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低效”表现及改进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种低效的做法,影响着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笔者针对典型的低效做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低效”表现
  (一)情境创设——华而不实、索然无味
  创设情境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但是如果运用不好,则适得其反,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常见的现象有:一是学生被生动的动画或语言吸引了,等看完听完,学生的注意力随之分散,参与课堂的热情也随之冷却,对其中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毫无感知,激不起思考和疑问,只是看了看热闹而已;二是创设的情境平淡无味,调动不起兴趣,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只为求新求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情境本身缺乏数学元素,学生建立不起数学与生活的链接,感觉到虚幻、迷茫。
  (二)讨论交流——形同虚设、拖拉沉闷
  听其他老师讲课时,常见授课老师一遇到本节课的“重头戏”,马上就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好像没有小组活动这节课就无法开展,完不成任务。讨论交流真这么有效吗?在教学中我发现如下两种低效情况:一是问题过于简单,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却让学生交流讨论,这种交流不仅形同虚设,毫无意义和价值,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消耗了学生的热情,这样的讨论交流让简单问题复杂化。二是问题难度过大,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从何想起,处于混沌状态的时候,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生不知道从何想起、从何说起,这种情形,要么只能在等待中熬时间,成为毫无意义的闲聊;要么成为个别学优生主宰的舞台,其余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地位,无形中失去思考、发言和表现的机会,以至挫伤自信心和以后参与小组活动的热情。
  (三)数学思考——顺流而下、浮光掠影
  课改进行了十几年,仍有一些数学课,由教师全心“铺垫”“启发”“引导”下,学生不用思考,规律不用探究,数学结论轻松得出,这样的数学课看似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达到了本节课的数学教学目标,然而仔细审视便知,这种课堂如同“白开水”,没有味道。常言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没有思维或思维很少的一节数学课,对学生而言,没有效果,没有价值。
  二、应对课堂“低效”的改进策略
  (一)情境创设要适用和变通
  1.减少干扰,“放大”数学信息
  在保证情境吸引力的基础上,与数学内容无关的,不要一味追求画面的绚丽和生动。精美的东西可以吸引注意力,也可以分散注意力。
  苏教版一年级教材画面生动绚丽,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时,有的学生却悄悄地描起书上可爱的小松鼠,有的学生为那只动物到底是不是狗熊而在课堂上争吵起来,还有的学生向我问起一些与数学毫不相干的问题如:小刺猬真是这样背果实吗,它真有这么聪明吗,没有长角的是绵羊还是山羊呢。虽然我们鼓励孩子提出疑问,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但这毕竟是数学课,他们这一问足以让平静的课堂热闹起来,把学生的思维牵出了数学的领域。后来我就边叙情境,边把重要的数学信息画到或摘记到黑板上,待任务完成后再看书上的情境图,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渐掌握了筛选数学信息的方法。
  2.灵活运用,“变通”教学情境
  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他们的思维没有一定的震撼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先不创设情境,开门见山,直入问题,等问题解决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进行知识的再运用。
  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就没有采用课本上创设的情境,而是直接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你能计算出“17.8 1.25”和“17.8-1.25”的结果吗?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出方法之后,我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运用小数加减法的情境,结果学生说出了很多自己的经历或虚构的情境,比我创想的和课本上的要精彩得多、丰富得多。这样,让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而后面让学生自主创设情境,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好地应用了知识,强化了训练。
  (二)讨论交流注意问题的质量
  1.适时参加学生的交流过程
  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不可袖手旁观,闲庭信步。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适时地给学生解疑,质疑,把握好讨论结束的时机,不能草草结束,完不成任务,也不能拖拖拉拉,耗费时间和热情。
  必要时,老师应该一边点拨引导,一边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对问题有了一定的想法,但还缺乏更全面、准确、清晰的思路,抑或产生了新的疑问的时候,让他们再参与讨论或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参与率,又保证了讨论的实效性。
  2.注意学生讨论交流的质量
  讨论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不能让讨论成为空洞的形式,它应该是思维成果的共享和优化,也不能因合作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削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还对学生保持着吸引力的情况下,直接采取全班交流的方式,这样可以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利用快节奏的课堂避免学生出现厌倦和迟钝。当然,如果一个问题有着多样性的思维,需要小组内反馈交流,进行思维的初步整理,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同学们,注意分享时间有只有几分钟,现在开始!”从而避免学生交流拖拉。总之,一个简洁有效的讨论比冗长拖拉的讨论效果要好,它可以更好地维持学生的活力水平。
  (三)数学思考要有力度和价值
