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实与道德标高的通达自由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unicom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道德的反思,自古有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人对目前的道德状况十分忧虑,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使我国道德领域受到重大冲击,甚至认为出现了道德的整体滑坡和危机。共青团南京市委和南京市社科院组成的联合课题组曾对南京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严重,相当比例未成年人的人生观消极,他们虽然道德是非观比较明确,但态度比较冷漠。这不由得让我们大声追问:道德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要丈量与道德的距离,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人们心中的道德到底在哪里?
  回想一下我们树立的榜样人物:雷锋、刘胡兰、焦裕禄、王进喜……这些都是理想道德的化身,且往往与牺牲、奉献、付出等“圣人”“英雄”的品德相联系。当然,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学习榜样与范例,以使他们的境界更高远。但我们同样也要考虑到生活的真实,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不是太完美但却是生活中能看到的、可以感受和学习的事例和形象。如果我们认可的形象可以传颂却难以效仿,就容易造成“曲高和寡”的现象。要想让道德真正具有生命活力,就要给道德找到根,找到生存土壤,而这片土壤,就是生活的真实。只有从生活出发,寻找出适合各年龄段、各种人群、各种层次的道德“高标准”“亚标准”和“准标准”,才能引导孩子沿道德之路“拾级而上”。
  既然根植于生活中的道德才是真实有效的,才可以安天下、鉴人生,那么如何去伪存真,撑开道德的天空?简单的一句让道德回归生活,似乎让人无从下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实现道德与生活之间的通达。
  
  一、从失语到对话:放道德回人间
  
  道德,是与所有人有关的,它不是少数“道德标兵”的专利品。当“圣人道德”“英雄道德”成为道德的标
  准时,道德群体就只能是“失语”了。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首先就要把道德从华丽璀璨的星空中拉下来,让其回到人间,成为人们可以完成的美丽使命。为此,我们的品德教育应时时关注道德的海拔与底线。
  1.剁碎道德慢慢嚼
  道德目标宜小不宜大,《孟子·公孙丑》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几句话简单明了地把古代做人的标准勾勒出来,让人容易理解,也容易对照学习。把学生放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们谈品德,让他们在“鸡毛蒜皮”中,形成“生活中可以操作运用的品格与个性”,这是道德教育的一大突破。
  2.寻找道德童年期
  在道德面前,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诸家各有论述,在此,笔者试提出“过来人”的概念。相对学生而言,教师是一个道德经历的“过来人”,他经历过道德的形成、发展、纠正、成熟等各个时期,能循循善诱地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说给学生们听。正因为曾经经历过,教师就更应该理解孩子们心中“自己曾经的错误或者疑惑”,欣赏自己未曾有过的“感动与领悟”。如此,透过学生的眼睛看道德,才能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里翩翩起舞。
  3.不可预约的精彩
  如何区分教师的道德传递,是单方面地把头脑当作“美德口袋”而加以灌输,还是追求生命之间的对话?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看学生是否在“猜你想要的那个答案”。如果是,那么再热闹的教育,也只是单行线——学生永远是课堂上的静听者,认识上的接受者,思想上的听从者,行为上的盲目者。而只有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在寻求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与课本对话,在对话中寻找道德认同,唤醒心灵,形成新的自
  我,这种洗礼才是一场真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盛宴。
  
