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玉林(1917-2017),号佛子明璧,福州人,原籍浙江绍兴。诗人、书法家。生前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文史》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福建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逸仙艺苑名誉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理事。
我是20世纪80年代与赵老認识的。那时我大学毕业,留在福州工作,有机会向其讨教,参加其组织的书法活动,关系逐渐密切起来。那时候赵老六十来岁,精力充沛,行动敏捷,骑着自行车奔走,许多书法场合上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看到他笔走龙蛇的畅快姿态。他是这个城市最活跃的老书法家。
赵老是一位旧式文人,对于诗、书有着超常的喜爱,他的日常生活就是围绕诗书展开的。吟诗作赋,把笔挥毫,写不尽心曲隐微,逸怀浩气,其乐融融中不知更深夜阑。除了持守个人的喜好之外,赵老还带有传播文化的情怀,亲力亲为授课带徒,执着于个人的修为和尽文人对社会的责任。这一点显然深受儒家人生实践观的影响,尽管主观的信念和客观的实际会有差距,但是都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做,成就一个读书人对社会的义务。赵老有过磨难、坎坷,但是儒家的人世情怀,使他忘记了小我,努力以自己的才华学问,弘扬艺文,益世育人。这也是一个文人对社会文明最实在的奉献。
许多人认识赵老是从他的书法艺术开始的。像赵老这一代人,学习书法都很早,孩童时期便操觚濡墨,摹写临写,以此作为一个文人最基本的与社会交流的本领。赵老所学都是书法史上的名家名帖,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得其平正庄重之韵致,以此为根基,而后再求发越,学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诸家,一反平正中和,得突兀峭拔、雄健恣肆之势。文野相融,奇正相生,逐渐成一家面目。
赵老长寿,得以有充分的时光吸收酝酿、消化沉淀,建立起自己的审美立场,形成自己的书法表现形式。他永葆对艺术追求的热情,持抱不放,递进创造,以至名实兼至。这也是造化对文人最好的回报。
综观赵老九十年的书法生涯,除了感叹其创作力之旺盛、书法作品样式之丰富,还可以感受到各个阶段的创作差异,它们形成了一个书法家很有特色的创作链。
现在能欣赏到的赵老最早的作品就是楷书了。这些楷书,尤其是小楷,颇得王羲之书风的文雅清正。大量的小楷作品可以看到赵老书写时的耐性和持恒,用笔精到安和,结构端正协调,字数繁多却能气贯始终。老子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读赵老的小楷,更多地让我感到表现的缜密,所谓笔下功夫,就是如此。功夫是书写的根本,是长久磨砺而成的。小楷之外,赵老亦擅长寸楷,寸楷多欧阳询风格,下笔果断斩截,干净利落,同时又得舒展轻快之趣。较欧书之森严锐利,赵老楷书多了些许柔和情调,更为亲和。正是有了扎实的楷书铺垫,也才有了他最乐意表现的行草书。
赵老的女儿赵国秋将赵老的行草书分为前后二期,即90岁之前为前期,90岁之后为后期。这不禁使我大吃一惊——只有如此高龄且不辍创作的赵老,才能有如此乐观地划分。细细读来,赵老90岁之前的行草书较丰腴华滋,笔饱墨浓,时有晕化,欣赏起来觉得雍容委婉。他的笔下总是挟带潇洒、爽快和清新气息,骎骎而走,丝毫不见勉强应对之态。尤其墨色氤氲浑化而出的趣味,流露出深沉和厚重。90岁之后的作品有了鲜明的不同。所谓晚年变法,可以看出一位老书家依旧努力地学习、吸收新质,调节笔墨玄机。很明显地是渴笔飞白多了起来,线条也趋于瘦硬,神情更添硬朗。杜甫曾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瘦硬,就我的理解,就是去除水分,修炼提纯,突出骨感,线条坚韧硬气。瘦硬当然是更不易表现的,却为赵老所惯用。赵老93岁、94岁写的长卷,绵绵十余米,数千字,笔墨简约,铁枝虬干,天矫苍龙。这个年龄,世事看淡,声名看淡,一切都已放下。曾经的苦难和忧伤都已过去,心中一派平和安顺。苏东坡称:“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赵老的成功正是持守不移的结果。
赵老前后两期的书法作品,文字内容都出自他平日所作诗词文赋。宣导情性,陶写物变,不待思虑而工,不因雕琢而丽,不争巧拙于一字一句之间,情与境会,多本色,独造语。当代书坛对于原创的讨论有过不少,赵老的创作就是一种原创的样式,我书我诗,皆出自内心,无人所依傍,全然是赵家样,这是能给书坛带来一些启示的。创作技法固然重要,但是书法家是需要学问滋养的,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文人,而不是止于技法而不及其余,甚至本末倒置地热衷于装饰、制作。观赵老挥毫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书技诗韵,俱在胸中,只是朴素地写、自然地写,率意信手,学问文章从毫端流泄出来。所谓本真地书写,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吧。
赵老晚年依然保持勤勉的创作状态,或小品或巨制,或顷刻而就或持续数小时书写不辍,令人惊异。创作使他内心欢喜,使他内心表达有了可靠的载体。赵老的亲朋好友总是劝他多事将养、乐享天年,却都不能让他停下来。在执着于自己的书法审美的同时,赵老晚年依然保持着对当代书坛的关注,接收书坛信息、动向,进行研究、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已经固定了的创作形式中,也时有一些意外之笔让人欣喜。西晋石崇认为“士当身名俱泰”,这无疑是作为文人人生非常理想的境界,赵老足以当之。
