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正在逐步淡化甚至消失。深入的研究探讨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注重民族特点,充分运用各族舞蹈语言及注重体现民俗性方面的价值取向,对于创作出当代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舞蹈;现代价值;发展趋势
前言:民族民间舞蹈既是一种视觉艺术,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是由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综合而成的,只有深层次地把握住民族民间舞蹈之属性,才能将其融会贯通,传承并发展,也才能使这些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不致在历史长河中消亡。
一、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进程
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劳动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写照,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古老的表达人们喜怒哀乐内心世界和歌颂美好生活的重要文化艺术,所以有人把舞蹈称为艺术之母。不论如何表述,也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从舞蹈原始狭义的祭祀、婚丧嫁娶礼仪,发展到现今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二、民族民间的功能价值体现
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功能、作用和影响,一般来说,艺术对人们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愉悦的功能。舞蹈艺术对人们有自娱自乐,抒发情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增强体质,延长青春;欣赏愉悦,陶冶情操;了解社會,认识社会;宣传教化,团结鼓励等功能。
(一)自娱自乐,抒发情怀
用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欢悦之情是人类共同的生理现象。这种共同的人性,不受任何的限制,可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舞蹈的娱乐功能,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愈为普遍,更加强烈。在公园,在湖边,在广场,在空地,总能见到不知疲倦的舞者;时值大典或是颁奖晚会,都是人民群众的歌舞海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精神呈现,全国人民都舞潮涌动,兴奋至极。“舞以达欢”是我们的先人对舞蹈功能所所作的十分精辟的概括。我们的祖先在用舞蹈去娱神,娱人之前,首先是用舞蹈来自娱,用舞蹈来抒发自我的情绪和情感。最古老的舞蹈大多数是自娱性的,这是因为自娱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人类的这种自娱意识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十分强烈地存在着。
(二)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舞蹈文化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动态人体文化,它可以跨越语言文字的障碍,突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四海通行,五洲共赏,成为人类的情感,增进友谊的天然手段。舞蹈不仅是能超越国家、种族、地域、语言、文字的制约,以形象的人体语言沟通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的情感,舞蹈还像一根神奇的魔杖,它在青年男女选择配偶,培养爱情方面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三)增强体质,延长青春
舞蹈增强体质,去病强身,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开始以各种兵器为舞具的舞蹈,除了通过练武以提高战斗外,从根本上看,还是为了增强体质。舞蹈不仅是一种运动,而且还是一种经过组织,美化了的运动,是一种比较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艺术了的运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发展,人们的意识日益增强,神州大地涌起了一股以舞蹈健身的热潮。舞蹈在增进健康,延长青春方面的功能已经逐渐取得人们的共识,以舞健身,以舞健美。
(四)欣赏愉悦,陶冶情操
优秀舞蹈作品在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舞蹈本身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的表演艺术。对形式上的美感的要求很高,反过来看,舞蹈正是因为具有较高的形式美感,能给人们欣赏和愉悦,才得以拥有自身的很多观众,进而赢得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舞蹈在欣赏愉悦,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还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五)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人們从各自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文艺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这就是说舞蹈作品作为认识对象,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过去和现在,在丰富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了解无限多样的人生和无限多样的情感变化,从而以此为鉴,修养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形式,保存在舞蹈中的因素,只有通过舞蹈者才能体现出来。中国各民族的民族舞蹈,就是在不同程度上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对于本民族的形成,迁徙,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各民族文化观念与审美观念的不同,形成中国民族舞蹈内容与形式上的诸多差别。如:佤族、景颇族祭祀舞蹈,反映了人们对原始图腾信仰与古代狩猎、战争生活的遗迹。彝族火把节时群众要围火舞蹈属于始舞蹈遗风。彝族、汉族的“羊皮鼓舞”,纳西族“东巴舞”等,仍带有原始巫术的特点。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玛”,是在本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形成的戴面具表演的藏传佛教寺庙舞蹈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随着各个民族地区经济生活与文化水平的提高,加上各个民族地区开发旅游,加大对外的交流,舞蹈者对原有的舞蹈形式感到不足,从19世纪80年代的《洗衣歌》到现在的《酥油飘香》可看出舞蹈艺术的发展。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理念、信仰爱好、审美需求、情感方式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本民族的民俗特征也在悄然变化。我们注意到,现代民族民间舞蹈在风格上不再沉迷于风格化、原始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在造型上,不再以圆形线条和对称形为最美,而是喜欢错落有致的对比和不对称美;在肢体语言上,也打破了程式化的动作线条,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动作新颖而别致。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编创的《云南映象》,选择的是几种云南比较典型的原生态乐舞形式。如: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欢庆丰收的大型舞蹈,芒鼓舞是哈尼族正月祭祀龙的舞蹈等。《云南映象》再现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百年历史,表现了云南各民族勤劳、朴实、善良、纯洁的生活和爱情,体现了民族原生态歌舞的绚丽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但在创作构思上,以现代的舞蹈观念和先进的舞蹈技巧对舞蹈进行提升,通过舞台灯光、色彩、画面等现代技术补充,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血肉丰满,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作品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作者简介:
