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向全体是因材施教的目标,因材施教是落实面向全体的前提和手段,教师首先要承认和重视对象的个性差异,从不同学生的特点出发。落实教学常规,因材施教;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过程及时查缺补漏;耐心引导学生创造奇迹。从而使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各自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关键字: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落实常规查缺补漏耐心引导
人的个性有差异,教育工作就是要承认和重视对象的个性差异,从不同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各自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做法能较好地将因材施教思想贯穿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收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较好效果。
一、落实教学常规,保证全体质量
教学常规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抓好教学常规,才谈得上教学和教研。具体应该关注落实“两个层次化”。
一是“教学目标层次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因此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并据此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有助于教师灵活把握课堂教学,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教学评价层次化”,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后进生,要给予更多表扬,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二、先猜后证,容易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如何使后进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感到厌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很多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在于引发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喜爱,使每一个后进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层次上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也就是要不断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促使他们积极思索。猜测和预见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把握住后进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后进生的责任感,唤起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去感知、去探索、去建构知识。
三、教学过程及时查缺补漏
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已学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理解有偏差或基本上是错误的,而自身要么意识不到,要么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但由于自卑或爱面子而不去请教同学和老师,长此以往困难成堆,造成恶性循环。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那么必然影响学生后继知识的学习和正确建构。因而教师可以在正式引入课题前通过一些精心准备的小问题来帮助学生复习了上节学习内容,又为引入课题做了准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自身的成就感。
四、耐心引导学生创造奇迹
由于后进生的基础差,或由于后进生的自卑,当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他们又不会的情况下,教学中最常见的场面就是后进生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回答“不会”。面对课堂此时情景,教师如何处理,如何促使后进生重新参与到课堂中来和教师的思维发生共鸣,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认真考虑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要么不理不睬学生,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淡淡一句“坐下”,又提问其他学生。这种处理方法既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加重了学生失败的归因感,学生厌学便會自然而然地产生。但如果教师能停下来,将问题拆分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经过联想和类比达到对问题的解决,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从失败的“愧疚”中挣脱出来,和老师的思维发生共鸣,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样做,教师既避免了课堂的冷场,又可使一名后进生在后继学习中保持愉快的、积极的心态。
在实践过程中,我越发认识到: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因材施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长期坚持并定期检验实践效果,发现问题尽量给学生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仲明.关心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打造和谐的数学教育转化机制[J]中山市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论文选编
[2]潘开刚.紧紧抓住切入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3]林志强.新课标下数学教师如何把好数学教学关[J]中学数学研究
[4]陈积弟.讲究方法,注重收效[J].中学数学研究
作者简介:刘付伟善,(1987.07-)广东茂名人,中学二级教师,2009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9年参加工作至今担任中山市建勋中学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字: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落实常规查缺补漏耐心引导
人的个性有差异,教育工作就是要承认和重视对象的个性差异,从不同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各自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做法能较好地将因材施教思想贯穿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收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较好效果。
一、落实教学常规,保证全体质量
教学常规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抓好教学常规,才谈得上教学和教研。具体应该关注落实“两个层次化”。
一是“教学目标层次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因此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并据此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有助于教师灵活把握课堂教学,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教学评价层次化”,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后进生,要给予更多表扬,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二、先猜后证,容易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如何使后进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感到厌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很多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在于引发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喜爱,使每一个后进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层次上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也就是要不断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促使他们积极思索。猜测和预见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把握住后进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后进生的责任感,唤起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去感知、去探索、去建构知识。
三、教学过程及时查缺补漏
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已学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理解有偏差或基本上是错误的,而自身要么意识不到,要么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但由于自卑或爱面子而不去请教同学和老师,长此以往困难成堆,造成恶性循环。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那么必然影响学生后继知识的学习和正确建构。因而教师可以在正式引入课题前通过一些精心准备的小问题来帮助学生复习了上节学习内容,又为引入课题做了准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自身的成就感。
四、耐心引导学生创造奇迹
由于后进生的基础差,或由于后进生的自卑,当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他们又不会的情况下,教学中最常见的场面就是后进生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回答“不会”。面对课堂此时情景,教师如何处理,如何促使后进生重新参与到课堂中来和教师的思维发生共鸣,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认真考虑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要么不理不睬学生,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淡淡一句“坐下”,又提问其他学生。这种处理方法既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加重了学生失败的归因感,学生厌学便會自然而然地产生。但如果教师能停下来,将问题拆分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经过联想和类比达到对问题的解决,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从失败的“愧疚”中挣脱出来,和老师的思维发生共鸣,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样做,教师既避免了课堂的冷场,又可使一名后进生在后继学习中保持愉快的、积极的心态。
在实践过程中,我越发认识到: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因材施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长期坚持并定期检验实践效果,发现问题尽量给学生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仲明.关心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打造和谐的数学教育转化机制[J]中山市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论文选编
[2]潘开刚.紧紧抓住切入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3]林志强.新课标下数学教师如何把好数学教学关[J]中学数学研究
[4]陈积弟.讲究方法,注重收效[J].中学数学研究
作者简介:刘付伟善,(1987.07-)广东茂名人,中学二级教师,2009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9年参加工作至今担任中山市建勋中学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