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s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师是教师中独特的一个群体,这种独特取决于他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的儿童。孩子离开家进入幼儿园是独立生活的开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这种说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那么什么是“教师主导”,教师怎么主导。
  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严格说来,幼儿园的孩子还不能称为教育对象,孩子的特点和幼儿园的环境使更多时侯教师和孩子是互动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独特性决定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把握这种多重角色时显得并不轻松。一方面,各级各类大规模,大容量的培训活动以及多种信息通道的建立,使教师的角色意识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已有的教学理念仍保留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再加之各种课程模式的介入,不免使教师们有些迷惘,有些无所适从。因为从理论层面上说是有规律可循,可到达教师的实际问题中便是变化万千了。我们常常在活动中看到,教师在各种角色间徘徊,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
  因此,应该先解决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做什么?我怎么做?
  我是谁?是教师的自我定位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谁?是智慧老人解疑,是问题宝宝设问,是仙女魔杖引路,还是快乐伙伴共同活动,……角色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角色的扮演决定了孩子活动的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把握不清角色的界限,便会有角色串位。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现象:教师在发现问题后代替孩子处理问题;有的教师则以“百科全书”的姿态,来说明问题等等。这样做必然出现混乱的现象。所以,角色的定位是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幼儿年龄的特点而定,随时变化。
  我该做什么?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教师与幼儿的角色谁明谁暗,“主导”与“主体”的地位如何摆准,这些都是教师明白但不容易做好的问题,比如“主导”与“主体”的问题就是一直探讨的中心:教师做得太多,则阻碍孩子的发展,抑制孩子的主体地位;太少,则无法达到引导的效果,消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该怎么做?是教师的教育模式、方法、手段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教师也容易走入误区,一不小心就会有偏颇。特别是教师在教学模式中举棋不定,不知道是跟着感觉走还是跟着潮流走。当前,“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席卷而来,然而是不是任何人、任何幼儿园都可以使用这个课程模式呢?方案教学强调幼儿的主体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案来自于孩子的兴趣。但同时对教师和幼儿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一些幼儿园现在的条件每个教师都实施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考虑这个问题前应该先考虑我能怎么做,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才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二、 转变教师观
  深刻理解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后,那么,怎样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呢?笔者认为,教研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的主体活动。以前,教师只是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完成研究,教研员的导演意识过强,教师只能作为执行者,处于被控制,被支配和被评判的被动地位,形成了以“我(教研员)说你(教师)听”,“我看你做”,“我评你改”为主的教研指导方式,长此以往,教师就丧失了主动性。所以要想使教师成为实践的主动研究者,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
  (一)尊重教师——教研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新《纲要》倡导的理念是“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学研究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利。教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将“教”与“研”有机结合,促使教师作为研究者走进教学实践,为教学而研究,在教学中研究,以解决自己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为此,教研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研究的场所应该是幼儿园,研究的目的应该是改善教师的教育实践。一切代替教师思考的做法在事实上是剥夺教师研究和自主发展的权利。要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愿意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
  例如,过去,我们日常演出任务繁重,在艺术教育上,教师只关注少数幼儿高精尖的熟练。在落实《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关注每个幼儿的表达需要,并对“表演技能要不要教怎么教”产生了困惑。于是,我们结合问题学习了《纲要》,理解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鼓励自己把困惑作为研究的问题。在研究中,教师们带着理念去实践,通过《我与舞蹈交朋友》的主题活动,尝试用多种途径丰富和积累幼儿的经验,尝试着让幼儿在自编自导的艺术创作中,进行丰富有个性的表达。我们发现,孩子有很大的潜力,只不过成人不信任,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表现和创造机会罢了。孩子们的行为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以研究的目光审视教育中的问题,就会走出思维的定式,摆脱经验的束缚,就会发现真实,发现美丽,就会更多的体验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名教师只有经常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常见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
  (二)尊重教师——教研指导旨在解决教师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在贯彻新纲要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两个落差”:一个是教师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落差,尽管教师们普遍认同《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但由于缺乏实践新理念的经验和能力,很难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另一个是研究活动与日常教育实践之间的落差,具体表现为研究是研究,日常是日常,实践中很少看到实践的影子,研究也不关注日常实践。这种脱离教育现场,脱离教育常态的研究,因为剥离了现实教育过程中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各种复杂因素,使教师无法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是研究与日常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
  “教”与“研”,是相辅相成的。“教而不研”,教育就失去了研究的支撑点,教师就会失去专业成长的生长点;“研而不教”,则会使研究成为建立在非常态教育情景之上的“假研究”,离弃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诸多实际问题,最终使教研失去自身的生命力。
  为此,在实践新《纲要》的研究中,我们努力探索如何还原“教学研究的本质,是教研回归教师,回归教学实践。”注重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教育过程,为教师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鼓励教师真实的呈现自身的思考与实践,有效的改进教师的日常实践。
