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真正深入到课程教学上,论文探索总结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式,首先运用教学环节来培养创新理念和思路,其次通过实践环节来增加学生创新元素,最后通过全面质量监控环节来监测和衡量课程教学成果,推动大学各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断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作为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课程教学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相当多的学生把大学作为改善生活环境和逃避就业压力的场所,很多学生将课程学习作为获取学分和毕业的工具,没有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并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探索一套引领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一项日益迫切的任务。
在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现有的文献主要讨论了本科院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环境、影响因素和平台构建等;张兄武[ 1 ]认为解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改善人才培养条件;张兄武[ 2 ]指出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主题;吴中江[ 3 ]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办”两个问题。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一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独立人才类型,其显著特征在于学以致用,以用为本;王青林[ 4 ]探讨了以应用为主导的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
也有很多研究围绕课程教学来讨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建荣[ 5 ]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和生源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设计既要保证本科人才的知识系统性和学科前沿性要求,又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特性;而张翠芳[ 6 ]与覃庆芳[ 7 ]分别研究了不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目标、转变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以及优化课堂教学等高职院校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综上所述,论文立足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实践,探讨基于课程教学的应用型能力培养的原理、模式与路径。首先,阐述课程教学服务学科的专业定位与课程教学要求;然后,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模式和过程监控三维一体结合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运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中的手段和方法来提升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最后,总结实践经验得出结论。
一、本科课程教学服务学科专业的定位与课程教学要求
本科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别需求不同的特点,需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也要根据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定位不同,对特定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课程教学服务学科的专业定位
无论什么领域,定位都十分的重要。每个课程教学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应用的范围,明确课程教学的服务学科专业定位是保持好本学科基本理论的适应性、严密性和系统性的关键。根据探索出的课程教学模式,有所侧重的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本科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能力。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靠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的设定,并完成目标是完成课程教学的关键。
在课程阶段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者学生拟定课题,让学生集体参与讨论,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获得课程相关的知识。定期的举行交流会和研讨会,让学生参与研讨。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是在综合的评价在校师资力量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实践中获得学员的肯定,体现了本科生课程教学规范性,系统性和合理性的特点。
二、引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模式是在对课程教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产生,从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引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始终抓住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根主线,要求教师营造思维活跃的、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而在本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研究型的教学和换位教学两种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主要教学模式,有以下两种具体的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自主研究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搜集科学事实、探求解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自主研究模式就是学生独立的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成果。在这一模式中课程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如何让学生创造性的提出,将自己学的理论和知识完善。
换位教学模式,就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主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换位教学使得学生摆脱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的开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精神。
(二)課程教学环节设计
在课程教学的设计方面主要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核心环节着手。理论教学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同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实验教学方面,做好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将课程教学实验与论文教学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充分的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方面,就是将看不见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将课程与科研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研能力,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质疑力、协同力和创造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
作为一种引领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应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采用以下的方法:
1)问题教学法,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置情景、提供材料,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资料证明、理论验证,提出问题的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象,体验和感悟案例情景,学习、借鉴案例反应的策略,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
3)学术交流法,就是由学校、教师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拓展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创新的元素。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实践与过程监控
要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必须实施好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好这些模式和方法,做好对这个实施过程的监控。
(一)课程教学实践的实施过程
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切实的站在學生的角度,认真的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的在课程中增加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探索性思维培养。
(二)课程教学的过程监控
强化教学课程的质量监控,引进竞争机制,通过中期和终期的课程考核,对学习过程中进行不同程度奖励。在期终考试中,对学生采用多样性的考核标准,将参加课程相关的实践等分配不同的权重,综合的考察学生的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用课程教学引领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针对当前本科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因素欠缺的现象,论文探索一套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从课程目标和课程服务定位开始,将课程模式设计,模式分析和课程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最后运用系统的监控过程,对该模式进行质量评估,达到通过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提高本科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兄武,徐宗宁,付保川.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1(2).
