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结合高职院校教学优势,以非遗传统表演艺术文化高职传承为例,探讨生态培育模式。原生态区域、创新教学设置、市场体验平台为生态子系统,各子系统共同构成非遗传统表演艺术文化的生态体系。生态培育便是以育人为核心,传承为目标,回归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教育,从而建构高职非遗文化传承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门。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它是培养个人独立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非遗传承
诸多学者深入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出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高职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半边天,提出“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等高职教育有效运行机制。运用高职教育优势,一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二要变革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三要打造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动手能力;四要推进市场化运作,提升创新创业实战能力;五要突出立德树人,健全持续良性发展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专业教育体系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非遗研究与教育的结合研究是比较早的,但就具体的教育专业领域而言,从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素质培养角度出发,探讨非遗传统文化,尤其是结合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的研究甚少。本文将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及高职院校教学优势,探讨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的生态培育模式。
二、高职非遗传承表演艺术文化教育的优势与意义
当下,多种因素造成非遗文化不同程度的流失,表演艺术形式也发生变迁。另一角度而言,非遗传统表演艺术的特殊之处正是他们处于流动的社会之中,而呈现出活态文化。如何平衡表演艺术审美文化特质的保持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始终是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在探讨的本质问题。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思路下,结合高职教育的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模式,值得探讨。
(一)高职院校教学优势
1.技术优势:跨专业合作
舞蹈研究实操性是首要特征,技能本位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在高职研究非遗舞蹈的传承具备独特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身实践性技术型的教学要求,为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与教学研究提供很大空间,尤其是研究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项目化课程的开展等都为非遗教学提供创新可行性。二是专业之间的技术联合,即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研究。各专业实训室可为非遗传统表演艺术的创新教学思路进行跨专业碰撞发挥应有的力量,也是对本地非遗传统文化的收集與整理、分析与传播,乃至创新与传承提供得天独厚的综合交流平台。
2.外环境优势:与市场接轨
高职教学提倡校企合作,凸显出高职教学的市场化优势。为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教学的创新创作提供直接拓展的平台。教学接轨市场不但使传统形式走出去,也能及时获得非遗传统表演艺术创新产品的反馈,提高创新效率、检验传承效果。
(二)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意义
首先,带动高职院校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示范性意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下,建构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模式是将传统内容与创新思想在教育层面的融合,是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的尝试。若更多高职院校在此基础上,都进行自身创新与传统传承结合的教育,为传承开辟新的空间,就能充分延续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二是对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实际意义。通过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职业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培养,不但对职业人文素养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更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核心。与此同时,走在创新的路上不忘初心,传承传统,提升学生走入社会的一份责任意识。
三、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生态培育模式的建构
非遗传统表演艺术文化的生态培育,一是强调传统表演艺术与其所生长的地域文化、习俗信仰等原为一体。二是突出表演艺术本体的生机。她是鲜活的、动态的、循环的,可创新传承的。为此,非遗传统表演艺术文化传承教育可视作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原生态区域、创新教学、市场体验等均为生态子系统,进行生态培育便是以育人为核心,传承为目标,回归传统文化精神,创新教育,探索传承,建构高职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教育模式。