余福娜,云南省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三级演员。
关键词:民族舞蹈;现代价值;发展趋势
前言:民族民间舞蹈既是一种视觉艺术,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是由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综合而成的,只有深层次地把握住民族民间舞蹈之属性,才能将其融会贯通,传承并发展,也才能使这些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不致在历史长河中消亡。
一、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进程
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劳动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写照,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古老的表达人们喜怒哀乐内心世界和歌颂美好生活的重要文化艺术,所以有人把舞蹈称为艺术之母。不论如何表述,也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从舞蹈原始狭义的祭祀、婚丧嫁娶礼仪,发展到现今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二、民族民间的功能价值体现
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功能、作用和影响,一般来说,艺术对人们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愉悦的功能。舞蹈艺术对人们有自娱自乐,抒发情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增强体质,延长青春;欣赏愉悦,陶冶情操;了解社會,认识社会;宣传教化,团结鼓励等功能。
(一)自娱自乐,抒发情怀
用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欢悦之情是人类共同的生理现象。这种共同的人性,不受任何的限制,可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舞蹈的娱乐功能,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愈为普遍,更加强烈。在公园,在湖边,在广场,在空地,总能见到不知疲倦的舞者;时值大典或是颁奖晚会,都是人民群众的歌舞海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精神呈现,全国人民都舞潮涌动,兴奋至极。“舞以达欢”是我们的先人对舞蹈功能所所作的十分精辟的概括。我们的祖先在用舞蹈去娱神,娱人之前,首先是用舞蹈来自娱,用舞蹈来抒发自我的情绪和情感。最古老的舞蹈大多数是自娱性的,这是因为自娱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人类的这种自娱意识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十分强烈地存在着。
(二)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舞蹈文化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动态人体文化,它可以跨越语言文字的障碍,突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四海通行,五洲共赏,成为人类的情感,增进友谊的天然手段。舞蹈不仅是能超越国家、种族、地域、语言、文字的制约,以形象的人体语言沟通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的情感,舞蹈还像一根神奇的魔杖,它在青年男女选择配偶,培养爱情方面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三)增强体质,延长青春
舞蹈增强体质,去病强身,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开始以各种兵器为舞具的舞蹈,除了通过练武以提高战斗外,从根本上看,还是为了增强体质。舞蹈不仅是一种运动,而且还是一种经过组织,美化了的运动,是一种比较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艺术了的运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发展,人们的意识日益增强,神州大地涌起了一股以舞蹈健身的热潮。舞蹈在增进健康,延长青春方面的功能已经逐渐取得人们的共识,以舞健身,以舞健美。
(四)欣赏愉悦,陶冶情操
优秀舞蹈作品在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舞蹈本身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的表演艺术。对形式上的美感的要求很高,反过来看,舞蹈正是因为具有较高的形式美感,能给人们欣赏和愉悦,才得以拥有自身的很多观众,进而赢得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舞蹈在欣赏愉悦,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还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五)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人們从各自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文艺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这就是说舞蹈作品作为认识对象,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过去和现在,在丰富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了解无限多样的人生和无限多样的情感变化,从而以此为鉴,修养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形式,保存在舞蹈中的因素,只有通过舞蹈者才能体现出来。中国各民族的民族舞蹈,就是在不同程度上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对于本民族的形成,迁徙,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各民族文化观念与审美观念的不同,形成中国民族舞蹈内容与形式上的诸多差别。如:佤族、景颇族祭祀舞蹈,反映了人们对原始图腾信仰与古代狩猎、战争生活的遗迹。彝族火把节时群众要围火舞蹈属于始舞蹈遗风。彝族、汉族的“羊皮鼓舞”,纳西族“东巴舞”等,仍带有原始巫术的特点。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玛”,是在本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形成的戴面具表演的藏传佛教寺庙舞蹈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随着各个民族地区经济生活与文化水平的提高,加上各个民族地区开发旅游,加大对外的交流,舞蹈者对原有的舞蹈形式感到不足,从19世纪80年代的《洗衣歌》到现在的《酥油飘香》可看出舞蹈艺术的发展。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理念、信仰爱好、审美需求、情感方式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本民族的民俗特征也在悄然变化。我们注意到,现代民族民间舞蹈在风格上不再沉迷于风格化、原始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在造型上,不再以圆形线条和对称形为最美,而是喜欢错落有致的对比和不对称美;在肢体语言上,也打破了程式化的动作线条,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动作新颖而别致。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编创的《云南映象》,选择的是几种云南比较典型的原生态乐舞形式。如: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欢庆丰收的大型舞蹈,芒鼓舞是哈尼族正月祭祀龙的舞蹈等。《云南映象》再现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百年历史,表现了云南各民族勤劳、朴实、善良、纯洁的生活和爱情,体现了民族原生态歌舞的绚丽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但在创作构思上,以现代的舞蹈观念和先进的舞蹈技巧对舞蹈进行提升,通过舞台灯光、色彩、画面等现代技术补充,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血肉丰满,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作品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作者简介:
余福娜,云南省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三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