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问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观察发现,上课能主动的提出问题的学生只有13.8%左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扭转,这样一来,使得学生不敢问,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所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关键要让学生突破不敢问这一心理障碍,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程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做到师生平等。同时要充分发挥鼓励表扬的效应,经常采用“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语言去激励学生,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学生的心理顾虑消除了,师生互动自然顺畅了,学生也就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了,也便敢于提问了。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会问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会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问题可问。
1、 为学生提供观察、提问的思路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细致的观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开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数学知识较为抽象,而作为小学生来说,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是以正确清晰的表象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细致观察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如:我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以前我只是引导学生观察圆锥形的沙堆或模型,让学生提问题,学生不知要问什么,提问构造特征时,也只是说上尖下圆,后来,我在进行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我先拿出圆柱体让学生回忆说说我们都认识了那些部分,然后让学生通过圆柱体来认识圆锥体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有学生发现了不懂的问题,有一学生问到:圆锥的高在哪里?体积怎么计算?表面积怎么计算等等,问题出现了,它的出现完全是教师引导的结果。所以,要使学生提出问题,必须先让学生看出问题。
2、 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互相交流的空间,大力提倡“你问我来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是核心,因此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既是确立“学习主人”的地位的体现,又是了解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必须环节。同时,甲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乙学生作以回答,作为同龄人的同班同学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先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用沙子演示它们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真的观察,看完后一部分学生发现了联系,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疑惑,如:他们会问为什么要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呢?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他们的体积是不是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时我先让有疑惑的学生说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就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反复实验,让理解了的同学尝试进行讲解,他们兴趣高,反复讨论补充之后通常也较完整,这种新颖别致的教学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这样做即使经过很长的时间,无论是提问的同学,还是回答解决问题的同学,都会对这个知识点记忆犹新。
三、积极引导、大力赞扬,使学生爱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提问意义之深远,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遵循小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以及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积极引导、大力赞扬,即便是学生提出了一些与本节知识无关的问题也不能打击、批评学生,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学生提出了如何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对于体积计算不属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表面积的计算更不是小学阶段能够解决的问题。但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去批评打击学生,反而要大加赞赏该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总之,在教学中要给他们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懂的问题,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向教材提问,不惟师、不惟书,同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适当留出一点空间,坚决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以便学生爱问。
总之,对于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追根问底,使他们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关明理《让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
[2]叶荣深《问题意识怎样培养》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问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观察发现,上课能主动的提出问题的学生只有13.8%左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扭转,这样一来,使得学生不敢问,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所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关键要让学生突破不敢问这一心理障碍,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程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做到师生平等。同时要充分发挥鼓励表扬的效应,经常采用“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语言去激励学生,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学生的心理顾虑消除了,师生互动自然顺畅了,学生也就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了,也便敢于提问了。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会问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会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问题可问。
1、 为学生提供观察、提问的思路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细致的观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开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数学知识较为抽象,而作为小学生来说,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是以正确清晰的表象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细致观察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如:我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以前我只是引导学生观察圆锥形的沙堆或模型,让学生提问题,学生不知要问什么,提问构造特征时,也只是说上尖下圆,后来,我在进行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我先拿出圆柱体让学生回忆说说我们都认识了那些部分,然后让学生通过圆柱体来认识圆锥体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有学生发现了不懂的问题,有一学生问到:圆锥的高在哪里?体积怎么计算?表面积怎么计算等等,问题出现了,它的出现完全是教师引导的结果。所以,要使学生提出问题,必须先让学生看出问题。
2、 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互相交流的空间,大力提倡“你问我来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是核心,因此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既是确立“学习主人”的地位的体现,又是了解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必须环节。同时,甲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乙学生作以回答,作为同龄人的同班同学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先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用沙子演示它们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真的观察,看完后一部分学生发现了联系,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疑惑,如:他们会问为什么要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呢?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他们的体积是不是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时我先让有疑惑的学生说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就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反复实验,让理解了的同学尝试进行讲解,他们兴趣高,反复讨论补充之后通常也较完整,这种新颖别致的教学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这样做即使经过很长的时间,无论是提问的同学,还是回答解决问题的同学,都会对这个知识点记忆犹新。
三、积极引导、大力赞扬,使学生爱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提问意义之深远,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遵循小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以及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积极引导、大力赞扬,即便是学生提出了一些与本节知识无关的问题也不能打击、批评学生,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学生提出了如何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对于体积计算不属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表面积的计算更不是小学阶段能够解决的问题。但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去批评打击学生,反而要大加赞赏该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总之,在教学中要给他们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懂的问题,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向教材提问,不惟师、不惟书,同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适当留出一点空间,坚决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以便学生爱问。
总之,对于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追根问底,使他们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关明理《让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
[2]叶荣深《问题意识怎样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