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重庆市贫困农村地区社区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对重庆市贫困地区社区体育活动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发现:1.居民健身意识存在误区,积极性不高;2.场地器材数量不足,样式单一;3.器材缺乏管理,老化严重;4.缺乏指导,动作不规范,完全隐患大。针对此,提出1.加强健身作用宣传,多元化带动居民进行体育锻炼;2.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充足的健身场地;3.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规范使用,定期维护;4.多渠道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
[关键词]重庆市 社区体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2-0139-01
1.前言
社區体育是指由特定社区的居民在社区范围内就近组织和参加,运用社区内的简易体育器材和设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达成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目的群众体育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健康第一”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体系,越来越多的人把体育锻炼当成健康养生所必备。社区体育服务事业具有协调和调整社会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各类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 促进各方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功能【1】。自社区体育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社区体育锻炼,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重庆市贫困农村在社区体育建设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2. 重庆市贫困地区社区体育开展现状
2.1 居民健身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
调查中发现,重庆市贫困地区的居民中,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居民思想上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和体育健身,但有很多农村地区的社区居民在健身意识上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思想停留在“医药健身”上,认为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2.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用打扑克牌、打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3.被动的欣赏意识,自己不亲自参与健身运动,而是参与欣赏体育比赛。?4.认为在农村以每天的少数劳作作为运动健身。居民的健身意识,不仅仅停靠在上世纪的年代,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应该加强农村社区健身意识的宣讲,使他们能够尽快走出误区,积极参加健身俱乐部,因为他们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中坚,社会不仅需要他们的知识、本领和能力,更需要他们的身心双健。然而,现实生活中这部分人却很难达到这一点,他们在事业、家庭、养老、育小等方面,疲于奔波,难将本就不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健身中去。
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的形成对于体育健身行为的产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时代背景和全民健身现状不容乐观的现实面前,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居民体育健康意识才是推动全民健身之关键所在。
2.2 场地器材不足,样式单一
社区的健身场地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农村社区的场地器材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器材,没有新型的大型器材,能见到的大部分是城镇公园里的器材类型。乒乓球室可以是自家的桌子拼凑,篮球场大多在学校才会有少数,羽毛球场地是只要有空地就可以进行,等等诸如此类,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设备,样式单一化,致使大多居民没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容易形成观念上的误差。因此,在农村社区开展健身锻炼,社区居民就很难积极响应,片面的认为打打牌,搓搓麻将就成了最好的强身健体。
2.3 器材缺乏管理,老化严重
社区的健身器材都在室外,没有室内的场所。因此,很多器材成天暴晒,又是雨淋,减少了器材使用的寿命。在农村社区里,对器材的管理程度很低,没人去管理与维护,很多健身器材损坏的损坏,老化的老化,脱落的脱落,降低了居民使用量,大量的器材存在报废着状态。
2.4 缺乏专人指导,动作不规范,完全隐患大
在农村社区,很少有配备专员指导居民怎样使用社区里的各种健身器材,本身的居民对健身的意识强度不高,只是简单的、片面的模仿他人,没有正确的器材使用器材规范,加大了居民的安全隐患。使用动作的不规范,使一些居民严重抗议健身器材的存在,导致居民的健身意识进一步的降低。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健身作用宣传,多元化带动居民进行体育锻炼
以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条列》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为契机,深入开展以“我运动、我健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等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日”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的黑板报、公开栏,大力宣传社区体育的目的与意义,增强居民的健身意识,深入到大众居民思想,使每个居民都有健身的意识。每一年举办2次社区活动,积极提高居民对健身活动的参与度。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强居民的集体荣誉感,让运动成绩优异的社区保持优越感与自豪感,激发运动成绩不太理想的社区居民迎头赶上的劲头,酝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灌输体育可以强身健体的意识,激发居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体育活动渐渐的走进居民的生活,成为他们余暇时间最主要的生活娱乐方式。
3.2 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充足的健身场地
3.2.1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部分政府只注重西部经济发展,而忽略西部体育的发展,导致投入体育事业的经费与该地区经济不相符合【2】。为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出台了《关于新型农村社区中心镇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每一个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都要配套建设相应面积的健身场地,还要有适合不同人群活动的健身器材,有相对健全的体育组织。
3.2.2加强经费的投入,大力改善场地设施,充分保证场地设施的建设,提供最好的休闲场所,使居民们有所场地进行健身。保证了场地充足,使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起到了两不误的作用,一不误健身的推广,二不误居民的健身积极性。资源的配备齐全,加强了农村社区人口的身体素质提高,不在片面的认为“医药健身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健身观念,很容易的出现“老年化”。
3.3 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规范使用,定期维护
3.3.1社区管理部门,对场地与场地的器材加强管理,分派人员进行管理、定期维护,完善组织管理体制,推进社区体育持续健康发展。
3.3.2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和宣传,设置农村公共健身器材使用指导,引导农村居民正确使用和自觉爱护公共健身设施。
3.3.3增派专业人员进行农村社区器材管理的培训和器材的使用培训。
3.3.4每个农村社区加强对基础设施的专业维护,对老化的器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与维修。
3.4 多渠道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
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结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列出专项工作经费,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投入社区体育专业指导工作。才能更加完善的保证社区居民对健身的积极性。每年对社区指导员进行适当的培训,社区指导员不仅对专业知识的加强,更加提高对职业的尽职尽责。
结语:社区体育作为人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带动整个社区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条纽带,起到使社会更加安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发展社区体育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把社区体育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全民健身正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关注民生,就是要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3】。
参考文献
[1] 张瑞云.浅谈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1)
[2] 刁春林.影响西部地区社区全民健身发展因素的研究[J].内江科技. 2008(02)
[3] 吴建华.在 2008年重庆市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2008:1-31.