  二、从规诫到悦纳 :向道德谋幸福
  
  对于道德教育的经典方法,历史上流行的有三种:以英雄伟人魅力感召的唤醒型,以道德规范严格要求的训练型,以约定俗成人格自律的传统型。这三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都有其先进性,即使到今天,也有其可取之处。但如果将其作用无限拔高与夸大,那么道德就会蜕化成僵死的条文与抽象的原则。要让道德富有生命活力,我们就必须让道德融入生活。但是,如果生活平庸,道德何以令人激动?如果生活乏味,道德何以滋养人生?所以我们不仅要让道德回归儿童的生活,而且要让其回归“幸福的生活”。
  1.幸福不是毛毛雨
  道德不是普降甘霖,而是内心的首肯。它既是道德个体的建构,又是道德整体的平衡。我们与其一味强调道德就是利他,是牺牲个体利益的成全,还不如告诉学生道德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共处,“不损己的利他”也是道德,“利己利人”也是道德。如此,道德的幸福也可以如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
  2.幸福是场接力赛
  佛教有“芥纳须弥”(佛教说法,意思是小小的芥子可包容须弥大山或整个世界——编者注)之说,更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之语。芥子与花叶,都可以看作是对道德幸福感的一种理解。只要用心感受,每一个细小的事物中,都可以看到道德的光芒。这种光芒,不耀眼、不夺目,却平和宁静、温润人心。当你反复强调随手扔垃圾的行为可耻却无果时,不妨告诉孩子,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就在你的随手一捡中。对这一弯腰,我们要给予欣赏,给予肯定,让孩子们明白道德行为给自己与他人带来的愉悦,让其感受到被欣赏、被肯定的愉悦。所以,笔者相信,幸福是一种情感体验,“懂得幸福”是一种能力,它完全可以借助我们课堂的培养而生发。如果我们让孩子从“捡一张纸担心让人笑话”转变成“不捡则内心不安”,那么我们就完成了一场道德与幸福的接力。
  3.幸福是部电视剧
  今天,我们不断呼吁“保护地球”,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洪涝灾害、大气污染、水流变质等灾害带来的种种痛苦;我们坚持和平,是因为人类亲眼目睹或切身体验过战争带来的灾难。幸福往往在成全或者毁灭以后,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这提醒我们要懂得适时地将“幸福如同电视剧一般地呈现”,把幸福从未来或者遥远处拉到学生面前。那位很有名的“切苹果”老师,就很聪明地利用了幸福的危机感,当孩子惊叫着求老师不要再切下去的时候,“珍惜每一滴水”的道德要求也就不着痕迹地烙在了孩子的心田上。
  
  三、从标准到选择 :为道德邀智慧
  
  道德教育不但应该允许而且需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生成自己的道德认识,以儿童特有的开放态度与纯真胸怀,让道德学习变得活泼有致。但是学生的选择不是无限度自由的,他们必须在社会认同的领域里,选择既让个体愉悦,又被群体认可的道德行为。这就需要一种道德的智慧。
  1.人性:内心需求不必羞羞答答
  道德历来被看作是以利他为价值取向的,而个人需要在道德面前则往往羞于出口。实际上道德并非只为约束人的,它是人的一种特殊需要。道德的价值不能仅从社会意义的层面上理解,更要从人性层面上去理解:道德表面上是为了维持一定社会的秩序,实质上却是为了人类群体更好地生活,比如:人之所以愿意遵守交通规则,乃是因为人需要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个体为避免被群体疏远,他就会遵守群体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个体要在生活中追求做一个被他人和舆论所承认、赞赏和接受的人,就会知耻上进……我们的道德教育如果能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就会走出低效甚至无效的沼泽,进入让学生能动积极地进行自我道德建构的新领域。
  2.理性:善于行善避免期期艾艾
  传统的学校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在道德实践中学生道德智慧的培育与生成。道德智慧提醒我们,要教会学生“善于行善”。例如,我们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爱护公共财物”,可回到生活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你去修理会被认为是你弄坏的”等功利本位主义思想,会让学生的道德“无用武之地”。因此,课堂上,我们老师不仅要教会他们懂得什么是“善”(爱护公共财物),更要教会他们“善于善”(如何排除干扰因素)。要在道德受挫时让学生明白:不是他们所认同的道德错了,而是我们需要智慧地为道德创造生存条件。要教会学生在行为选择时,懂得运用道德知识、道德经验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进行积极的道德审视,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面对艰难的道德抉择时,拥有一种平淡恬静与从容自如的智慧。
  