  1.多一些“沟坎”的思考
  时常见课堂上要研究一个问题,老师一步步设问,一步步引导,唯恐学生找不到“阶梯”或“桥梁”,一种数学方法和思想,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感悟不到方法的来龙去脉和前后联系,无法从整体上独立分析问题、找到思路,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老师应该变一味的引导为“设障引导”或“跳跃式设问”,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使学生经历“冥思苦想→柳暗花明→幡然大悟”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形象一点说就是“跳一跳,摘到思考的果实”。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跳跃的方法和力量。
  如“小数乘法”的教学,教师在预设中初拟几个设问:“能否把小数乘法问题进行转化呢?”“整数部分的0还要不要和371相乘呢?”“列竖式时,又该怎样对数位呢?”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成直接出示小数乘法的例题“3.71×0.8”,让学生先进行自我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己探讨的方法,整堂课虽然没有那么“简约有效”,然而学生能从中体验到“转化”的思想,收获到探求“曲折之处”的体验。
  2.多一些“本质“的探究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和以往的课堂相比更活泼、更精彩,学生学习的也更快乐,但是我们决不能用形式上的活跃来掩盖思维上的深度和灵性,决不能为了追求轻松快乐的学习,而忽略深刻思维的培养,否则数学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和价值。数学课就应该多一些规律的探寻,多一些原因的探究。
  比如,“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节的教学,提问:如何依据任意三条线段的长度,很快地判断它们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同学们都说可以把任意两条边相加看看是不是大于第三边,我说:大家的方法是可以的,但是这需要比较三次,能不能很快地就能知道结果呢?然后让他们自己举个例子试一试,学生通过试验发现:只要是两条短边之和大于长边,那么长边与一条短边之和必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很多学生探讨出,只要把长边与两条短边相加之和进行比较,就能做出判断。通过这样一番思考,培养了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数学课堂上的低效做法还有许多,这不仅是教学观念造成的问题,也是教学方式方法造成的问题,需要广大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时改进不足,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参 考 文 献]
  [1]刘秀艳.课堂低效教学教师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
  [2]王颖.立足区域实际 提高教研实效性[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
  [3]唐朝阳.浅谈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8).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庞全世研究员,男,1962年生,甘肃天水人。1982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有色冶金专业,学士学位。承担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十多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两项,青海省
本文详细阐述了在UG/CAM数控车模块下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制过程的关键技术,并通过零件加工实例验证了该UG/CAM在数控车模块编程与加工中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介绍了一套可实现汽车车门试验台在开门或关门力超过试验要求值时的自动停机报警系统,以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一个发展、完善中的生命体,那么教学过程自然就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因此,课堂上学生出现感悟、理解、认识、运用表达上的错误和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我们要有“容错”意识,关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偏差,善待学生的认知偏差,进而有效利用生成的课堂资源激活课堂,培养学
文章根据中西部地区4个县(市)农村居民户主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分层,对家庭成员就诊行为、卫生服务利用、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意愿和认识等问题,从社会和心理角度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近年来,迁安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如创建省级园林城、省级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等。在创建国家卫
为了解护理人员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以及糖尿病教育的实施.作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临床工作2年以上的224名县市级综合医院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教育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摒弃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尝试了"自学——辅导"模式,即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以"三动"为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前,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有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落实新课程理念、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措施。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策略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的情境要有生活气息  创设的数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