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倡导小先生制,重视幼儿同伴资源的混龄活动,也就是“儿童教儿童”。在混龄活动中教的主体、学的主体都是儿童,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存在心灵渗透,这使得教与学的内容更丰富。
混龄活动是打破年龄班级的限制,将不同年龄或能力水平的幼儿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创设了一个逼真的类似于成人的社会环境。孩子们要尝试和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交往、相处,他们互相挑战、观察、模仿、进步,从而学会关心、轮流、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形成认知冲突,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发展,为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在混龄活动中建立的同伴关系对幼儿当前的心理发展和以后的社会适应均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现实和混龄活动蕴藏的巨大价值,以下三点可以促成幼儿混龄活动:
一、外部支持力量是促进幼儿混龄活动的先决条件
(一)游戏创设对幼儿混龄活动交往的影响
活动材料的投放影响幼儿混龄活动中的交往,幼儿会以“物”为媒介发起间接交往,可见游戏材料投放的重要性。游戏活动材料是促进幼儿交往的纽带,特别是小班幼儿离不开操作材料。研究发现:当教师投放材料增多时,幼儿间的交往行为减少、抢夺等攻击性行为将随之减少;当投放材料减少时,幼儿的交往行为增加,抢夺等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增加。这是因为活动材料增加,幼儿独自或平行游戏增加,而合作游戏明显减少。当教师投放材料为高结构时,幼儿交往行为减少,当投放材料为较低结构时,幼儿交往行为增加,这是因为低结构材料需要幼儿动手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合作完成。
(二)游戏需求对幼儿混龄活动交往的影响。
幼儿游戏需求越大,其交往频率越高,反之,游戏需求越小,其游戏交往频率越低。这是因为幼儿的游戏需求决定其游戏状态,需求越强烈,其克服游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积极性越高,克服积极性越高,交往频率越高。
二、心理质素发展是提高混龄活动效果的充分条件
(一)认知水平参差,是开展混龄活动的基础。
在混龄活动中,大年龄幼儿由于认知水平高,生活经验丰富,在与小年龄幼儿交往中表现出更高的游戏经验和技能,会主动设计游戏情节,展现出大年龄幼儿的组织能力。同时,他们是小年龄幼儿游戏模仿的对象,常常会把自己当做小小的领导者,在给予小年龄幼儿的帮助中,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培养爱心、责任心和组织能力。为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大年龄幼儿经常主动向小年龄幼儿发起各种主题的交往。大年龄幼儿发起的交往活动占所有交往事件的较大比例。小年龄幼儿认知水平虽然没有大年龄幼儿高,但是并非是混龄活动交往中的消极者,他们会主动向大年龄幼儿发起交往。他们通过对大年龄幼儿的模仿学习,提高游戏水平和认知水平,并接受大年龄幼儿关心、照顾,发展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二)性别相同,使混龄交往频率越高。
研究发现,相同性别的异龄幼儿间的交往频率高于不同性别的异龄幼儿,因为相同性别的幼儿间合作较多,其交往行为随之多。
(三)亲密度高,使谈论话题更多。
异龄幼儿间接触次数多了,熟悉程度就高,其交往频率越高。幼儿间越熟悉,关系就越亲密,关系越亲密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机会越多,越能产生话题和兴趣点,如此交往频率随之提高。
三、内部动机是激发混龄活动交往必要条件
根据交往主题归纳出八种交往动机:给予帮助;建议指导;请求加入活动;请求帮助;合作商议;自我炫耀;争抢玩具;攻击性行为。当交动机为给予帮助、指导建议时,发起的交往往往成功率比较高。大年龄幼儿在给予帮助、建议指导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小年龄幼儿的关心,让小年龄幼儿欣然接受。当小年龄幼儿请求帮助或请求加入游戏时,大年龄幼儿也是十分乐意的,因为他们作为大哥哥大姐姐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被激发。当认知水平相近的幼儿合作商议时,不存在任何一方的“高位感”,他们的交往地位是平等的。当交往动机是争抢玩具和攻击时,发起的交往往往是不成功的,最终都由指导教师出面解决。
四、平行介入是提高混龄活动水平的指明灯