  四、从认知到习惯:还道德以血肉
  
  心理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对小学生来说,有许多道德品质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以后再赋予意义,让道德从扁平的认知层面丰满地站立起来。
  1.再现生活情境,习惯可以实习
  记得吕思勉先生曾经说过:“道德根于习惯,习惯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养成了好的习惯,自然而然就有了好的道德。基于此,我们的品德教育就可以通过重现生活情境,创设生活片断,对习惯进行模拟实习。例如,讨论道歉,我们可以先再现生活情境:上公共汽车踩了别人一脚;答应别人的事因故不能完成;因有急事在比较晚的时候给人打电话……事件的选择应是典型的、生活中容易遇上且学生容易忽视的。在课堂上可通过各种生活事件让学生明白,并不是只有在做错了事的时候才去道歉,它还是一种礼貌的表示,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或者影响到其他人的时候都可以表达。教师还应让学生们明白,道歉并不是贬低自己,反而会让对方更尊重你,这是一个与人相处的好方法——“道歉成为习惯,沟通无处不在”。通过对这些生活事件的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遭遇这些事情时的应变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会反过来促使他们认可这种道德行为,进而成为习惯。
  2.注重行为示范,习惯可以学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教师广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端庄的仪态;学生小组讨论时的分工有序、合作井然,回答问题时的专注倾听、换位反思……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在影响。记得有个班的孩子,他们总会把饭吃得干干净净。问其原因,答曰:老师一直说,最后一口饭是最有营养的。我们姑且不讨论这最后一口饭的营养价值如何,但吃完最后一口饭的良好行为习惯,一定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3.丰富道德内涵,习惯可以演习
  “积识入智”“聚智成德”“化德为习”,当个体的习惯形成后,众多良好的个体习惯就可以聚合成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群体道德“演练场”:课堂中,探求知识的钻研习惯,不迷信权威的质疑习惯;学校内,自主钻研的学习习惯,你追我赶的竞争习惯;社会中,尊重谦让的礼仪习惯,井然有序的秩序习惯……学生在这样的习惯磁场中浸染熏陶,擦亮了道德的生命底色。
  走出道德教育的怪圈,让学生擎着“敢于对话”“悦纳道德”“学会选择”“形成习惯”四大支柱,必将撑起道德的一片蓝天,实现生活真实与道德标高之间的通达自由!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完善,并且他们会学习父母的习惯,而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家庭环境;小学生;英语  【作者简介】张丽娟,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合水路小学。  学生在家里学习时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家庭学习环境是
天津:中国小学校长大会召开 引领小学教育科学发展    以“学校的科学发展与校长的时代使命”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近日在天津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名小学校长参加了此次盛会。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讲话中指出,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十分关键。新时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好每一所小学,不断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努力激发学生学习
上学期,去外校听课,和一位四五十岁的老师聊天。她说:老师的工作操心太多,有时候感觉挺累。比如他们班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你好说歹说,他们的坏行为就是改不过来。你的情绪和心情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时候你不妨换一种心态,把这个烦心事当作一种有乐趣的事儿去解决,你的情绪就不会受到学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你毕竟是老师,你不能和孩子真生气,而是要把烦心事当作一种乐事去解决,你就会快乐了。  前几天,和几个老师一
政协委员王庭大: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中小学生的理想    “为什么我们的下一代对当科学家这么不感兴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王庭大对此感到疑惑。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几乎是每个青少年未来职业的第一选择。  在全国政协会议召开前,王庭大曾分别对北京市的两所中学和两所小学发放了1185份关于理想职业的问卷。问卷的统计结果令王庭大愕然无语:在9个职业中,排名第一的是企业家,其次是
【摘要】英语听看读写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训练基本同步、相辅相成、相互借鉴,通过提高“读、写、说”能力,让听的能力水涨船高,水到渠成。  【关键词】听力;说;读;知识面;听力技巧  【作者简介】李丽华(1976.10-),女,汉族,福建漳州东山人,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  2017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五种语言技能为听、看、读、写、说。在英语实际运用
心理学家指出:人格主要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常的人际交往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发展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促进社会化进程的一个独特而主要的方式,同伴关系是儿童最广泛的社会关系。  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对友谊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往往会把同伴视为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同伴间
【摘要】为落实新课标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在人工智能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尤其是高中英语写作领域的大背景下,本文基于“批改网”的作文自动评价系统(AES)研究人工智能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中的实践应用效果,以期提升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写作效果。  【关键词】AES; 读后续写;“批改网”  【作者简介】吴美丽(1982.03.29-),女,山东潍坊人,淄博实验中学英语教师,中学一级,硕士研究生
面对新的德育课程改革,一些农村教师觉得新课程更适应城里的学生,因为要上好品德课,搜集资料、开展调查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而完成这些要求的前提是拥有电脑、打印机等现代设施,可这些条件农村家庭是不具备的。他们认为新课程理念是先进的,但在农村的可行性较低,农村“贫瘠”的课程资源,使许多好的教学设计无法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法有效实施。  难道农村真的就没有课程资源吗?如果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农村学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愈发广泛,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受到有效推广。其中,备受青睐的微课教学法就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初中是学生学习难以知识过渡的节点,尤其在初二,英语教学逐步趋向难度化,在词汇、语法等各方面提高了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摆脱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而是以活跃的思维、科学的学习方式去应对学习中的各项问题。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
日前,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班主任的工作量、待遇以及教育学生权力等方面作了新的规定。对此,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普遍叫好,认为这是社会支持教育的体现,使班主任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  最大的利好一班主任工作量“减负”,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入。过去,班主任工作不计算工作量,顶多发奖金时作些象征性表示。而今,随着电子办公的普及、独生子女带来的教育难度的加大,社会对教育的期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