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探索职业导向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关系,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确定职业导向下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组建管理体系、优化评价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 键 词] 职业导向;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7-0058-02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目前,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进,体育俱乐部教學模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在融合国外发达国家做法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已被当代大学生广泛认可,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升了高职院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建立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非常必要。
一、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与职业导向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突破传统行政班级的局限,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运动项目和学习时间;以学校运动设施、场地器材为依托,围绕所选体育项目,以俱乐部形式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和训练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2]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促进个性发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与职业导向的关系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3],制定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要求体育教育应充分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从社会的角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在俱乐部项目开设过程中应根据职业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建立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满足未来职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同时针对高职院校在校时间短的特点,课程设置应注重实效性,不同职业类型、不同职业工作方式对职业特殊体育素质的需求强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于职业导向的体育俱乐部课程建设需要遵循适用性的原则,在短期内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促使学生有较强的专业适应力。与此同时,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能力,学会团队合作,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体育俱乐部模式
(一)确定职业导向下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一部分,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除具有高校体育课程的共性外,还需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突出其职业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要想积极有效地开展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就应该在“职业导向”的基础下,确定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采用表现性目标的形式为主,把生成性目标和行为性目标贯穿其中[4]。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化,有效控制教育过程的同时将目标与手段相连、过程与结果统一。
通过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劳动特征,剖析相关职业对身体形态、体能素质、身体操作等方面技能的要求,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能力和意识。在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中通过职业身体训练、心理发展、体育态度、体能发展、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等方面的措施[5],全方位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心理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与自身职业相符或与职业特点相近的应用性技能和体育运动项目,提高未来职业所需的运动素质,提升未来职业所需的体质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改革职业导向下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应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不同专业对体育素质的不同要求,选择内容综合化、形式多样性、健身价值高、适合大众化,且容易展开的教学内容和锻炼方法,尤其突出与其相适应的职业实用性教学内容。主要从岗位类型、岗位核心素质、职业拓展能力及适合参与的运动项目等方面确定课程内容。如护理专业学生工作期间处于长时间站立状态,腿部容易劳损,严重者会造成静脉曲张;另外护理工作手指、手腕、手臂操作频繁,因此该专业岗位核心素质主要体现在发展手部关节、肌肉及腿部肌肉练习,增强手臂和腿部肌肉力量;由于护理专业学生经常需要上夜班,因此其职业拓展素质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的耐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适宜参与练习的运动项目为瑜伽、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耐力跑等。下表展示了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课程设置的职业导向性,其教学内容设置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未来职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三)组建职业导向下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
将课内教学活动与课外群体活动、训练比赛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形式中比较成功的形式。为保证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许多高职院校都组建了既有特色又行之有效的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课内由体育教研室主管并成立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专门负责体育俱乐部相关事宜,教务处协助安排授课教师、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学生俱乐部选择工作;课外由各俱乐部指导教师和学生负责,校团委协助各俱乐部组织课外活动和训练竞赛。 学生管理上,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不同的体育俱乐部,单个体育俱乐部由该俱乐部指导教师负责,体育俱乐部整体管理工作由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指派专门的教师负责,下设体育俱乐部联盟,由学生担任联盟主席,下设办公室、宣传部、督查部、活动部,分别负责俱乐部会员档案整理、会员发展工作;俱乐部形象策划、竞赛海报、宣传条幅、新闻报道等;检查会员课助教授课情况及学生考勤;群体活动、竞赛组织、成绩记录等相关事宜(见下图)。
(四)优化职业导向下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评价体系
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过程,而非仅仅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体育评价的内容从注重学生成绩转向寻求学生多方面发展;评价角度由最终性转向过程性;评价技术由注重量化转向质变;评价功能從注重选拔转向激励,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训练形式,因此在教学评价方面应有所不同。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在体育俱乐部学习中体育知识、锻炼意志、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及职业技能等多方面情况,其中根据专业需求,重点评价体育俱乐部教学对职业技能及与职业需求相关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效果。另外,重视评价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减少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缺课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重点突出重视过程、加快发展的评价要求。将评价标准由百分制转变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级制,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使评价体系更合理、客观。
三、结论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基于职业导向的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推进素质教育、建立高职特色体育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遵循自愿、自主、教育、娱乐相统一的原则,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俱乐部教学新模式,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体育俱乐部教学服务于专业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力和职业素养,保证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春刚.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575-579.
[2]董杭斌.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14(3):122-123.
[3]范素萍,曹文波,郭广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2):121-124.
[4]何爱红,金彤.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构建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6):20-22.
[5]成钧.浅谈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17):125-127.
