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在上个世纪中叶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当时迷失在大众文化的温柔乡里的芸芸众生无疑是一声惊雷,今天的我们读来仍感犹在耳侧。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为“文化工业”增添了新的注脚,因此我认为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来批判当今的网络文化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同时,网络文化的新特点也可以用来探讨“文化工业”理论的得失。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网络文化
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文化工业一般指的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用商业化的模式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文化工业是成熟工业社会的产物,强大的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是它的依托,文化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是产生它的社会基础。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划一性扼杀了个性和创造性;二是文化工业的强制性、支配欲使文化变成了一种控制形式;三是文化工业的欺骗性、操纵性消除了文化原有的批判和否定的向度,使其堕落成为现实和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工具。如果把这些批评用在网络文化上无疑还是适用的,但是网络文化也有它的新特点,当我们用“文化工业”理论来观照网络文化的时候,我认为网络有三个特点。
一、网络既是标准化的工具又是个性化的平台
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的典型是福特制,也即流水线作业。事实上,现代背景下的文化产品生产与福特汽车公司生产汽车没什么两样,电影、唱片、流行杂志……被源源不断的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又被无差别地一再复制、传播……模仿成为时尚。法兰克福学派将文化工业生产作品的这种方式称之为“标准化”现象。所谓的“标准化”乃是一种影响作品的一般特征和细节的过程,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大规模生产各种复制品,使得文化作品无处不显露出今天的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那种划一性。而网络让复制和传播更为便捷、快速,也使“标准化”更臻“完美”。如果说工业时代是流水线的话,复制是链式的,延时的,而信息时代全球都是一张无中心的网,复制是非线性的,即时的。一部电影,一首流行歌曲,一本畅销书在不经意间会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被迅速的复制和传播,当初被电影、电视、杂志分别实现的功能由互联网一肩挑了,并且完成得很出色。在电影上映之前,在书籍出版以前,我们甚至已经在网上先睹为快,而这些都是标准化复制的产品,与正式上映和正式出版的没有什么不同。在更快速、更深入的标准化面前,我们也更为深入的失去我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塑造了标准化的思维和标准化的情感,“整个世界都要经过文化工业这个过虑器”。[1]如果说在工业时代这一过程更多的是被动的,在信息时代这一过程更多的是主动的,我们主动的被“标准化”。我们会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主动寻求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标准答案”,于是有时候我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会惊人的一致,我们都成了“没面目”的人。我们会根据网上的星级评价来选择我们要买的产品,根据网上的推荐指数来选择我们要看的电影,其实网络才是一个个票房神话的诞生地。就在我们享受网络提供的便利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越来越放弃个性,创造性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
网络成了文化工业最新和最有力的“帮凶”,似乎无可怀疑,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又是人们施展个性的平台,这是网络的两面性也是和传统媒体不同的地方。看電视时你只能看,听收音机的时候你只能听,你的参与可能仅限于少量的经过选择的热线电话,传统媒体本质上是单向的。在网上你除了浏览还可以发表你的看法,展现你的个性。同时网络的虚拟感能让你更加无所畏惧的发挥你的个性,因为“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尽管你的看法、想法本身可能已经经过了文化工业的过滤。但是毕竟网络提供了一个目前为止最好的个性化的平台。
二、网络既是强制支配的工具又是自由选择的空间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工业化时代的社会控制形式,主要通过文化工业发挥自己的社会支配功能。文化工业的资本化操作成功地实现了对大众的“精神催眠”,并达到了预先计划好的社会控制效果。因为,“资本对电影及其它消闲事业的成功渗透和制约表明它已有能力把握并塑造大众社会的心理特征。在其调节操纵下,个性才华沦为商品,艺术实验蜕变成标准模式,假饰的平庸顶替了自然清越,反叛与抗议得以周密地驯良或收买。”[2]这样,文化工业以技术理性对生活形态的严重侵蚀,导致了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异化,形成社会对人进行宰制的基础条件,所以“技术上的合理性,就是统治上的合理性本身”,[3]而统治的合理性又反过来构成自我异化社会的强制性本质。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文化工业的这种强制性本质的技术力量,从而文化工业通过网络肆无忌惮的发泄它的支配欲和控制欲。这种强制性、支配欲和控制欲巧妙地隐藏在时尚休闲的背后。网络比以往的任何传媒都及时的传播流行,制造需要,虚拟生活支配了现实生活。于是,有人半夜起来“偷菜”,有人在虚拟世界因为某种原因暂时断开而不得不回到现实世界中时感到的错乱和歇斯底里。如果说工业时代的文化工业对人的支配和控制还是零星的,那么网络时代的文化工业则是全面的,就是因为网络制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似的逼真的虚拟世界。
然而网络同时又提供了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点的是套餐,我们只有点哪一个套餐的权力,而这种权力也是极为有限的,因为电视台、电视频道的数量是有限的。网络是自助餐,可以根据你的口味随便吃,从理论上讲你可以将全世界的食物搬上你的餐桌,只要你喜欢。这种自由是工业时代所不能提供的,是网络给现代人类的礼物。网络在传播一种全球趋同标准的同时,也将以前由于地理、政治、信息的阻隔而封闭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文化,事物摆在我们面前,你可以尽情的挑选,自由的选择。
三、网络既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又是草根反抗的武器