(一)挖掘传统、转变观念,更新高职非遗表演艺术传统传承教育理念。
原生态区域是生态培育的子系统之一,也是作为非议传统表演艺术形态根性存在,各表演艺术形式在该系统经历传统到当下的动态过程,其承载的地域环境、人文信仰、生活习俗等本土文化集中立体的呈现于表演艺术本体形态中,且当下传承源于本土,原生态区域的传统表演艺术本体文化的整理需要源源不断的深入。然而,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仅依靠小部分表演艺术类专业研究者将远远不够。因此,非遗传统表演艺术融入教学,运用课程指导学生认知本土非遗表演艺术原生态区域文化的动态存在,并参与挖掘表演艺术形态本体的实践工作是非遗传统表演艺术文化高职教学的首要内容。
(二)结合高职课程,创新方式培养的尝试
高职创新教学子系统是生态培育模式的重要实践领域。原生态区域是非遗传统表演艺术教学的根性基础部分,创新教学环境与课程设计则是给学生提供发散性、综合性实践平台,紧密衔接原生态区域和市场体验场域。教学创新方式具备多样化特征,对于非遗表演艺术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实践,不仅掌握非遗表演艺术的田野采风基本方法,学习艺术本体形态,了解其形态与结构,还重在人文素养的熏陶。并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思考如何运用多种方式承载传播非遗文化,为市场层面的创业探索打基础。
(三)创业探索方面,打造市场实践平台。
创新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走入创造性市场探索运用也是重要的一环。就非遗表演艺术传承而言,首先是涉足市场以往传承方式搜寻创造性,比如参与政府支持下,街道文化站的节庆民俗活动,旅游景点的展演等的文化策划宣传,甚至可以对各类表演艺术相关的文化元素进行配套产品孵化,包含实体创意工作坊、形象工艺品等等。其次是跨界平台的运用。利用创客空间,尝试创作与孵化相关的创意产品,在保存传统表演艺术文化本体基础上,进行有趣有效的传播,例如非遗传统舞蹈类可进行动作捕捉、力学分析基础上,创造性设计舞蹈动画形象,运用动画形象设计非遗舞蹈相关的虚拟游戏体验、自媒体戏剧形象等具备教育、宣传、娱乐等社会功能的产品,从大众高关注度、客户需求的视角出发创业探索,普及非遗舞蹈文化,推动非遗舞蹈的传承。第三,还可以选择舞台表演艺术产品的市场策划与推广。文化公司组织策划非遗表演艺术作品,及其一系列的VI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等,学生都可以立足各自专业优势,结合所学所感,带着非遗文化情怀进行创新创业探索。
四、结语
非遗传统表演艺术高职生态培育模式提出以育人为核心价值,首先是强调深读非遗文化才有诠释传统艺术精神内涵的自信。其次,结合创新思维的教育,转变观念发扬艺术本体的精神内核,才有创新的底气。因此,生态培育的首要基础环节仍然是教育学生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回归田野,尊重田野。当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难时,高职学生作为文化传承人接班人,培养他们运用创新思维履行文化传承能力的使命,迫在眉睫。关于这一点,教育义不容辞。(作者单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吴丹,1983年,女,湖南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专业主任,副教授,硕士,广东深圳,51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深圳分院2016年度课题(GZYSZD201606);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01219)的阶段成果。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门。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它是培养个人独立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非遗传承
诸多学者深入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出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高职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半边天,提出“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等高职教育有效运行机制。运用高职教育优势,一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二要变革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三要打造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动手能力;四要推进市场化运作,提升创新创业实战能力;五要突出立德树人,健全持续良性发展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专业教育体系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非遗研究与教育的结合研究是比较早的,但就具体的教育专业领域而言,从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素质培养角度出发,探讨非遗传统文化,尤其是结合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的研究甚少。本文将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及高职院校教学优势,探讨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的生态培育模式。
二、高职非遗传承表演艺术文化教育的优势与意义
当下,多种因素造成非遗文化不同程度的流失,表演艺术形式也发生变迁。另一角度而言,非遗传统表演艺术的特殊之处正是他们处于流动的社会之中,而呈现出活态文化。如何平衡表演艺术审美文化特质的保持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始终是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在探讨的本质问题。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思路下,结合高职教育的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模式,值得探讨。
(一)高职院校教学优势
1.技术优势:跨专业合作
