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它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课改后的语文课堂要更好的实施人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人文教学
The lesson change behind how betterly implement humanities teaching
Wang Shu-lan
【Abstract】The humanities of the language course, make people the center, with promote student development is origin of new the principle is in the body in the language course now, it is rely on "text" body now person of the course of philosophy of life, esthetic sense, value.The lesson language classroom after change want a better implement humanities teaching.
【Key words】Language;Humanities teaching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着力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其实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首先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经济条件和文化生活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对学生的人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绝大部分同学都来自贫困落后的边远山区,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生活,因此,在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之前,老师们首先关注的还是学生们的养成教育,教育他们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觉学习的习惯。
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焕发出生命力的课堂。课改后的语文教师,怎样走进人文教学,更好的实施人文教学呢?
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找准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
我们应该明确: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还要充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甚至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我在教学《看云时识天气》这篇文章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记住那种云是什么特点,它会带来怎样的天气,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陪他们观看天上的云,并每天抽一位同学和我在一起向班上的同学发布一则天气预报,通过陪同学们一起观察、分析,许多同学基本掌握了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教育的结果就是千方百计向社会推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应该追求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师与学生有共度生命历程的人生体验。
其次,语文教学要以陶冶学生的文化人格为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多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老师来说,对学生落实知识固然重要,但还有比落实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陶冶学生的文化人格。因此,教学着眼点不应只是投放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只追求“让学生知其然”更要注重能力的落实,着力点应投放在教育主体身上,教会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养”字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主动发展作用。平时,我都鼓励学生不懂多问,但是有同学问我他不认识的字,我一般不会告诉他们答案。要求他们查字典,自己弄懂那些生字、词的音、形、义,久而久之,发现许多同学随时都带着工具书(包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他们终于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人感到很欣慰。学生应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配置音乐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由他们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所以,教会学生探索一个真理比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要难得多。
还有就是让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在课改的课堂内闪光。
现代语文教学的目的很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里的“传道”不是要求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吗?《礼记》里也有这样的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由此可见,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先教会学生的处世之道和培养高尚的情操。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但是素质教育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不能拘于传统,否则就会裹足不前,但是我们不能急于冒进,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我们应该让它在改革的课堂中大放光彩。我们要结合旧教材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
综上所诉,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它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努力实施好人文素养教学。
收稿日期:2008-5-31
【关键词】语文;人文教学
The lesson change behind how betterly implement humanities teaching
Wang Shu-lan
【Abstract】The humanities of the language course, make people the center, with promote student development is origin of new the principle is in the body in the language course now, it is rely on "text" body now person of the course of philosophy of life, esthetic sense, value.The lesson language classroom after change want a better implement humanities teaching.
【Key words】Language;Humanities teaching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着力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其实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首先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经济条件和文化生活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对学生的人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绝大部分同学都来自贫困落后的边远山区,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生活,因此,在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之前,老师们首先关注的还是学生们的养成教育,教育他们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觉学习的习惯。
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焕发出生命力的课堂。课改后的语文教师,怎样走进人文教学,更好的实施人文教学呢?
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找准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
我们应该明确: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还要充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甚至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我在教学《看云时识天气》这篇文章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记住那种云是什么特点,它会带来怎样的天气,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陪他们观看天上的云,并每天抽一位同学和我在一起向班上的同学发布一则天气预报,通过陪同学们一起观察、分析,许多同学基本掌握了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教育的结果就是千方百计向社会推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应该追求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师与学生有共度生命历程的人生体验。
其次,语文教学要以陶冶学生的文化人格为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多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老师来说,对学生落实知识固然重要,但还有比落实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陶冶学生的文化人格。因此,教学着眼点不应只是投放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只追求“让学生知其然”更要注重能力的落实,着力点应投放在教育主体身上,教会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养”字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主动发展作用。平时,我都鼓励学生不懂多问,但是有同学问我他不认识的字,我一般不会告诉他们答案。要求他们查字典,自己弄懂那些生字、词的音、形、义,久而久之,发现许多同学随时都带着工具书(包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他们终于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人感到很欣慰。学生应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配置音乐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由他们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所以,教会学生探索一个真理比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要难得多。
还有就是让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在课改的课堂内闪光。
现代语文教学的目的很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里的“传道”不是要求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吗?《礼记》里也有这样的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由此可见,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先教会学生的处世之道和培养高尚的情操。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但是素质教育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不能拘于传统,否则就会裹足不前,但是我们不能急于冒进,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我们应该让它在改革的课堂中大放光彩。我们要结合旧教材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
综上所诉,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它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努力实施好人文素养教学。
收稿日期:200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