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煌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城市,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王朝开辟了由首都长安经敦煌而通往中亚、西亚延时至欧洲的丝绸之路。从汉代到唐朝,敦煌在丝绸之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成为了中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从南北朝到唐宋时代,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佛教文化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敦煌的佛教石窟艺术显示了无限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佛教传入后的敦煌石窟壁画作为基础,对其色彩特征与观念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敦煌壁画 色彩 特征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2-0133-01
敦煌石窟主要包括西千佛洞、莫高窟和榆林窟三处石窟群,还存留壁画彩塑的石窟多达500多个,仅莫高窟壁画就有45000平方米,彩塑2000身之多,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经北凉、北魏至西夏、元代为止约一千多年间的不断创作,在历史时间角度上具有沿承性与系统性。敦煌石窟的壁画在中国艺术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是华夏文明馈赠给世界文化不可磨灭的绝世瑰宝。
敦煌壁画主要是佛教绘画,其题材主要是依托佛教经典名著为创作蓝图进行创作的故事画、尊像、经变等艺术表现形式。且因为处于中西方文化的衔接之处,所以其壁画的表现方式方法与画风色彩上有着浓郁的异域特点。下面就简要从色彩角度对敦煌壁画进行剖析。
其一,有别于传统中国画风格,在保留了晕染的色彩表现手法同时大胆使用明暗对比的色彩表现手法。
特别是早期的壁画创作,往往大胆使用色彩对比,在敦煌壁画里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白色的菩萨、绿色的骏马、五彩缤纷的祥云和青色的药叉,中国的艺术创作一向反对面面俱到、形貌彩章和写实主义的创作理念,而着力追求神韵与骨法,但是相较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之后的内敛,敦煌壁画在色彩上鲜明的明暗色彩对比,有助于更加形象的表达人物的内在形象气质。有的人物形象甚至还用了“五白”的色彩表现手法:白眉毛、白眼睛、白鼻梁、白牙齿、白下巴,有的更是在额头、脸的两颊、手臂、腹部也涂成了白色,借此以达到高光感,是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与神圣感,从而给予观赏者以特殊的美感。
其二,壁画有别于传统中国画内敛的色彩选取,常用绚丽的色彩搭配。
首先,两汉期间的中国绘画,主要是用于墓葬与宗室庙堂之上的修饰,这是无法和氣势恢宏、庄严肃杀的敦煌石窟壁相对比的,为了不因为恢弘的石窟空间而影响了壁画感官享受,所以必须要求壁画的视觉效果更为强烈刺激,即敦煌壁画夸张的色彩效果。
其次,敦煌的壁画与世界上所有的壁画一样,都是以达到装饰目的而创作的,而所谓的画布,全是石质材料,所以,在石壁上创作,与中国画在传统绢纸上创作完全不同,为了不让色彩与石质底板混为一体,只有利用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 用与石质材料高色差的颜料进行创作,从而获得鲜明的色彩效果,大片大片的鲜艳的重色,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很好的将壁画的美感展现出来。
最后,敦煌壁画主要是以佛像或者佛教经典为创作主题,主要是以服务宗教为目的,为了凸显佛国的神圣性与庄严性,除了在整体造型风格上天马行空以外,在色彩上也需要极尽夸张之所能,从白色的菩萨到后期的金色的佛祖,用色全部都一反自然主义,力求构造一个有别于人间的神圣佛国,以达到慑服人心、感诱心灵的神奇效果,已到达自己的政治目的。
其三,有别于传统中国画色彩的一带而过,清风拂面,敦煌壁画色彩下手更重,颜料更为浓郁。
传统中国画画家对于勾勒、涂色不愿意下功夫,对于颜料的选取也不考究,力图追求含蓄,总体给人的印象是“薄”,而敦煌石窟壁画,无论是哪种画风,哪个朝代的作品,都是用非常重的颜料创作,有别于传统的植物色彩颜料,更倾向于矿物质颜料,可能是当年的创作者认为敦煌壁画是要流传千古的作品,所以对色彩颜料决不能草率,在考古中发现,除了上色颜料是矿物质材料以外,敦煌石窟壁画的每一件作品的上色都是就过了多次重复上色,以方便长时间的保存,使得敦煌壁画上色彩极重,给人视觉感官以极大冲击感,从而形成了敦煌石窟壁画的另一种独有的色彩特点。
敦煌壁画独有的这些色彩效果,可以用“赋彩鲜丽、观者悦情”来进行概述,敦煌石窟宏大的空间结构,只有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才能让人人可见,见了悦情。
结语
敦煌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刻最为璀璨的珍珠,他的独特性与开创性对于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价值,而对于现代艺术创造来说也是极具有参考意义的,从色彩学角度上对敦煌石窟壁画进行研究学习,期限是意义更为具象,因为敦煌壁画的色彩特征已经成为了中国艺术风格流派中一支巨大的学派,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种以敦煌、飞天、西北等关键词作为创作灵感的艺术作品,而其独特的色彩表现手法与艺术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会在今后的岁月里愈加光明,愈加夺目!
