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韩愈师道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m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在中唐时期倡导的师道观对唐以后儒学的构建及宋学师道运动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韩愈师道观产生的原因、师道观的内容和目的三个方面阐述韩愈的师道思想。
  关键词: 韩愈 师道观 道统论
  
  一、师道观产生的原因
  韩愈当时处在中唐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国家权力外重内轻,各地藩镇割据不断。这些致使当时的唐王朝处于半瘫痪中。而且朝廷内部朋党之争、宦官当权使得当时的统治阶级日益腐化,致使人心涣散。在唐中期以后,社会风气和舆论普遍重视“庄主”与“门生”的关系。“门生”感激“庄主”的知遇之恩,希望“庄主”能进一步为之美誉,在以后飞黄腾达时不忘报答和感激“庄主”,并以此视为美德。这导致有权势的子弟不用拜师求学就可以求得仕途。而且由于当时的战乱不止,文人日益受到排挤,加上吏治腐败,科举舞弊,当时的有识之士赖以晋升仕途的唯一之路也日渐艰难。例如当时很受韩愈器重的李贺,尽管才华出众,但由于要为父亲避名讳,而不得参加科考。而他的好友孟郊也是在46岁才考上进士,进入仕途。在国家衰微、政局动荡的环境下,即使是高中进士,很多人也是仕途不得意,沉沦下僚。因此韩愈会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二、韩愈师道思想的内容
  韩愈认为师与道是统一成一体的,师是道的承担者,他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道则是师存在的理由和前提,他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道是一体的。这从韩愈的《原道》、《师说》等文章中可以得知,在《原道》中他认为:“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4]他认为古代的君王既是君主,又是百姓的老师,教他们生养之道。他又指出:“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5]在周公之前,圣君贤者是道的承担者,他们可以将道通过制度安排在现实生活之中;而周公之后,道就成为一种知识和价值,而儒家就成为一种载体,来传播这种知识和价值。因此,道需要儒师的传播,才得以流传下去,师也就成为道能否延续的保证。韩愈的这种师道观和他那个时代的关于师与道的观点是不同的。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其目的就是要建立儒家文化,使当时的人成为吸收和传承儒家思想的人,这是韩愈倡导师道的核心目的,因而对于道的传播成为师道思想中核心的内容。
  韩愈认为关于道的传播是其师道思想的核心,道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明先王之道,以此来确立儒家仁义道德的权威。他认为为师者,传道是首位的。在《原道》中,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韩愈认为道就是仁义道德,为师者就是要将这些仁义道德的思想传于学生,这才是君子之道,儒家之道。他也极为痛心地指出,由于这种仁义道德思想的失传,以及受当时佛道的迷惑,许多人弃儒和信奉佛老。他又提出了道统论,是指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流传下来的“先王之道”或“先王之教”。他道统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重新树立儒家先师的权威,以表明儒家的源远流长。他认为:“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商;其位:君巨、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栗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韩愈的师道的具体内容包括儒家的经典、礼乐刑政、封建伦理秩序和人伦规范。韩愈认为只有名先王之道,才能做一个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有用之人。
  三、韩愈重新树立师道的目的
  诚如上述所论,韩愈师道观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一改汉以来经师“传经授业”的传统,一改以往仅仅“习其句读”的风气,将师道结合,重新给师的任务、目标,以及师生关系作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他认为老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无论是谁只要掌握了道,就可以当老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要比老师强。他的这些观点就是希望众人能够摆脱当时社会耻于拜师的风气,习其句读的风气,倡导大家“不耻相师”。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的原因,就是看能不能善于拜师,不耻下问。
  他将师与道的结合就是为了能够将儒家的仁义道德的思想通过师者传播,发扬光大,与当时的佛老相抗衡。这样一方面可以重新树立师道的规范,一改当时的陋习,另一方面能够达到宣扬儒家的道德思想的目的。当时社会儒、释、道三者并行,佛教和道教由于自身理论的优势,以及统治阶级对于佛道二教的偏爱,在社会上更容易为人接受。例如公元819年(宪宗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到宫中,在当时引起轰动,王公贵族都倾其所有,唯恐落后于别人,以至于一些人废业破产。韩愈上了一封朝奏,反对这种行为,引起了皇帝的震怒,被贬潮州。可见当时儒家的地位和影响在当时受到了其它二者的排挤,地位渐微。鉴于此,韩愈提出道统论的思想,高扬仁义道德,提出“正心有为”,以此来提高儒家的正统地位,更好地宣扬儒家的思想,使其在儒、释、道三者中占主导地位。师道观就是他为了重振儒家思想、宣扬仁义道德的一个举措。
  韩愈的师道思想是对当时能够试图革新师风,重新构建儒家之道的一种追求与实践。他的这种师道思想对宋代新儒学兴起的师道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事实上,钱穆早有指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唐代之韩愈。”他的师道思想不仅仅影响宋学,即使在当今也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对我们现代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师说[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508.
  [2]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进士策问十三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296.
  [3]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原道[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2665.
  [4]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原道[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2662.
  [5]钱穆.宋明理学概述[M].台北.学生书局,1984:2.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在依托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基础上,对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要素构成进行了分析,探寻区域竞技体育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竞争优势 要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的兴起,“钻石模型”作为分析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视角,几乎成为所有社会科学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正在向新的阶
摘 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素质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教师教育效果的体现;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专
法国数学家波利亚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些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和学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课的质量,课的内涵,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辐射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积累、潜能开发、情操陶冶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他们今日的健康成长,明日的长足发展。教师只要用心去贴近学生,就能够意识到课堂里学生的情感和变化,敏锐地解读在教室里所发生的事情,而且能够准确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有能力预防及处理各种问题,这对教学成
摘 要: 新课程理念鲜明地确立了学校教育中的主体与主导地位,并强调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因为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师主导下的学习主体,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主动配合,教学活动就会事倍功半或者难见成效。作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围绕“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激活学习情感”的教学目标,努力创新创优教学手段,不断增强教学质效,从
摘 要: 爱是一种愿力,愿越宏深,力越宏大,教育就越简单。愿力不仅是无上善心,还是一种事实实在在的实践。爱是教育愿景与教育实践的完美结合。没有能力去爱,而要付诸爱的实践是危险的。无能力而爱,就会产生爱的垃圾,它会污染教育的星空与学生的灵魂。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阐释,即爱的意识、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数学专业知识、反思能力、哲学睿智。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师 素质 意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Q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阿Q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一、阿Q形象的剖析  阿Q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Q贫无立锥之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教者应根据这一特点,让课内外知识水乳交融。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紧抓四个教学环节,使学生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师?”   “看!”他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   “唤醒?”   “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达出一个美妙的教育思想:唤醒。  对我们
信息课在每个学校都开设,事实上老师并没有完全利用好机房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一上机就“自由发挥”,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农村中学的信息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教师上公开课都用计算机,而平时上课却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目前我校采用的单独设置信息技术课的模式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发展是相适应的,但是我们必须注重到,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应将信息技术内
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促使人全面发展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主张人的身心、德才、个性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的发展。今天的教育就是孩子的前途方向。他们的生命之路又长又广,需要得到的绝不只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必须结合他们的价值成长建立全面的发展基础。  学者季苹说:“基础教育如果为人的发展打基础,我们就应该全面地认识人,理解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审美的检验与追求、健康的身体在人一生中重要的基础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