舞蹈研究实操性是首要特征,技能本位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在高职研究非遗舞蹈的传承具备独特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身实践性技术型的教学要求,为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与教学研究提供很大空间,尤其是研究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项目化课程的开展等都为非遗教学提供创新可行性。二是专业之间的技术联合,即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研究。各专业实训室可为非遗传统表演艺术的创新教学思路进行跨专业碰撞发挥应有的力量,也是对本地非遗传统文化的收集與整理、分析与传播,乃至创新与传承提供得天独厚的综合交流平台。
2.外环境优势:与市场接轨
高职教学提倡校企合作,凸显出高职教学的市场化优势。为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教学的创新创作提供直接拓展的平台。教学接轨市场不但使传统形式走出去,也能及时获得非遗传统表演艺术创新产品的反馈,提高创新效率、检验传承效果。
(二)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意义
首先,带动高职院校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示范性意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下,建构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模式是将传统内容与创新思想在教育层面的融合,是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的尝试。若更多高职院校在此基础上,都进行自身创新与传统传承结合的教育,为传承开辟新的空间,就能充分延续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二是对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实际意义。通过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职业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培养,不但对职业人文素养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更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核心。与此同时,走在创新的路上不忘初心,传承传统,提升学生走入社会的一份责任意识。
三、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生态培育模式的建构
非遗传统表演艺术文化的生态培育,一是强调传统表演艺术与其所生长的地域文化、习俗信仰等原为一体。二是突出表演艺术本体的生机。她是鲜活的、动态的、循环的,可创新传承的。为此,非遗传统表演艺术文化传承教育可视作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原生态区域、创新教学、市场体验等均为生态子系统,进行生态培育便是以育人为核心,传承为目标,回归传统文化精神,创新教育,探索传承,建构高职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教育模式。
(一)挖掘传统、转变观念,更新高职非遗表演艺术传统传承教育理念。
原生态区域是生态培育的子系统之一,也是作为非议传统表演艺术形态根性存在,各表演艺术形式在该系统经历传统到当下的动态过程,其承载的地域环境、人文信仰、生活习俗等本土文化集中立体的呈现于表演艺术本体形态中,且当下传承源于本土,原生态区域的传统表演艺术本体文化的整理需要源源不断的深入。然而,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仅依靠小部分表演艺术类专业研究者将远远不够。因此,非遗传统表演艺术融入教学,运用课程指导学生认知本土非遗表演艺术原生态区域文化的动态存在,并参与挖掘表演艺术形态本体的实践工作是非遗传统表演艺术文化高职教学的首要内容。
(二)结合高职课程,创新方式培养的尝试
高职创新教学子系统是生态培育模式的重要实践领域。原生态区域是非遗传统表演艺术教学的根性基础部分,创新教学环境与课程设计则是给学生提供发散性、综合性实践平台,紧密衔接原生态区域和市场体验场域。教学创新方式具备多样化特征,对于非遗表演艺术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实践,不仅掌握非遗表演艺术的田野采风基本方法,学习艺术本体形态,了解其形态与结构,还重在人文素养的熏陶。并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思考如何运用多种方式承载传播非遗文化,为市场层面的创业探索打基础。
(三)创业探索方面,打造市场实践平台。
创新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走入创造性市场探索运用也是重要的一环。就非遗表演艺术传承而言,首先是涉足市场以往传承方式搜寻创造性,比如参与政府支持下,街道文化站的节庆民俗活动,旅游景点的展演等的文化策划宣传,甚至可以对各类表演艺术相关的文化元素进行配套产品孵化,包含实体创意工作坊、形象工艺品等等。其次是跨界平台的运用。利用创客空间,尝试创作与孵化相关的创意产品,在保存传统表演艺术文化本体基础上,进行有趣有效的传播,例如非遗传统舞蹈类可进行动作捕捉、力学分析基础上,创造性设计舞蹈动画形象,运用动画形象设计非遗舞蹈相关的虚拟游戏体验、自媒体戏剧形象等具备教育、宣传、娱乐等社会功能的产品,从大众高关注度、客户需求的视角出发创业探索,普及非遗舞蹈文化,推动非遗舞蹈的传承。第三,还可以选择舞台表演艺术产品的市场策划与推广。文化公司组织策划非遗表演艺术作品,及其一系列的VI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等,学生都可以立足各自专业优势,结合所学所感,带着非遗文化情怀进行创新创业探索。
四、结语
非遗传统表演艺术高职生态培育模式提出以育人为核心价值,首先是强调深读非遗文化才有诠释传统艺术精神内涵的自信。其次,结合创新思维的教育,转变观念发扬艺术本体的精神内核,才有创新的底气。因此,生态培育的首要基础环节仍然是教育学生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回归田野,尊重田野。当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难时,高职学生作为文化传承人接班人,培养他们运用创新思维履行文化传承能力的使命,迫在眉睫。关于这一点,教育义不容辞。(作者单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吴丹,1983年,女,湖南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专业主任,副教授,硕士,广东深圳,51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深圳分院2016年度课题(GZYSZD201606);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01219)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