教师的指导受各自教育机制的影响。现教师多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等幼儿有需要时再介入。但首先教师是幼儿都认可的一个权威,一般幼儿都不会拒绝由教师组织发起的异龄幼儿间交往。其次教师的加入能推动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拓展其游戏思路,从而提高异龄幼儿间的交往频率。
幼儿由于年龄差异,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各有差异,因此教师应合理选择游戏经验,供混龄幼儿共同参与讨论,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选择让幼儿有情感共鸣的内容。幼儿的情绪情感是行动的主要因素,他们有各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开心,有难过,有愤怒也有恐惧,并且情感的体验没有年龄的差别。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引导中小班幼儿讲述自己和哥哥姐姐愉快游戏的经历,大班幼儿则可以讲述当组织领导者的自豪体验及帮助幼小儿童的快乐体验。
(二)选择幼儿有共同生活经验的内容,选择每个年龄段幼儿都感兴趣的,共同参与过的游戏内容来点评。
(三)选择能提高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混龄活动最主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选择有关这方面品质的内容点评非常有帮助。比如让小中大的孩子一起参与娃娃家的游戏,在点评时,大班幼儿应理解领导者如何更好地组织分工,中班幼儿则是理解自己擅长什么角色,小班幼儿就简单说出和哥哥姐姐一起游戏的愉快感受,并喜欢和哥哥姐姐一起玩。
最后用陶行知老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总结。尊重幼儿的自身发展,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不了解的爱,其实是盲目的。若在教育时没有深刻了解,那也是无的放矢。虽然在如今的幼儿园,混龄活动的实现水平并不高,但是我们看到“让儿童教儿童”的益处,那怎可忽视。那怎么做?在平时可以经常创设一些“以大带小”的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一起游戏的机会,比如中午散步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同时在班级里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儿童教儿童”的场景,让一些“小老师”帮助管理,他们的一句话会比老师的千万句叮咛有效,这就是同伴榜样的效果。
混龄活动是打破年龄班级的限制,将不同年龄或能力水平的幼儿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创设了一个逼真的类似于成人的社会环境。孩子们要尝试和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交往、相处,他们互相挑战、观察、模仿、进步,从而学会关心、轮流、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形成认知冲突,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发展,为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在混龄活动中建立的同伴关系对幼儿当前的心理发展和以后的社会适应均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现实和混龄活动蕴藏的巨大价值,以下三点可以促成幼儿混龄活动:
一、外部支持力量是促进幼儿混龄活动的先决条件
(一)游戏创设对幼儿混龄活动交往的影响
活动材料的投放影响幼儿混龄活动中的交往,幼儿会以“物”为媒介发起间接交往,可见游戏材料投放的重要性。游戏活动材料是促进幼儿交往的纽带,特别是小班幼儿离不开操作材料。研究发现:当教师投放材料增多时,幼儿间的交往行为减少、抢夺等攻击性行为将随之减少;当投放材料减少时,幼儿的交往行为增加,抢夺等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增加。这是因为活动材料增加,幼儿独自或平行游戏增加,而合作游戏明显减少。当教师投放材料为高结构时,幼儿交往行为减少,当投放材料为较低结构时,幼儿交往行为增加,这是因为低结构材料需要幼儿动手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合作完成。
(二)游戏需求对幼儿混龄活动交往的影响。
幼儿游戏需求越大,其交往频率越高,反之,游戏需求越小,其游戏交往频率越低。这是因为幼儿的游戏需求决定其游戏状态,需求越强烈,其克服游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积极性越高,克服积极性越高,交往频率越高。
二、心理质素发展是提高混龄活动效果的充分条件
(一)认知水平参差,是开展混龄活动的基础。