[关键词]重庆市 社区体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2-0139-01
1.前言
社區体育是指由特定社区的居民在社区范围内就近组织和参加,运用社区内的简易体育器材和设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达成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目的群众体育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健康第一”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体系,越来越多的人把体育锻炼当成健康养生所必备。社区体育服务事业具有协调和调整社会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各类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 促进各方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功能【1】。自社区体育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社区体育锻炼,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重庆市贫困农村在社区体育建设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2. 重庆市贫困地区社区体育开展现状
2.1 居民健身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
调查中发现,重庆市贫困地区的居民中,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居民思想上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和体育健身,但有很多农村地区的社区居民在健身意识上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思想停留在“医药健身”上,认为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2.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用打扑克牌、打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3.被动的欣赏意识,自己不亲自参与健身运动,而是参与欣赏体育比赛。?4.认为在农村以每天的少数劳作作为运动健身。居民的健身意识,不仅仅停靠在上世纪的年代,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应该加强农村社区健身意识的宣讲,使他们能够尽快走出误区,积极参加健身俱乐部,因为他们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中坚,社会不仅需要他们的知识、本领和能力,更需要他们的身心双健。然而,现实生活中这部分人却很难达到这一点,他们在事业、家庭、养老、育小等方面,疲于奔波,难将本就不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健身中去。
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的形成对于体育健身行为的产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时代背景和全民健身现状不容乐观的现实面前,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居民体育健康意识才是推动全民健身之关键所在。
2.2 场地器材不足,样式单一
社区的健身场地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农村社区的场地器材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器材,没有新型的大型器材,能见到的大部分是城镇公园里的器材类型。乒乓球室可以是自家的桌子拼凑,篮球场大多在学校才会有少数,羽毛球场地是只要有空地就可以进行,等等诸如此类,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设备,样式单一化,致使大多居民没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容易形成观念上的误差。因此,在农村社区开展健身锻炼,社区居民就很难积极响应,片面的认为打打牌,搓搓麻将就成了最好的强身健体。
2.3 器材缺乏管理,老化严重
社区的健身器材都在室外,没有室内的场所。因此,很多器材成天暴晒,又是雨淋,减少了器材使用的寿命。在农村社区里,对器材的管理程度很低,没人去管理与维护,很多健身器材损坏的损坏,老化的老化,脱落的脱落,降低了居民使用量,大量的器材存在报废着状态。
2.4 缺乏专人指导,动作不规范,完全隐患大
在农村社区,很少有配备专员指导居民怎样使用社区里的各种健身器材,本身的居民对健身的意识强度不高,只是简单的、片面的模仿他人,没有正确的器材使用器材规范,加大了居民的安全隐患。使用动作的不规范,使一些居民严重抗议健身器材的存在,导致居民的健身意识进一步的降低。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健身作用宣传,多元化带动居民进行体育锻炼
以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条列》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为契机,深入开展以“我运动、我健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等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日”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的黑板报、公开栏,大力宣传社区体育的目的与意义,增强居民的健身意识,深入到大众居民思想,使每个居民都有健身的意识。每一年举办2次社区活动,积极提高居民对健身活动的参与度。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强居民的集体荣誉感,让运动成绩优异的社区保持优越感与自豪感,激发运动成绩不太理想的社区居民迎头赶上的劲头,酝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灌输体育可以强身健体的意识,激发居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体育活动渐渐的走进居民的生活,成为他们余暇时间最主要的生活娱乐方式。
3.2 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充足的健身场地
3.2.1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部分政府只注重西部经济发展,而忽略西部体育的发展,导致投入体育事业的经费与该地区经济不相符合【2】。为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出台了《关于新型农村社区中心镇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每一个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都要配套建设相应面积的健身场地,还要有适合不同人群活动的健身器材,有相对健全的体育组织。
3.2.2加强经费的投入,大力改善场地设施,充分保证场地设施的建设,提供最好的休闲场所,使居民们有所场地进行健身。保证了场地充足,使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起到了两不误的作用,一不误健身的推广,二不误居民的健身积极性。资源的配备齐全,加强了农村社区人口的身体素质提高,不在片面的认为“医药健身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健身观念,很容易的出现“老年化”。
3.3 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规范使用,定期维护
3.3.1社区管理部门,对场地与场地的器材加强管理,分派人员进行管理、定期维护,完善组织管理体制,推进社区体育持续健康发展。
3.3.2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和宣传,设置农村公共健身器材使用指导,引导农村居民正确使用和自觉爱护公共健身设施。
3.3.3增派专业人员进行农村社区器材管理的培训和器材的使用培训。
3.3.4每个农村社区加强对基础设施的专业维护,对老化的器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与维修。
3.4 多渠道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
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结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列出专项工作经费,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投入社区体育专业指导工作。才能更加完善的保证社区居民对健身的积极性。每年对社区指导员进行适当的培训,社区指导员不仅对专业知识的加强,更加提高对职业的尽职尽责。
结语:社区体育作为人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带动整个社区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条纽带,起到使社会更加安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发展社区体育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把社区体育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全民健身正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关注民生,就是要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3】。
参考文献
[1] 张瑞云.浅谈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1)
[2] 刁春林.影响西部地区社区全民健身发展因素的研究[J].内江科技. 2008(02)
[3] 吴建华.在 2008年重庆市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200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