  (三)尊重教师——从改变自我做起,研究指导旨在成就每一位教师
  过去,在教研工作中,我们很少思考有哪些不适宜的教研指导方式对教师产生不良影响。如何看待教师,如何看待支持和成就教师的成长,如何使教研工作更贴近教师的需要,是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
  1. 尊重每位教师的原有经验——教研指导基础。
  贯彻《纲要》之初,由于教师在操作层面上一时得不到具体的支持,所以普遍表现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甚至束手束脚,是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首先应该理解和接纳教师的感觉。教师在实践方面拥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和创造性的做法,存在自身的优势,教师在原有经验、知识背景、认识水平、心理感受、实际需要以及对问题的接受和理解程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应该接纳和尊重教师之间的差异,并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和引导。
  2. 相信理解每位教师,让每位教师有自信——教研指导的保障。
  我们相信没有不想进步的教师,是多方面的原因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性,或长时间的忽视挫败了他们的积极性,有时不适宜的支持方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因此,需要转变的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教研人员。因此,我们应该相信教师,帮助她们树立自信。这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
  总之,教师只有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主动、积极的投入工作,认真把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其他文献
学前阶段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开展幼儿“双语”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目标的重要措施。阿克塞县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贯彻落实“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交往、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必须从小培养幼儿的“双语”能力。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笔者认为培养兴
期刊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能力。” 又由于幼儿受其年龄特征、思维特点知识基础因素的制约,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稳定,随意性较大。因而传统语言教育中通过几幅图片、几张画的教育方式进行,已经远远适应不了幼儿的学习需要。而多媒体技术就是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处
期刊
幼儿园新生入园是其从单一的家庭生活环境迈向集体的社会性生活的第一步。幼儿在初入园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障碍,常见的表现有哭闹不止;紧张焦虑、不安;不愿来园或是静坐在一角,态度漠然等等。我们对幼儿表现出的这些不良情绪,称之为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幼儿离开父母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归根结底,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环境变化引起的。因此,比较一下家庭与幼儿园两种不同的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出现分离焦虑
期刊
全国连发5起校园血案各地急补安全漏洞    截至本刊发稿,国内发生五起校园砍杀事件:5月12日,南郑幼儿园发生砍伤事件,9人死亡,包括7名幼儿。4月29日,泰兴一男子在幼儿园内砍伤32人;4月28日,雷州一男子砍伤16师生;4月12日,合浦一男子砍死8岁小学生;3月23日,南平郑民生杀死8名小学生。  全国中小学生的安保措施应当有法律规定,现有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都过于虚无飘渺
期刊
啃脚丫,舔舌头、瞥眼睛……父母心里直打鼓: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儿童发育问题专家认为,事实上,这只是说明了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一、“天呀他总喜欢尝他的脚丫子!”    出现年龄:4个月  事件描述:  小婴儿的眼睛和头的活动方向通常能透露出他们的兴趣所在。从婴儿开始注视着自己的手时,我们可以推断,他现在开始对了解自己充满兴趣。  接着,孩子会发现他自己有脚,然后,他会把脚抬起来搁到嘴里“尝
期刊
幼儿科学活动是以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为需求,在遵循幼儿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方式,进行科学启蒙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科学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爱好,重要的是能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幼儿的认知事物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如何开展好幼儿科学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增长智慧,我认为应该做到四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
期刊
如果说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她让我们用100年的时间来重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特质和需要,发现儿童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而在新的世纪,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幼儿教育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创造更多更平等的教育机会、途径和形式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适宜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如何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使之更
期刊
故事在儿童言语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讲故事是扩展和丰富儿童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儿童喜欢听故事,在故事中他们能发现新词,通过故事,能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并丰富他们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借助故事的形式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呢?     一、选故事     选择故事主要是满足儿童的兴趣。儿童都比较喜欢那些内容熟悉的故事,根据年龄不同,喜欢的主题也不同。比如小班幼儿喜欢情节简单的,反复听也不厌烦的。而随年龄增长,
期刊
摘 要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标关系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幼儿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美术教育的目标,在日常美术教育活动中有效地加以贯彻落实,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电教媒体擅于将形、声、光、色、动、静融为一体,突破了时空限制,运用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关键词  幼儿园情境教学 美术活动电教媒体    学习和
期刊
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音乐、节奏无处不在,孩子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孩子们并不是以规范的方式去运用音乐,他们不需要等到固定的“上音乐课的时间”才去唱、去跳、去创作、去听音乐,而是能经常自发地用音乐自娱自乐,大胆表现对音乐产生的强烈的兴趣。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任何时候都可以作为音乐教育的时刻。让孩子返回生活化的音乐环境中去,从最原始自然的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