参考文献
[1] 张大千.《张大千画语录图释》[M],西泠印社,1999年版
[2] 惠菲. 《浅谈中国的壁画色彩风格》.芒种,2013.14期
[2] 王亚林 李鹏.《解读敦煌壁画飞天的艺术美》.芒种,2013.15期
[4] 李映洲,《敦煌壁画艺术论》[J],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07年版
[关键词]敦煌壁画 色彩 特征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2-0133-01
敦煌石窟主要包括西千佛洞、莫高窟和榆林窟三处石窟群,还存留壁画彩塑的石窟多达500多个,仅莫高窟壁画就有45000平方米,彩塑2000身之多,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经北凉、北魏至西夏、元代为止约一千多年间的不断创作,在历史时间角度上具有沿承性与系统性。敦煌石窟的壁画在中国艺术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是华夏文明馈赠给世界文化不可磨灭的绝世瑰宝。
敦煌壁画主要是佛教绘画,其题材主要是依托佛教经典名著为创作蓝图进行创作的故事画、尊像、经变等艺术表现形式。且因为处于中西方文化的衔接之处,所以其壁画的表现方式方法与画风色彩上有着浓郁的异域特点。下面就简要从色彩角度对敦煌壁画进行剖析。
其一,有别于传统中国画风格,在保留了晕染的色彩表现手法同时大胆使用明暗对比的色彩表现手法。
特别是早期的壁画创作,往往大胆使用色彩对比,在敦煌壁画里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白色的菩萨、绿色的骏马、五彩缤纷的祥云和青色的药叉,中国的艺术创作一向反对面面俱到、形貌彩章和写实主义的创作理念,而着力追求神韵与骨法,但是相较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之后的内敛,敦煌壁画在色彩上鲜明的明暗色彩对比,有助于更加形象的表达人物的内在形象气质。有的人物形象甚至还用了“五白”的色彩表现手法:白眉毛、白眼睛、白鼻梁、白牙齿、白下巴,有的更是在额头、脸的两颊、手臂、腹部也涂成了白色,借此以达到高光感,是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与神圣感,从而给予观赏者以特殊的美感。
其二,壁画有别于传统中国画内敛的色彩选取,常用绚丽的色彩搭配。
首先,两汉期间的中国绘画,主要是用于墓葬与宗室庙堂之上的修饰,这是无法和氣势恢宏、庄严肃杀的敦煌石窟壁相对比的,为了不因为恢弘的石窟空间而影响了壁画感官享受,所以必须要求壁画的视觉效果更为强烈刺激,即敦煌壁画夸张的色彩效果。
其次,敦煌的壁画与世界上所有的壁画一样,都是以达到装饰目的而创作的,而所谓的画布,全是石质材料,所以,在石壁上创作,与中国画在传统绢纸上创作完全不同,为了不让色彩与石质底板混为一体,只有利用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 用与石质材料高色差的颜料进行创作,从而获得鲜明的色彩效果,大片大片的鲜艳的重色,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很好的将壁画的美感展现出来。
最后,敦煌壁画主要是以佛像或者佛教经典为创作主题,主要是以服务宗教为目的,为了凸显佛国的神圣性与庄严性,除了在整体造型风格上天马行空以外,在色彩上也需要极尽夸张之所能,从白色的菩萨到后期的金色的佛祖,用色全部都一反自然主义,力求构造一个有别于人间的神圣佛国,以达到慑服人心、感诱心灵的神奇效果,已到达自己的政治目的。
其三,有别于传统中国画色彩的一带而过,清风拂面,敦煌壁画色彩下手更重,颜料更为浓郁。
传统中国画画家对于勾勒、涂色不愿意下功夫,对于颜料的选取也不考究,力图追求含蓄,总体给人的印象是“薄”,而敦煌石窟壁画,无论是哪种画风,哪个朝代的作品,都是用非常重的颜料创作,有别于传统的植物色彩颜料,更倾向于矿物质颜料,可能是当年的创作者认为敦煌壁画是要流传千古的作品,所以对色彩颜料决不能草率,在考古中发现,除了上色颜料是矿物质材料以外,敦煌石窟壁画的每一件作品的上色都是就过了多次重复上色,以方便长时间的保存,使得敦煌壁画上色彩极重,给人视觉感官以极大冲击感,从而形成了敦煌石窟壁画的另一种独有的色彩特点。
敦煌壁画独有的这些色彩效果,可以用“赋彩鲜丽、观者悦情”来进行概述,敦煌石窟宏大的空间结构,只有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才能让人人可见,见了悦情。
结语
敦煌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刻最为璀璨的珍珠,他的独特性与开创性对于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价值,而对于现代艺术创造来说也是极具有参考意义的,从色彩学角度上对敦煌石窟壁画进行研究学习,期限是意义更为具象,因为敦煌壁画的色彩特征已经成为了中国艺术风格流派中一支巨大的学派,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种以敦煌、飞天、西北等关键词作为创作灵感的艺术作品,而其独特的色彩表现手法与艺术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会在今后的岁月里愈加光明,愈加夺目!
参考文献
[1] 张大千.《张大千画语录图释》[M],西泠印社,1999年版
[2] 惠菲. 《浅谈中国的壁画色彩风格》.芒种,2013.14期
[2] 王亚林 李鹏.《解读敦煌壁画飞天的艺术美》.芒种,2013.15期
[4] 李映洲,《敦煌壁画艺术论》[J],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