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心理因素、情感教育、意志品质等非生理性因素在提高学生体育成绩的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在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带着真挚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并力促学生对体育情感的升华,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适应体育的竞争性,提高运动成绩。
关键词:非生理性 体育教学 作用
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学生取得良好体育成绩的自然前提,但好的身体条件并不一定带来好的训练成绩,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十分注重发挥心理因素、情感教育、意志品质等非生理性因素在提高学生体育成绩中的重要作用,注意探索和运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方法、手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把各种精神激励因素充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实现精神因素和体能因素的完美结合,充分挖掘学生身体的自然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成绩,既增强自信、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又陶冶个人情操,达到既育体又育德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展开。
一、 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響,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个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破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心理障碍问题。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在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即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这些心理问题都需要用心理教育方法来解决。
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差异化的心理教育方法来破解心理问题。如:对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还有,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可以采用疏导法,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对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二、教师要带着真挚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并力促学生对体育情感的升华
首先,教师要为教学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教育心理学理论表明心理情感因素障碍越小,压力越小,教师的施教越顺利,学习效果也就越好。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接受的意愿。提高师生之间的移情和共鸣,使情感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动力。一是教师应在课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好时要及时调整,以良好的精神和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面对每一个学生。二是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着装整洁、规范、朴素,美观的场地布置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情愉快,学习、练习欲望增强。三是要做好课中准备工作。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讲解时,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更不能讲粗话,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育中,应当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与情感教育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挖掘课标及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育教学中尽力寻找,发现知识与情感教育的结合部。例如,讲述中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具体事例时,用饱满的热情、赞扬的词句,使学生产生荣誉、向往、仰慕的体验。教师情感的感染、行为的感染,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是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教师爱的情感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三、 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适应体育的竞争性,提高运动成绩
大量的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实践表明,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而良好的品质是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体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竞争性,在培养竞争意识过程中,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如耐久跑是体力加智慧,毅力加自信,它要求肌肉长时间的紧张运动,既要有一定的耐力,又要有相应的战术。所以在练习进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用信任的眼神,肯定的语言等,将关怀转换成为诱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内驱力,使学生感到要实现自己所确定的目标,必须克服途中所出现的生理“极点”,只有在练习中闯过极点,出现“第二次呼吸”现象,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有可能产生,并通过反复实践的积累,不断扩大和巩固质变的效果。所以说,良好的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克服主客观因素的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同时也在不断发展着自己的意志品质。有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科学合理的训练,学生的体育成绩一定会逐步提高。
关键词:非生理性 体育教学 作用
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学生取得良好体育成绩的自然前提,但好的身体条件并不一定带来好的训练成绩,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十分注重发挥心理因素、情感教育、意志品质等非生理性因素在提高学生体育成绩中的重要作用,注意探索和运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方法、手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把各种精神激励因素充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实现精神因素和体能因素的完美结合,充分挖掘学生身体的自然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成绩,既增强自信、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又陶冶个人情操,达到既育体又育德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展开。
一、 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響,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个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破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心理障碍问题。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在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即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这些心理问题都需要用心理教育方法来解决。
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差异化的心理教育方法来破解心理问题。如:对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还有,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可以采用疏导法,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对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二、教师要带着真挚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并力促学生对体育情感的升华
首先,教师要为教学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教育心理学理论表明心理情感因素障碍越小,压力越小,教师的施教越顺利,学习效果也就越好。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接受的意愿。提高师生之间的移情和共鸣,使情感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动力。一是教师应在课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好时要及时调整,以良好的精神和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面对每一个学生。二是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着装整洁、规范、朴素,美观的场地布置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情愉快,学习、练习欲望增强。三是要做好课中准备工作。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讲解时,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更不能讲粗话,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育中,应当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与情感教育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挖掘课标及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育教学中尽力寻找,发现知识与情感教育的结合部。例如,讲述中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具体事例时,用饱满的热情、赞扬的词句,使学生产生荣誉、向往、仰慕的体验。教师情感的感染、行为的感染,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是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教师爱的情感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三、 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适应体育的竞争性,提高运动成绩
大量的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实践表明,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而良好的品质是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体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竞争性,在培养竞争意识过程中,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如耐久跑是体力加智慧,毅力加自信,它要求肌肉长时间的紧张运动,既要有一定的耐力,又要有相应的战术。所以在练习进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用信任的眼神,肯定的语言等,将关怀转换成为诱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内驱力,使学生感到要实现自己所确定的目标,必须克服途中所出现的生理“极点”,只有在练习中闯过极点,出现“第二次呼吸”现象,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有可能产生,并通过反复实践的积累,不断扩大和巩固质变的效果。所以说,良好的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克服主客观因素的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同时也在不断发展着自己的意志品质。有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科学合理的训练,学生的体育成绩一定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