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教材 强化简算意识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aiyu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运算,是指在运算定律指导下对具体算式进行变形的演绎过程。数学运算能反映学生的多种智力品质,如运算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其中运算的灵活性是运算智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比较注重简算技能训练而忽视了简算意识的培养。下面就根据我的教学谈一谈如何正确把握教材,强化简算意识。
  大部分教师都能抓住新规则(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习得的先决知识准备(整数加减运算定律、减法运算性质以及小数凑整运算),能注重知识的迁移,却犯了个逻辑性的错误。依据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习得的先决成分的学习层级分析(见图1),学生学习新规则(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有赖于下位规则(图1中A,B,C)的先期学习,如果学生已习得了这三个下位规则,那么进行这部分层级顶部的终点技能的学习便比较顺利;但如果学生还不了解或只掌握了部分下位规则,终点技能学习就可能完不成或形成一种不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在这则案例中,该教师是将“整数简算方法”和“小数凑整特征”组合形成了小数加减简算方法,再小结“整数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小数”。严格的说整数运算定律是不能任意扩充到小数范围的,这样随意扩充数学运算定律或性质的使用范围,违背了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同样,在分数的加减乘除简便运算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这无意中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材,充分了解新知识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准备,帮助学生建构合理、正确的认知结构。
  图1、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先决成分的学习层级分析
  在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教学中,很多教师虽能运用自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例题,初步获得新的简算技能,并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以单项训练习得技能,以综合训练巩固技能,以变式训练强化技能和反馈信息,但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来分析,我们会发现,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尽管可以很好地习得简便计算技能,并会把这种技能存放在记忆的某个部位,但这并不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运算问题能及时调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所有学习材料都是在简便计算这一前提下出示的,学生在这种条件刺激下会获得一种相应的思维方式(见图2),这种思维方式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势:看到“简便计算”这一前提要求时,学生更多的是调用认知结构中四则运算法则解决问题(见图3)。
  图2
  图3
  例如计算18.25+(3.72+11 ),由于缺少“简便计算”这一前提要求的刺激,学生往往不会产生简算方法的联想,而是依据运算法则先运算小括号里的算式,18.25+(3.72+11 )=18.25+(3.72+11.75)=18.25+15.47=33.72,不主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简算。虽说学生对简算技能掌握得很好,但没有同四则混合运算建构起联系,不会主动调用简算技能。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运用不能停留在计算技能的掌握上,不应把计算技能训练涵盖整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简算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把图1、图2两种思维方式进行有机重组,建构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如图4,这种思维方式能将四则混合运算与简算意识形成一种联接,即首先提供获得正确答案的多条途径,然后通过合理选择以最优化途径获得结果。
  图4
  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时,可在适当的复习准备知识后,以新的问题方式直接出示例题“12.45+78.98+7.55+0.02”,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演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提问:①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产生多种联想,开拓运算途径。)②打算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选择合理运算途径,优化运算过程。)这样设计一个对比情境,让学生从实例中感知:运用简算方法可以避繁就简,既提高了运算速度,又能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简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简算意识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基础。然后出示练习:①10-6.35-2.65;②5.26+4.981+10.74+6.019。做完后同桌交流,互说有几种运算方法、打算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同桌交流的目的,是不断强化混合运算与简算意识建构起的链接,在这样的不断训练中,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产生多个联想→合理选择方法→反馈计算结果”的思维方式。
  总之,强化简算意识注重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的习得,即通过简便计算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寻求简算的意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的认知策略可以习得,而且一旦习得,可以迁移到相同类型的新问题情境中,能给儿童的智慧行为带来显著变化。因此,强化简算意识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灵活的思维习惯,不仅能迁移至后继学习,为提高运算智力,培养独创性、创造力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他的这种科学、合理、灵活的思维方式同样会产生积极的效应。
其他文献
未来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分工、协调、合作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源于今天的学校培养。“小组、竞赛、奔标”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精神和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合理有效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就能够完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按照一定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分组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发挥出学生的最大优势,要求
期刊
摘 要:和谐数学课堂是学生轻松体验的场所,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从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力求让学生多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让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品味数学的魅力,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和谐体验 品味成功 课堂高效。  2011年秋季学期以来,我们积极参与湖北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按照学校教务处和数学教研组的安排,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备课、说课、观课、议
期刊
雨过留下潮湿的印记,雁过留下轻盈的身影,爱过留下汹涌的激情。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堂课后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是印象,还是体验?是知识,还是能力?是情感,还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长久以来我都在思考:怎样才是高效的数学课堂呢?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力实施素质教育,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重
期刊
摘 要:应试教育下我们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快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这一观点。本人认为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这四个语文学习环节中培养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并发展我们的母语。  关键词:学些过程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
期刊
摘 要:有效的教学评价不只是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和调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力图做到日常化,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学习跟踪、课堂评价、作业、学生日记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真正体现评价的功能,使之有效地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有效性评价 课堂教学 激励 调控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面对着阅读量少得可怜、表达能力较差的农村学生,为达到这一要求,我尝试运用了拓展阅读教学法。拓展阅读,就是以课本中的文章作为教学的范本,同时选取内容、主题、风格、写法相同或相似的作品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进行阅读教学
期刊
关爱学生是师德行为的情感基础,读懂学生是为人师表的方法之源。读懂学生、了解学生是教师岗位的基本功。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先学会读懂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精心设计“好吃而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让学生打心眼里喜欢数学。  一、读懂学生的学习基础  教学活动要达到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的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关键就在于教师要把学生的一切都“了然
期刊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真善美丑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尽力扩大语文教学内容,使生活变成了语文学习的乐园。兴趣催生内驱力,在教学中,我把训练学生勤动笔的习惯作为重点来抓,用日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是倾诉自己的委屈、分享自己的快乐。  一、日记就是生活的缩影、成长的历程  如上所言,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时地引导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在学习各门科学知识时便于理解打下基础,而在课堂上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则是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关键。下面将对初中数学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作出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逻辑思维 科学知识 初中数学 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有专家曾如是说:老师一堂课的好坏,就看引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在上课的开始,就要在短时间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我省已从2010年全面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中物理采用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简称“教科版”),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设计的探究实验较多,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较高。物理学本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实验起到了重要作用,物理教学自然也应该还原它的本色,要以实验为基础。  如今,新课程的主旨在于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