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走上了三尺讲台,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的说是指“教学过程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实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它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性学习恰好给予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发现问题的习惯,弘扬了自由探索的精神,给语文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正如教育家施瓦布所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更好呢?”但是作为引导者的教师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使探究性学习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作用呢?我在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六让”的策略。
一、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更为宽松和谐
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探究。而教师角色的改变是关键。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机械了。新课程下应对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因为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从“情”的角度来讲,学生与老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以及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老师的理解与尊重。所以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思维的启发者,探究中的支援者。角色的改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民主平等意识,学生就会敞开心扉,积极参与,轻松探究,畅所欲言。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参与的热情更高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多了。
开放的课堂需要对话。语文课堂不是单一的封闭的。它要求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以使教师在探究学习时设置适合的情境,提出共探究的问题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对文本作出独立的解读;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合作学习的体现;师生对话是老师倾听学生的情感,共享收获的喜悦,鼓励探讨的意志,引导探讨的方向,交融彼此的理解,提升知识的层次,从而达到探究的目的。对话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网络,中间的环节相得益彰,构成了整个课堂的宽松、和谐、积极、活泼、厚实。
问题与情境的浑然一体。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问题”。在探究问题时,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呢?教师应该用情境来铺垫,形成探究的氛围。在探究沈从文〈〈云南的歌会〉〉的意境美时,我用一首云南的民歌来设置情境,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陶醉,获得了感悟,然后结合课文进行探究,收获很大。同样是这一课,在探究本文的自然美时,我围绕文中出现的一只小鸟设置问题:如果你是这只鸟,看到作者描述的那副画面,你会怎么说?学生们身临其境,得出的结论简直令人惊喜。
二、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进一步增多,空间进一步扩大
探究性学习的结果固然能带给学生成就感,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更能让学生受用终生。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其方法越多,学习的空间就越大。因此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方法,将学生的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立足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适时的把“钥匙”-自主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持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大门。这样,在探究中学生的视野将不断扩大,从而达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比如网络搜索的方法。网络中有学习此课的专题网站,主题网页,学习资料,里面有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等。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无限链接,延伸拓展,极大的丰富了学习的内容。我在讲授《武陵春》时把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放在一起比较探究:李清照前后期词风格上有何差别?我引导同学们运用网络搜索的方法去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积累她前后期词作,并进行诵读感悟;收集李清照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写,从而感受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变化,分析出变化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对李清照以及她的词甚至婉约词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三、让学生的学习点亮生活
生活是语文的活水源泉,语文学习的能力运用于生活才能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文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在上《马说》时,我与同学们反复体会“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所蕴含的情感(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这时我结合生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应怎样做才不至于被埋没?同学们结合生活畅所欲言,从他们的想法中我知道他们明白了许多道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通过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今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正好我在进行“桥”的综合性学习。我要求学生首先走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如是同学们想方设法去搜集大桥的相关资料,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比如有一位同学这样整理: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1.大桥的建筑美学;2.大桥的科技含量;3.大桥的实用价值。通过对跨海大桥的研究,同学们对桥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获得了综合性学习的渠道。关注生活,感受人生,探究方法,享受成果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大放异彩。
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探究原因,得出结论
“以疑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探究当中应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敢疑善疑,就会思考,就会长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质疑。也要求老师从文本内容(标题、语言表达形式、关键句、思路、主题)上引导质疑。如《桃花源机记》的结尾很值得反复阅读:从桃花源出来的渔人明明作了标记,可为什么还是没有找到呢?学生通过质疑明白陶渊明只是通过对乌托邦社会的描述来寄托他的理想,那本骗文章的内涵就很好把握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的说是指“教学过程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实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它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性学习恰好给予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发现问题的习惯,弘扬了自由探索的精神,给语文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正如教育家施瓦布所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更好呢?”但是作为引导者的教师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使探究性学习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作用呢?我在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六让”的策略。
一、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更为宽松和谐
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探究。而教师角色的改变是关键。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机械了。新课程下应对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因为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从“情”的角度来讲,学生与老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以及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老师的理解与尊重。所以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思维的启发者,探究中的支援者。角色的改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民主平等意识,学生就会敞开心扉,积极参与,轻松探究,畅所欲言。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参与的热情更高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多了。
开放的课堂需要对话。语文课堂不是单一的封闭的。它要求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以使教师在探究学习时设置适合的情境,提出共探究的问题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对文本作出独立的解读;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合作学习的体现;师生对话是老师倾听学生的情感,共享收获的喜悦,鼓励探讨的意志,引导探讨的方向,交融彼此的理解,提升知识的层次,从而达到探究的目的。对话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网络,中间的环节相得益彰,构成了整个课堂的宽松、和谐、积极、活泼、厚实。
问题与情境的浑然一体。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问题”。在探究问题时,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呢?教师应该用情境来铺垫,形成探究的氛围。在探究沈从文〈〈云南的歌会〉〉的意境美时,我用一首云南的民歌来设置情境,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陶醉,获得了感悟,然后结合课文进行探究,收获很大。同样是这一课,在探究本文的自然美时,我围绕文中出现的一只小鸟设置问题:如果你是这只鸟,看到作者描述的那副画面,你会怎么说?学生们身临其境,得出的结论简直令人惊喜。
二、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进一步增多,空间进一步扩大
探究性学习的结果固然能带给学生成就感,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更能让学生受用终生。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其方法越多,学习的空间就越大。因此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方法,将学生的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立足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适时的把“钥匙”-自主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持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大门。这样,在探究中学生的视野将不断扩大,从而达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比如网络搜索的方法。网络中有学习此课的专题网站,主题网页,学习资料,里面有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等。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无限链接,延伸拓展,极大的丰富了学习的内容。我在讲授《武陵春》时把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放在一起比较探究:李清照前后期词风格上有何差别?我引导同学们运用网络搜索的方法去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积累她前后期词作,并进行诵读感悟;收集李清照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写,从而感受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变化,分析出变化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对李清照以及她的词甚至婉约词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三、让学生的学习点亮生活
生活是语文的活水源泉,语文学习的能力运用于生活才能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文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在上《马说》时,我与同学们反复体会“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所蕴含的情感(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这时我结合生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应怎样做才不至于被埋没?同学们结合生活畅所欲言,从他们的想法中我知道他们明白了许多道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通过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今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正好我在进行“桥”的综合性学习。我要求学生首先走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如是同学们想方设法去搜集大桥的相关资料,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比如有一位同学这样整理: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1.大桥的建筑美学;2.大桥的科技含量;3.大桥的实用价值。通过对跨海大桥的研究,同学们对桥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获得了综合性学习的渠道。关注生活,感受人生,探究方法,享受成果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大放异彩。
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探究原因,得出结论
“以疑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探究当中应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敢疑善疑,就会思考,就会长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质疑。也要求老师从文本内容(标题、语言表达形式、关键句、思路、主题)上引导质疑。如《桃花源机记》的结尾很值得反复阅读:从桃花源出来的渔人明明作了标记,可为什么还是没有找到呢?学生通过质疑明白陶渊明只是通过对乌托邦社会的描述来寄托他的理想,那本骗文章的内涵就很好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