言、德育教育等等,而不是从音乐的角度、音乐的基本要素出发,来讲授鉴赏。所以,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从音乐本身进一步挖掘,比如和声、音程、旋律等等。所谓音乐教师名副其实教的是音乐,而从音乐入手可探究的东西很多,也只有音乐教师才能引领学生分析出来。还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有了以前教学不成功的经历,我再次上这节课时花了较大的力气去研究这部作品,分解这部作品,教学中我既讲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又从专业的视角分析了在这部音乐作品中作曲家是怎么用音乐要素来体现来表达的,尤其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学生们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学到了真正的音乐知识和学会了鉴赏音乐。
三、重视语言的运用,用语言美感染学生
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优美的语言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所描述的事物的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这节课时,我不仅让学生去听去唱,我也边放音响边用自己深情的语言旁白: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茂密的森林充满希望,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向东流淌……”
在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我也是充分的调动了语言的作用,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感受: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在草原的尽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通过这样的感受,同学们深深地陶醉其中,享受音乐那无尽的美感。
四、鼓励交流合作分享,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学生获得愉悦体验的过程。学生实际上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上只是聆听音乐,他们更乐于动脑动手,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留一点给他们自主活动的时间和展示他们才艺及个性的空间,以此来体验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大胆打破常规,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如在教学《梁祝》时,我边进行音乐鉴赏的教学边让两个学过舞蹈有一定民族舞蹈基础的学生现场跳《梁祝》舞,而其他学生我则鼓励他们用手和剪刀或撕或剪出一只只蝴蝶,在《梁祝》放到高潮时大家把片片蝴蝶飞出头顶,翩翩起舞中人与音乐实现了水乳交融,有敏感的女生甚至感动得泪光闪闪,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暇想中完成了作品的学习。下课了好久学生们还在回味,不愿离开教室。从此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当然遵循愉悦原则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盲目考虑学生的愉悦心境,否则很容易形成一个误区。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愉悦气氛,准备了大量的同学们比较喜爱的题材做铺垫,有时会让学生莫名其妙,甚至还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如果一节课只是华而不实,对该学习的知识没有掌握,对欣赏的音乐没有领悟其内涵,最终会冲淡教学目的。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既要有声色等感观的愉悦的教学,又要有兼含美育和认知,情智统一的审美态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以情动人,是审美教育的基本方式,即审美教育者利用审美媒介以唤起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以达到塑造、净化情感的目的,使心灵高尚起来。音乐情感教学在我的音乐教学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仅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熏陶,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愉快的和音乐交朋友,通过音乐的熏陶,逐步的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丰富其精神世界,培养高尚情操。要想上好鉴赏课,是个长期的摸索过程,课程改革是一种逐步探索的过程,以上的一些做法只是我近年来的一些教学尝试,期待继续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