在混龄活动中,大年龄幼儿由于认知水平高,生活经验丰富,在与小年龄幼儿交往中表现出更高的游戏经验和技能,会主动设计游戏情节,展现出大年龄幼儿的组织能力。同时,他们是小年龄幼儿游戏模仿的对象,常常会把自己当做小小的领导者,在给予小年龄幼儿的帮助中,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培养爱心、责任心和组织能力。为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大年龄幼儿经常主动向小年龄幼儿发起各种主题的交往。大年龄幼儿发起的交往活动占所有交往事件的较大比例。小年龄幼儿认知水平虽然没有大年龄幼儿高,但是并非是混龄活动交往中的消极者,他们会主动向大年龄幼儿发起交往。他们通过对大年龄幼儿的模仿学习,提高游戏水平和认知水平,并接受大年龄幼儿关心、照顾,发展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二)性别相同,使混龄交往频率越高。
研究发现,相同性别的异龄幼儿间的交往频率高于不同性别的异龄幼儿,因为相同性别的幼儿间合作较多,其交往行为随之多。
(三)亲密度高,使谈论话题更多。
异龄幼儿间接触次数多了,熟悉程度就高,其交往频率越高。幼儿间越熟悉,关系就越亲密,关系越亲密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机会越多,越能产生话题和兴趣点,如此交往频率随之提高。
三、内部动机是激发混龄活动交往必要条件
根据交往主题归纳出八种交往动机:给予帮助;建议指导;请求加入活动;请求帮助;合作商议;自我炫耀;争抢玩具;攻击性行为。当交动机为给予帮助、指导建议时,发起的交往往往成功率比较高。大年龄幼儿在给予帮助、建议指导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小年龄幼儿的关心,让小年龄幼儿欣然接受。当小年龄幼儿请求帮助或请求加入游戏时,大年龄幼儿也是十分乐意的,因为他们作为大哥哥大姐姐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被激发。当认知水平相近的幼儿合作商议时,不存在任何一方的“高位感”,他们的交往地位是平等的。当交往动机是争抢玩具和攻击时,发起的交往往往是不成功的,最终都由指导教师出面解决。
四、平行介入是提高混龄活动水平的指明灯
教师的指导受各自教育机制的影响。现教师多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等幼儿有需要时再介入。但首先教师是幼儿都认可的一个权威,一般幼儿都不会拒绝由教师组织发起的异龄幼儿间交往。其次教师的加入能推动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拓展其游戏思路,从而提高异龄幼儿间的交往频率。
幼儿由于年龄差异,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各有差异,因此教师应合理选择游戏经验,供混龄幼儿共同参与讨论,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选择让幼儿有情感共鸣的内容。幼儿的情绪情感是行动的主要因素,他们有各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开心,有难过,有愤怒也有恐惧,并且情感的体验没有年龄的差别。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引导中小班幼儿讲述自己和哥哥姐姐愉快游戏的经历,大班幼儿则可以讲述当组织领导者的自豪体验及帮助幼小儿童的快乐体验。
(二)选择幼儿有共同生活经验的内容,选择每个年龄段幼儿都感兴趣的,共同参与过的游戏内容来点评。
(三)选择能提高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混龄活动最主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选择有关这方面品质的内容点评非常有帮助。比如让小中大的孩子一起参与娃娃家的游戏,在点评时,大班幼儿应理解领导者如何更好地组织分工,中班幼儿则是理解自己擅长什么角色,小班幼儿就简单说出和哥哥姐姐一起游戏的愉快感受,并喜欢和哥哥姐姐一起玩。
最后用陶行知老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总结。尊重幼儿的自身发展,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不了解的爱,其实是盲目的。若在教育时没有深刻了解,那也是无的放矢。虽然在如今的幼儿园,混龄活动的实现水平并不高,但是我们看到“让儿童教儿童”的益处,那怎可忽视。那怎么做?在平时可以经常创设一些“以大带小”的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一起游戏的机会,比如中午散步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同时在班级里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儿童教儿童”的场景,让一些“小老师”帮助管理,他们的一句话会比老师的千万句叮咛有效,这就是同伴榜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