编辑 冯永霞
①基金项目: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改革初探——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914SKA024)。
作者简介:金想茹(1989—),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就职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胜利(1988—),男,安徽合肥人,助教,硕士,就职于合肥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晓武(1963—),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学士,就职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关 键 词] 职业导向;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7-0058-02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目前,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进,体育俱乐部教學模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在融合国外发达国家做法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已被当代大学生广泛认可,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升了高职院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建立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非常必要。
一、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与职业导向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突破传统行政班级的局限,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运动项目和学习时间;以学校运动设施、场地器材为依托,围绕所选体育项目,以俱乐部形式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和训练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2]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促进个性发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与职业导向的关系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3],制定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要求体育教育应充分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从社会的角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在俱乐部项目开设过程中应根据职业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建立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满足未来职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同时针对高职院校在校时间短的特点,课程设置应注重实效性,不同职业类型、不同职业工作方式对职业特殊体育素质的需求强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于职业导向的体育俱乐部课程建设需要遵循适用性的原则,在短期内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促使学生有较强的专业适应力。与此同时,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能力,学会团队合作,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体育俱乐部模式
(一)确定职业导向下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一部分,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除具有高校体育课程的共性外,还需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突出其职业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要想积极有效地开展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就应该在“职业导向”的基础下,确定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采用表现性目标的形式为主,把生成性目标和行为性目标贯穿其中[4]。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化,有效控制教育过程的同时将目标与手段相连、过程与结果统一。
通过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劳动特征,剖析相关职业对身体形态、体能素质、身体操作等方面技能的要求,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能力和意识。在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中通过职业身体训练、心理发展、体育态度、体能发展、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等方面的措施[5],全方位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心理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与自身职业相符或与职业特点相近的应用性技能和体育运动项目,提高未来职业所需的运动素质,提升未来职业所需的体质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改革职业导向下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应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不同专业对体育素质的不同要求,选择内容综合化、形式多样性、健身价值高、适合大众化,且容易展开的教学内容和锻炼方法,尤其突出与其相适应的职业实用性教学内容。主要从岗位类型、岗位核心素质、职业拓展能力及适合参与的运动项目等方面确定课程内容。如护理专业学生工作期间处于长时间站立状态,腿部容易劳损,严重者会造成静脉曲张;另外护理工作手指、手腕、手臂操作频繁,因此该专业岗位核心素质主要体现在发展手部关节、肌肉及腿部肌肉练习,增强手臂和腿部肌肉力量;由于护理专业学生经常需要上夜班,因此其职业拓展素质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的耐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适宜参与练习的运动项目为瑜伽、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耐力跑等。下表展示了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课程设置的职业导向性,其教学内容设置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未来职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三)组建职业导向下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
将课内教学活动与课外群体活动、训练比赛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形式中比较成功的形式。为保证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许多高职院校都组建了既有特色又行之有效的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课内由体育教研室主管并成立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专门负责体育俱乐部相关事宜,教务处协助安排授课教师、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学生俱乐部选择工作;课外由各俱乐部指导教师和学生负责,校团委协助各俱乐部组织课外活动和训练竞赛。 学生管理上,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不同的体育俱乐部,单个体育俱乐部由该俱乐部指导教师负责,体育俱乐部整体管理工作由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指派专门的教师负责,下设体育俱乐部联盟,由学生担任联盟主席,下设办公室、宣传部、督查部、活动部,分别负责俱乐部会员档案整理、会员发展工作;俱乐部形象策划、竞赛海报、宣传条幅、新闻报道等;检查会员课助教授课情况及学生考勤;群体活动、竞赛组织、成绩记录等相关事宜(见下图)。
(四)优化职业导向下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评价体系
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过程,而非仅仅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体育评价的内容从注重学生成绩转向寻求学生多方面发展;评价角度由最终性转向过程性;评价技术由注重量化转向质变;评价功能從注重选拔转向激励,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训练形式,因此在教学评价方面应有所不同。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在体育俱乐部学习中体育知识、锻炼意志、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及职业技能等多方面情况,其中根据专业需求,重点评价体育俱乐部教学对职业技能及与职业需求相关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效果。另外,重视评价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减少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缺课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重点突出重视过程、加快发展的评价要求。将评价标准由百分制转变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级制,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使评价体系更合理、客观。
三、结论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基于职业导向的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推进素质教育、建立高职特色体育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遵循自愿、自主、教育、娱乐相统一的原则,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俱乐部教学新模式,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体育俱乐部教学服务于专业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力和职业素养,保证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春刚.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575-579.
[2]董杭斌.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14(3):122-123.
[3]范素萍,曹文波,郭广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2):121-124.
[4]何爱红,金彤.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构建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6):20-22.
[5]成钧.浅谈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17):125-127.
编辑 冯永霞
①基金项目: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改革初探——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914SKA024)。
作者简介:金想茹(1989—),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就职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胜利(1988—),男,安徽合肥人,助教,硕士,就职于合肥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晓武(1963—),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学士,就职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