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对比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lo1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纵观全国教育,目前传统的讲授法还占据着重要地位。应如何对它进行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比“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立体化”教学模式有什么启发呢?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创新 “立体化”教学模式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两课”教学需要。为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新理念,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打破政治课堂一言堂式教学传统,即改革“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课题研究拟为“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力求找到弥补旧教学模式缺陷,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之新模式。
  通过研究对比发现“立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互补,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即备受抨击的传统的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系统而连贯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较丰富的知识,容量大,效率高。讲授法在教育实践中起着其它教学法无法比拟的积极作用。因为讲授法简捷高效的优点能满足当时社会条件下培养人才的需要。在班级授课制里,讲授法能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迅速地让更多的学生掌握人类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适应快速培养大批量标准化人才的需要,尤其适用于学生太多的课堂。
  讲授法也有明显的缺点,这使之在新课改后受到人们尖锐的批评与激烈的抨击,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的元凶、是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罪魁祸首。因为第一:今天的人类社会已迈进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知识与信息来源广泛、更新速度极快,教师与课本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单靠教师传授的知识也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时代要求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培养有创新能力、有终身学习素养、能引领未来的人才。相对于“讲授法”,“立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自然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崇。第二:讲授法本身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讲授法的单向信息传递可能使学生缺乏主动性、产生惰性;在讲授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过分依赖于教师的倾向,进而沦为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常常讲授过了头,陷入“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的泥潭;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讲授法,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所以,在开发学生创新力方面“立体化”教学模式比“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遵循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它是以能力培养为轴心,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关注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有:一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挖掘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有利于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有利于节省教师资源和精力,让学生自己承担一些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五使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立体化有利于把“粉笔+黑板+课本”的平面教学手段和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立体的、多层面的、多向的、互动的模式,尤其是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学习器官,形成立体化教学情境和交互式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六“立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调整师生关系。
  但“立体化”教学模式也存在着操作上的一些困难,比如在教学组织上难度相对于较大,它更适合于少人多组的研究性教学组织模式。
  另外“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有以下三点:
  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突破单纯知识讲授型的思维定势,树立“立体”型和注重能力培养型的新教学思维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树立“立体化”的教学观,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理论、实验、实践、网络等教学活动,以验证和巩固学习内容和观点,加速对知识理论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些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更应该通过开展理论、实验、实践、网络等教学活动,以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绝不能只满足于传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是要在理论、实验、实践、网络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分析、自主地选择吸收,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要突破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思维模式,构建双向互动式教学思维模式。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已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的思维模式。在教师教学思维中,教师习惯于以讲授为主,即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教师处在主体地位,学生处在客体的地位。立体化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完成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因此,必须形成适应立体化教学要求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思维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和激发学生主体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设计要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特点;在方法和途径上,要鼓励学生自主地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再次,“立体化”教学中老师授课模式更加灵活多样。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模式是“结论+例子+意义”。其优点在于系统性、逻辑性较强,便于学生记忆,但却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授课方式,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针对立体化教学规律和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空、参与人数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或方法,比如可以是“教学双方共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共同参与实施教学活动,共同评价教学效果”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也可以针对一些教学理论性、原理性强的内容,采取“教师先讲授原理,学生运用原理自主学习实践”的研究性授课模式;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时空采取“先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自主进行实验、实践、网络等学习活动,再由教师评述总结”的实验实践性教学模式等等。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授课模式较传统课堂理论授课模式应更具有灵活性,但无论何种授课模式都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符合教学目的的实现。
  研究表明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使我们对“两课”几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测评。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越来越高,评教达到84分以上,学生考试成绩明显提高,充分证明了采用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书育人、寓教于乐,同时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升华。
  
  注:此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研究报告
其他文献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要做,无条件的学校创造条件也要做,为21世纪造就合格的人才。  在有关实验的教学中,除了加强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仪器装置的教学外,更应注重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些创新性实验,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生物课程中,贯穿研究性学习,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课堂,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
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课堂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为生物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教学内容
近年来,学生由于焦躁、偏执、自卑、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伤、伤人的事故有所增加。教师必须意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早已成当务之急。现在我对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1.适时找准结合点,注重课堂上“渗透”。    1.1“渗透”内容对应化。  在生物课上,选择与教材章节内容有关的心理知识,有意识引导学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发生兴趣,他就会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醒的头脑,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思维。所以,兴趣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起点,是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了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呢?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