在法兰克福学派眼里,文化工业的真正意义是与“大众欺骗”的文化工具以及“为社会辩护”的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大众欺骗的文化工具,文化工业制造的作品对消费者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用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话来说就是:“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娱乐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教的,心理学的影片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够更牢固地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4]。这就是说,文化工业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的制作部门,它还通过娱乐作品的制造扮演着欺骗民众的角色。具有大众欺骗功能的文化工业当然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借用与“商品拜物教”相类似的方式行使着对大众心理意识的操纵。“它们不是通过公开的的命令,而是通过娱乐消遣作品原理中所包含的,对比自己本身更重要的现实的精致描述,而最终完成这种任务。”[5]网络文化之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是无可怀疑的,而且更隐蔽、更有效、更加容易操作。每天在网上泛滥的信息洪流都是过滤后的产物,过滤的标准隐藏在网络后面,网络是虚,但网络后面的人是实的。“诺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这在网络时代是一件立即就可以实现的事情,有组织的发贴是一项不错的的选择,来自各个地方、各种身份的发贴就某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看法,但是却把他们共同的立场和倾向隐藏起来,这种做法对每一个受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时代的文化工业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工业比起来,更加的隐蔽而有效。
但是,同时网络又是草根阶层反抗权威的武器。不像电视是一种单向传播的媒体,你发挥影响的方式是上电视台,或者你办一个电视台,但是代价太大。互联网是参与性、互动式的平台,大大降低了你发出声音的门槛。你可以发贴,可以写博克,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办自己的个人网站,你可以对你喜欢的东西“顶一下”,可以对你不喜欢的东西“呕吐”。所有这一切都使普通人不需要花什么代价就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网上有足够的信息让你对比,分析、判断,让你比较容易的发现隐藏起来的立场和倾向和揭开意识形态的外衣。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 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6.
[2]赵一凡.美国文化批判集[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220-221.
[3]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 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3.
[4]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 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35.
[5]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 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27.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网络文化
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文化工业一般指的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用商业化的模式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文化工业是成熟工业社会的产物,强大的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是它的依托,文化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是产生它的社会基础。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划一性扼杀了个性和创造性;二是文化工业的强制性、支配欲使文化变成了一种控制形式;三是文化工业的欺骗性、操纵性消除了文化原有的批判和否定的向度,使其堕落成为现实和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工具。如果把这些批评用在网络文化上无疑还是适用的,但是网络文化也有它的新特点,当我们用“文化工业”理论来观照网络文化的时候,我认为网络有三个特点。
一、网络既是标准化的工具又是个性化的平台
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的典型是福特制,也即流水线作业。事实上,现代背景下的文化产品生产与福特汽车公司生产汽车没什么两样,电影、唱片、流行杂志……被源源不断的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又被无差别地一再复制、传播……模仿成为时尚。法兰克福学派将文化工业生产作品的这种方式称之为“标准化”现象。所谓的“标准化”乃是一种影响作品的一般特征和细节的过程,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大规模生产各种复制品,使得文化作品无处不显露出今天的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那种划一性。而网络让复制和传播更为便捷、快速,也使“标准化”更臻“完美”。如果说工业时代是流水线的话,复制是链式的,延时的,而信息时代全球都是一张无中心的网,复制是非线性的,即时的。一部电影,一首流行歌曲,一本畅销书在不经意间会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被迅速的复制和传播,当初被电影、电视、杂志分别实现的功能由互联网一肩挑了,并且完成得很出色。在电影上映之前,在书籍出版以前,我们甚至已经在网上先睹为快,而这些都是标准化复制的产品,与正式上映和正式出版的没有什么不同。在更快速、更深入的标准化面前,我们也更为深入的失去我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塑造了标准化的思维和标准化的情感,“整个世界都要经过文化工业这个过虑器”。[1]如果说在工业时代这一过程更多的是被动的,在信息时代这一过程更多的是主动的,我们主动的被“标准化”。我们会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主动寻求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标准答案”,于是有时候我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会惊人的一致,我们都成了“没面目”的人。我们会根据网上的星级评价来选择我们要买的产品,根据网上的推荐指数来选择我们要看的电影,其实网络才是一个个票房神话的诞生地。就在我们享受网络提供的便利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越来越放弃个性,创造性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