[2] 张兄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3]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4]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5] 马建荣.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教学设计——从学科逻辑向问题逻辑转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6] 张翠芳.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7] 覃庆芳.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作者简介:
耿元芳,女,汉族,河南焦作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作为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课程教学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相当多的学生把大学作为改善生活环境和逃避就业压力的场所,很多学生将课程学习作为获取学分和毕业的工具,没有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并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探索一套引领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一项日益迫切的任务。
在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现有的文献主要讨论了本科院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环境、影响因素和平台构建等;张兄武[ 1 ]认为解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改善人才培养条件;张兄武[ 2 ]指出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主题;吴中江[ 3 ]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办”两个问题。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一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独立人才类型,其显著特征在于学以致用,以用为本;王青林[ 4 ]探讨了以应用为主导的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
也有很多研究围绕课程教学来讨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建荣[ 5 ]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和生源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设计既要保证本科人才的知识系统性和学科前沿性要求,又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特性;而张翠芳[ 6 ]与覃庆芳[ 7 ]分别研究了不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目标、转变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以及优化课堂教学等高职院校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综上所述,论文立足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实践,探讨基于课程教学的应用型能力培养的原理、模式与路径。首先,阐述课程教学服务学科的专业定位与课程教学要求;然后,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模式和过程监控三维一体结合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运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中的手段和方法来提升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最后,总结实践经验得出结论。
一、本科课程教学服务学科专业的定位与课程教学要求
本科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别需求不同的特点,需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也要根据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定位不同,对特定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课程教学服务学科的专业定位
无论什么领域,定位都十分的重要。每个课程教学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应用的范围,明确课程教学的服务学科专业定位是保持好本学科基本理论的适应性、严密性和系统性的关键。根据探索出的课程教学模式,有所侧重的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本科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能力。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靠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的设定,并完成目标是完成课程教学的关键。
在课程阶段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者学生拟定课题,让学生集体参与讨论,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获得课程相关的知识。定期的举行交流会和研讨会,让学生参与研讨。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是在综合的评价在校师资力量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实践中获得学员的肯定,体现了本科生课程教学规范性,系统性和合理性的特点。
二、引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模式是在对课程教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产生,从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引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始终抓住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根主线,要求教师营造思维活跃的、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而在本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研究型的教学和换位教学两种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主要教学模式,有以下两种具体的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自主研究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搜集科学事实、探求解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自主研究模式就是学生独立的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成果。在这一模式中课程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如何让学生创造性的提出,将自己学的理论和知识完善。
换位教学模式,就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主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换位教学使得学生摆脱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的开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精神。
(二)課程教学环节设计
在课程教学的设计方面主要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核心环节着手。理论教学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同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实验教学方面,做好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将课程教学实验与论文教学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充分的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方面,就是将看不见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将课程与科研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研能力,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质疑力、协同力和创造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
作为一种引领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应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采用以下的方法:
1)问题教学法,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置情景、提供材料,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资料证明、理论验证,提出问题的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象,体验和感悟案例情景,学习、借鉴案例反应的策略,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
3)学术交流法,就是由学校、教师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拓展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创新的元素。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实践与过程监控
要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必须实施好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好这些模式和方法,做好对这个实施过程的监控。
(一)课程教学实践的实施过程
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切实的站在學生的角度,认真的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的在课程中增加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探索性思维培养。
(二)课程教学的过程监控
强化教学课程的质量监控,引进竞争机制,通过中期和终期的课程考核,对学习过程中进行不同程度奖励。在期终考试中,对学生采用多样性的考核标准,将参加课程相关的实践等分配不同的权重,综合的考察学生的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用课程教学引领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针对当前本科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因素欠缺的现象,论文探索一套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从课程目标和课程服务定位开始,将课程模式设计,模式分析和课程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最后运用系统的监控过程,对该模式进行质量评估,达到通过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提高本科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兄武,徐宗宁,付保川.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1(2).
[2] 张兄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3]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4]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5] 马建荣.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教学设计——从学科逻辑向问题逻辑转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6] 张翠芳.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7] 覃庆芳.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作者简介:
耿元芳,女,汉族,河南焦作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