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正在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初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新课改对初中政治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四个方面的特点,为政治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许多弊端。但是,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不良现象呢,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
一、指导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需要讨论、辩论、模拟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讨论法,这是很常见的,但如果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视知识的难易程度,一概交给学生去交流、讨论。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因其知识面所限对很多问题无从下手,讨论结果往往漫无边际而不着主题,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收获也不多。在教学实践中提倡适当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必要的,但要掌握好分寸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初中政治课中有些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学,因为这些内容具体、论点正确、材料典型、论述透彻、语言精炼,认真学习课文对完成学习目标,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有的课后还设有思考题,有的问题独到新颖,富有启发性与创新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认真阅读、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还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创新思维。这样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可实施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自行组织小组,自行分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在小组合作性学习中,既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也可以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使其优势互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借鉴学习好的学生的策略,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二、增强人文性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老师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指导性,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强调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新课程重视用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让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使之成为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三、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方法
我国经过一年多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实践,很多年轻教师大胆创新,改变旧的传统方法,逐步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从事基础教育的政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表现在教师学历起点偏底,学科水平底,知识更新率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总之是教师本身的政治功底制约了政治教学的深度和力度,是教师的知识面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是教师的政治素养抑制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情趣。在政治新课程改革中,由于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长期积淀,不少政治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总是难以改变自身的思维定势,不能尽快地跟上改革创新的步伐,课堂教学一时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政治教师必须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自觉地学习,及时“充电”,政治教师还应在精通政治专业的前提下,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政治相关的历史、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政治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各种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等。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传统政治教学以教师为主、以课本为主、以说教为主、以灌输为主,着眼于知识的记忆、整理。在这种氛围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掌握者,甚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充当主角作用。而学生只是可怜的知识被动接受者,处于极端被动地位。而教师的这种神圣地位,无疑使其自身素质出现问题。教育观念保守、落后。虽然“素质教育”已讲了很久,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却将“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在他们的观念中,成绩的高低与素质教育的高低成正比,即学生的成绩好也就说明素质教育开展得好。于是乎,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抓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升学率,整天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他们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等问题抛之脑后,更不用说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只是“为教而教”,只是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只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灌输,很少或从不对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更不用说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人格。而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以下一些状况:只会考试,没有其他专长,不能全面发展;不会自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及习惯;思维单一、简单,不活跃、不发散。其直接的结果使得许多学生成为大学生之后失去自我,散漫放纵,整天沉溺于网络,不懂处理人际关系,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教学方法简单粗糙。此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就是主宰,学生只负责用耳朵听,用笔来记。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或者根本不提问学生,不断向学生强调要以本为本,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哪些知识。不用说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更不用说向学生介绍与教学知识点有关的课外知识。而这些导致数量不少的初中高中生上毕业班了还在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还在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况会恶性循环,不断延续。所以很多学生成为大学生后,会不适应,成绩不断下滑,最后因为多门功课不合格导致被学校退学。
在初中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地位,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人文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学以至用,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当然,新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它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扎扎实实,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方法,下大工夫,出大力气,多动脑筋才能有成效。
初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新课改对初中政治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四个方面的特点,为政治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许多弊端。但是,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不良现象呢,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
一、指导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需要讨论、辩论、模拟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讨论法,这是很常见的,但如果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视知识的难易程度,一概交给学生去交流、讨论。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因其知识面所限对很多问题无从下手,讨论结果往往漫无边际而不着主题,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收获也不多。在教学实践中提倡适当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必要的,但要掌握好分寸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初中政治课中有些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学,因为这些内容具体、论点正确、材料典型、论述透彻、语言精炼,认真学习课文对完成学习目标,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有的课后还设有思考题,有的问题独到新颖,富有启发性与创新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认真阅读、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还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创新思维。这样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可实施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自行组织小组,自行分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在小组合作性学习中,既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也可以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使其优势互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借鉴学习好的学生的策略,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二、增强人文性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老师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指导性,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强调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新课程重视用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让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使之成为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三、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方法
我国经过一年多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实践,很多年轻教师大胆创新,改变旧的传统方法,逐步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从事基础教育的政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表现在教师学历起点偏底,学科水平底,知识更新率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总之是教师本身的政治功底制约了政治教学的深度和力度,是教师的知识面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是教师的政治素养抑制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情趣。在政治新课程改革中,由于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长期积淀,不少政治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总是难以改变自身的思维定势,不能尽快地跟上改革创新的步伐,课堂教学一时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政治教师必须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自觉地学习,及时“充电”,政治教师还应在精通政治专业的前提下,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政治相关的历史、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政治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各种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等。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传统政治教学以教师为主、以课本为主、以说教为主、以灌输为主,着眼于知识的记忆、整理。在这种氛围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掌握者,甚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充当主角作用。而学生只是可怜的知识被动接受者,处于极端被动地位。而教师的这种神圣地位,无疑使其自身素质出现问题。教育观念保守、落后。虽然“素质教育”已讲了很久,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却将“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在他们的观念中,成绩的高低与素质教育的高低成正比,即学生的成绩好也就说明素质教育开展得好。于是乎,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抓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升学率,整天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他们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等问题抛之脑后,更不用说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只是“为教而教”,只是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只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灌输,很少或从不对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更不用说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人格。而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以下一些状况:只会考试,没有其他专长,不能全面发展;不会自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及习惯;思维单一、简单,不活跃、不发散。其直接的结果使得许多学生成为大学生之后失去自我,散漫放纵,整天沉溺于网络,不懂处理人际关系,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教学方法简单粗糙。此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就是主宰,学生只负责用耳朵听,用笔来记。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或者根本不提问学生,不断向学生强调要以本为本,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哪些知识。不用说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更不用说向学生介绍与教学知识点有关的课外知识。而这些导致数量不少的初中高中生上毕业班了还在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还在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况会恶性循环,不断延续。所以很多学生成为大学生后,会不适应,成绩不断下滑,最后因为多门功课不合格导致被学校退学。
在初中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地位,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人文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学以至用,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当然,新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它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扎扎实实,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方法,下大工夫,出大力气,多动脑筋才能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