责任编辑:陈春晓
我是20世纪80年代与赵老認识的。那时我大学毕业,留在福州工作,有机会向其讨教,参加其组织的书法活动,关系逐渐密切起来。那时候赵老六十来岁,精力充沛,行动敏捷,骑着自行车奔走,许多书法场合上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看到他笔走龙蛇的畅快姿态。他是这个城市最活跃的老书法家。
赵老是一位旧式文人,对于诗、书有着超常的喜爱,他的日常生活就是围绕诗书展开的。吟诗作赋,把笔挥毫,写不尽心曲隐微,逸怀浩气,其乐融融中不知更深夜阑。除了持守个人的喜好之外,赵老还带有传播文化的情怀,亲力亲为授课带徒,执着于个人的修为和尽文人对社会的责任。这一点显然深受儒家人生实践观的影响,尽管主观的信念和客观的实际会有差距,但是都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做,成就一个读书人对社会的义务。赵老有过磨难、坎坷,但是儒家的人世情怀,使他忘记了小我,努力以自己的才华学问,弘扬艺文,益世育人。这也是一个文人对社会文明最实在的奉献。
许多人认识赵老是从他的书法艺术开始的。像赵老这一代人,学习书法都很早,孩童时期便操觚濡墨,摹写临写,以此作为一个文人最基本的与社会交流的本领。赵老所学都是书法史上的名家名帖,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得其平正庄重之韵致,以此为根基,而后再求发越,学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诸家,一反平正中和,得突兀峭拔、雄健恣肆之势。文野相融,奇正相生,逐渐成一家面目。
赵老长寿,得以有充分的时光吸收酝酿、消化沉淀,建立起自己的审美立场,形成自己的书法表现形式。他永葆对艺术追求的热情,持抱不放,递进创造,以至名实兼至。这也是造化对文人最好的回报。
综观赵老九十年的书法生涯,除了感叹其创作力之旺盛、书法作品样式之丰富,还可以感受到各个阶段的创作差异,它们形成了一个书法家很有特色的创作链。
现在能欣赏到的赵老最早的作品就是楷书了。这些楷书,尤其是小楷,颇得王羲之书风的文雅清正。大量的小楷作品可以看到赵老书写时的耐性和持恒,用笔精到安和,结构端正协调,字数繁多却能气贯始终。老子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读赵老的小楷,更多地让我感到表现的缜密,所谓笔下功夫,就是如此。功夫是书写的根本,是长久磨砺而成的。小楷之外,赵老亦擅长寸楷,寸楷多欧阳询风格,下笔果断斩截,干净利落,同时又得舒展轻快之趣。较欧书之森严锐利,赵老楷书多了些许柔和情调,更为亲和。正是有了扎实的楷书铺垫,也才有了他最乐意表现的行草书。
赵老的女儿赵国秋将赵老的行草书分为前后二期,即90岁之前为前期,90岁之后为后期。这不禁使我大吃一惊——只有如此高龄且不辍创作的赵老,才能有如此乐观地划分。细细读来,赵老90岁之前的行草书较丰腴华滋,笔饱墨浓,时有晕化,欣赏起来觉得雍容委婉。他的笔下总是挟带潇洒、爽快和清新气息,骎骎而走,丝毫不见勉强应对之态。尤其墨色氤氲浑化而出的趣味,流露出深沉和厚重。90岁之后的作品有了鲜明的不同。所谓晚年变法,可以看出一位老书家依旧努力地学习、吸收新质,调节笔墨玄机。很明显地是渴笔飞白多了起来,线条也趋于瘦硬,神情更添硬朗。杜甫曾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瘦硬,就我的理解,就是去除水分,修炼提纯,突出骨感,线条坚韧硬气。瘦硬当然是更不易表现的,却为赵老所惯用。赵老93岁、94岁写的长卷,绵绵十余米,数千字,笔墨简约,铁枝虬干,天矫苍龙。这个年龄,世事看淡,声名看淡,一切都已放下。曾经的苦难和忧伤都已过去,心中一派平和安顺。苏东坡称:“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赵老的成功正是持守不移的结果。
赵老前后两期的书法作品,文字内容都出自他平日所作诗词文赋。宣导情性,陶写物变,不待思虑而工,不因雕琢而丽,不争巧拙于一字一句之间,情与境会,多本色,独造语。当代书坛对于原创的讨论有过不少,赵老的创作就是一种原创的样式,我书我诗,皆出自内心,无人所依傍,全然是赵家样,这是能给书坛带来一些启示的。创作技法固然重要,但是书法家是需要学问滋养的,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文人,而不是止于技法而不及其余,甚至本末倒置地热衷于装饰、制作。观赵老挥毫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书技诗韵,俱在胸中,只是朴素地写、自然地写,率意信手,学问文章从毫端流泄出来。所谓本真地书写,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吧。
赵老晚年依然保持勤勉的创作状态,或小品或巨制,或顷刻而就或持续数小时书写不辍,令人惊异。创作使他内心欢喜,使他内心表达有了可靠的载体。赵老的亲朋好友总是劝他多事将养、乐享天年,却都不能让他停下来。在执着于自己的书法审美的同时,赵老晚年依然保持着对当代书坛的关注,接收书坛信息、动向,进行研究、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已经固定了的创作形式中,也时有一些意外之笔让人欣喜。西晋石崇认为“士当身名俱泰”,这无疑是作为文人人生非常理想的境界,赵老足以当之。
责任编辑: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