网络成了文化工业最新和最有力的“帮凶”,似乎无可怀疑,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又是人们施展个性的平台,这是网络的两面性也是和传统媒体不同的地方。看電视时你只能看,听收音机的时候你只能听,你的参与可能仅限于少量的经过选择的热线电话,传统媒体本质上是单向的。在网上你除了浏览还可以发表你的看法,展现你的个性。同时网络的虚拟感能让你更加无所畏惧的发挥你的个性,因为“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尽管你的看法、想法本身可能已经经过了文化工业的过滤。但是毕竟网络提供了一个目前为止最好的个性化的平台。
二、网络既是强制支配的工具又是自由选择的空间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工业化时代的社会控制形式,主要通过文化工业发挥自己的社会支配功能。文化工业的资本化操作成功地实现了对大众的“精神催眠”,并达到了预先计划好的社会控制效果。因为,“资本对电影及其它消闲事业的成功渗透和制约表明它已有能力把握并塑造大众社会的心理特征。在其调节操纵下,个性才华沦为商品,艺术实验蜕变成标准模式,假饰的平庸顶替了自然清越,反叛与抗议得以周密地驯良或收买。”[2]这样,文化工业以技术理性对生活形态的严重侵蚀,导致了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异化,形成社会对人进行宰制的基础条件,所以“技术上的合理性,就是统治上的合理性本身”,[3]而统治的合理性又反过来构成自我异化社会的强制性本质。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文化工业的这种强制性本质的技术力量,从而文化工业通过网络肆无忌惮的发泄它的支配欲和控制欲。这种强制性、支配欲和控制欲巧妙地隐藏在时尚休闲的背后。网络比以往的任何传媒都及时的传播流行,制造需要,虚拟生活支配了现实生活。于是,有人半夜起来“偷菜”,有人在虚拟世界因为某种原因暂时断开而不得不回到现实世界中时感到的错乱和歇斯底里。如果说工业时代的文化工业对人的支配和控制还是零星的,那么网络时代的文化工业则是全面的,就是因为网络制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似的逼真的虚拟世界。
然而网络同时又提供了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点的是套餐,我们只有点哪一个套餐的权力,而这种权力也是极为有限的,因为电视台、电视频道的数量是有限的。网络是自助餐,可以根据你的口味随便吃,从理论上讲你可以将全世界的食物搬上你的餐桌,只要你喜欢。这种自由是工业时代所不能提供的,是网络给现代人类的礼物。网络在传播一种全球趋同标准的同时,也将以前由于地理、政治、信息的阻隔而封闭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文化,事物摆在我们面前,你可以尽情的挑选,自由的选择。
三、网络既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又是草根反抗的武器
在法兰克福学派眼里,文化工业的真正意义是与“大众欺骗”的文化工具以及“为社会辩护”的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大众欺骗的文化工具,文化工业制造的作品对消费者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用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话来说就是:“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娱乐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教的,心理学的影片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够更牢固地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4]。这就是说,文化工业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的制作部门,它还通过娱乐作品的制造扮演着欺骗民众的角色。具有大众欺骗功能的文化工业当然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借用与“商品拜物教”相类似的方式行使着对大众心理意识的操纵。“它们不是通过公开的的命令,而是通过娱乐消遣作品原理中所包含的,对比自己本身更重要的现实的精致描述,而最终完成这种任务。”[5]网络文化之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是无可怀疑的,而且更隐蔽、更有效、更加容易操作。每天在网上泛滥的信息洪流都是过滤后的产物,过滤的标准隐藏在网络后面,网络是虚,但网络后面的人是实的。“诺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这在网络时代是一件立即就可以实现的事情,有组织的发贴是一项不错的的选择,来自各个地方、各种身份的发贴就某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看法,但是却把他们共同的立场和倾向隐藏起来,这种做法对每一个受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时代的文化工业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工业比起来,更加的隐蔽而有效。
但是,同时网络又是草根阶层反抗权威的武器。不像电视是一种单向传播的媒体,你发挥影响的方式是上电视台,或者你办一个电视台,但是代价太大。互联网是参与性、互动式的平台,大大降低了你发出声音的门槛。你可以发贴,可以写博克,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办自己的个人网站,你可以对你喜欢的东西“顶一下”,可以对你不喜欢的东西“呕吐”。所有这一切都使普通人不需要花什么代价就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网上有足够的信息让你对比,分析、判断,让你比较容易的发现隐藏起来的立场和倾向和揭开意识形态的外衣。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 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6.
[2]赵一凡.美国文化批判集[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220-221.
[3]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 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3.
[4]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 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35.
[5]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 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