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为重要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是我对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近年来,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成果,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就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变得重要起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因此,要潜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一段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如在讲授《鲸》这篇说明文时,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见过的鲸是什么样的,这一情境使学生畅所欲言,调动课堂的气氛,此时再问同学们:“你还想了解鲸的哪些信息?”就能够激起学生了解课文进行阅读的兴趣;其次,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出恰当的阅读要求。如“鲸还有哪些特点?”使学生有目的阅读。但要注意到,提出的阅读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引起学生浮躁;最后,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如可以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为学习课文内容和养成阅读习惯奠定良好基础。
二、适当鼓励引导,养成阅读习惯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此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第一,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做到对课文的通篇理解;第二,结合课后问题思考文章中心;第三,结合教辅资料深度理解词句,进而深度理解文章。教师应用这三步教学方法让学生加强练习,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在阅读课中教师要穿插精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阅读重点,以重点内容联系课外内容,扩展学生视野,有原则性地训练学生,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章的态度。面对一篇文章,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然后再让他们自由答辩。这样在锻炼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积极发言的自信心。
三、指导阅读方法,促进阅读有效性
阅读是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阅读活动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都难以强加于他人,尤其教师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精确分析完全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知识可以传授,可以记忆,但对语言和文学作品的深刻感悟与理解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教师的指导很重要,但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可以把一些科學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利于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开展。阅读开始,首先要对所读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社会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现在是网络时代,为相关知识的寻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这非常有利于及时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以探索精神去发现问题,一切新奇的内容,哪怕是一段精彩的描写,小到一个生字,不懂的内容,难以理解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等都要一一做好阅读笔记;第一次基础性阅读过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于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值得探讨的内容,一起开展讨论,总结探索得出一些最关键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深入阅读,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鼓励探索、思考,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以听说读写结合为主要渠道,把重点字、词、句、段再进行精读,并且深入研究一些值得思考和记忆的内容。
四、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
在目前的阅读实践中,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拿出自己的见解跟教师讨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的阅读形式应该是互动式的,而互动式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另外,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本和师生互动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到课外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强烈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有时也难以作答。例如,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男孩明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弱为什么不求助海边的其他人呢?”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不受局限的,这时教师不应该急着给予否定,而是应该与学生进行积极地讨论,一步步地将学生的思考范围引入正轨。这样,不仅不会打消学生对文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他们自主思考、大胆提问的信心。由此可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探索性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培养浓厚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于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增强学生阅读的趣味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有意识的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同时进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丽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才智,2013,32:126
(3)张书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1,12:53
(4)郭福根。阅读有效教学:目标·课型·文体·策略[M],北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近年来,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成果,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就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变得重要起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因此,要潜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一段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如在讲授《鲸》这篇说明文时,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见过的鲸是什么样的,这一情境使学生畅所欲言,调动课堂的气氛,此时再问同学们:“你还想了解鲸的哪些信息?”就能够激起学生了解课文进行阅读的兴趣;其次,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出恰当的阅读要求。如“鲸还有哪些特点?”使学生有目的阅读。但要注意到,提出的阅读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引起学生浮躁;最后,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如可以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为学习课文内容和养成阅读习惯奠定良好基础。
二、适当鼓励引导,养成阅读习惯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此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第一,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做到对课文的通篇理解;第二,结合课后问题思考文章中心;第三,结合教辅资料深度理解词句,进而深度理解文章。教师应用这三步教学方法让学生加强练习,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在阅读课中教师要穿插精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阅读重点,以重点内容联系课外内容,扩展学生视野,有原则性地训练学生,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章的态度。面对一篇文章,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然后再让他们自由答辩。这样在锻炼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积极发言的自信心。
三、指导阅读方法,促进阅读有效性
阅读是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阅读活动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都难以强加于他人,尤其教师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精确分析完全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知识可以传授,可以记忆,但对语言和文学作品的深刻感悟与理解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教师的指导很重要,但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可以把一些科學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利于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开展。阅读开始,首先要对所读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社会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现在是网络时代,为相关知识的寻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这非常有利于及时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以探索精神去发现问题,一切新奇的内容,哪怕是一段精彩的描写,小到一个生字,不懂的内容,难以理解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等都要一一做好阅读笔记;第一次基础性阅读过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于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值得探讨的内容,一起开展讨论,总结探索得出一些最关键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深入阅读,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鼓励探索、思考,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以听说读写结合为主要渠道,把重点字、词、句、段再进行精读,并且深入研究一些值得思考和记忆的内容。
四、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
在目前的阅读实践中,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拿出自己的见解跟教师讨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的阅读形式应该是互动式的,而互动式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另外,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本和师生互动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到课外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强烈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有时也难以作答。例如,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男孩明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弱为什么不求助海边的其他人呢?”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不受局限的,这时教师不应该急着给予否定,而是应该与学生进行积极地讨论,一步步地将学生的思考范围引入正轨。这样,不仅不会打消学生对文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他们自主思考、大胆提问的信心。由此可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探索性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培养浓厚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于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增强学生阅读的趣味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有意识的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同时进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丽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才智,2013,32:126
(3)张书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1,12:53
(4)郭福根。阅读有效教学:目标·课型·文体·策略[M],北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