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较长时间从事舞蹈教学工作,对于舞蹈的风格和韵律特点,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表现方式等有颇多感受。笔者曾结合自己的表演和教学实践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本文仅就如何排练舞蹈教学剧目,怎样更有效地实施教学剧目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舞蹈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设法缩短排练室与舞台的距离,一定要在重视技巧训练的同时,重视学生对于舞蹈所表现内容的理解。
(1)教学剧目与教学进程紧密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强化,促进训练进程,从而提高综合、整体的艺术表现力。为了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剧目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还必须了解它的一些特点。如果课堂教学是横线前进的话,那么剧目训练就是纵向深入。它可以就一动作或技巧对学生进行集中、深入的纵向分析;可以从剧目总体风格要求、人物形象的外在造型、内在性格、情感发展、特定服饰道具、舞台空间等许多方面向学生加以说明、分析,加深他們的理解;对剧目要求的特殊舞步、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这种多方面的、集中的训练只有在剧目排练中才能达到。
(2)教学剧目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课堂教学,就在于它是一个较完整的艺术作品。完成剧目表演,学生必须涉及诸多因素,一是表演技巧的专门训练;二要改变音乐只是训练伴奏的概念;三是通过各种剧目训练,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舞蹈;四是在剧目的训练、演出过程中,对一个剧目从课堂编排到舞台演出的各种环节程序,以及对服装、道具、布景、化妆、舞台设施等都要有一个亲身经历实践的过程,使学生提前逐步地了解和掌握舞蹈表演艺术的特定性,增强编导、演员以及舞台工作人员的合作概念,为将来的舞台实践打好基础。
(3)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舞台感。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站立的一面就是观众,在训练中的一招一式、一起一伏、一反一正都是将自己最美的舞姿和造型选择最恰当的角度展示在观众面前,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与观众的呼应相一致。因此,在课堂上,笔者要求自己的示范动作要一丝不苟、严格准确、力求完美,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钦佩、羡慕的心理,从而增强他们追求、模拟的欲望和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热爱。讲解动作的规格和要领也是不可少的,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超越动作的表层,通过动作的一招一式去体会蕴含在舞蹈之中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舞蹈的精髓。
每一组动作都是一幅生活的画面,多侧面的生活画面必须体现出一种民族个性,凝聚到一起,便体现出民族的气质与风格。每一天每一堂课,笔者都要把不同的内容带给学生,自己的示范和讲解都要给学生以新的启发,也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舞蹈艺术更高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二、舞蹈教学剧目中的动律训练
一个民族的舞蹈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首先是以它的动律为基础的。动律是舞蹈风格的核心,动律是这个舞种和别个舞种的主要区别。这里仅以蒙古族舞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蒙古族舞主要有六种动律,即:圆绕动律、扭揉动律、横摆扭动律、起伏动律、反射动律、点顿动律。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了这些动律的特点,那么也就掌握了蒙古族舞的风格。
应该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清楚每种动律的来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比如绕圆动律,就可以从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中找到舞蹈中圆绕动律的例证。学生有了理性的认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每种动作的特征。
强调内外统一,防止单纯做动作,防止内心空白。在教授动作时,教师应积极启发学生,调动他们的内在感觉。例如,笔者排练蒙古族《顶碗舞》中,编导运用了横摆扭动律,它很好地体现了蒙古族悠扬、深情的性格特点。“横”是指动律方位,始终都在横线的左右方向上;“摆”是指双手在横线上左右、上下摆动;“扭”是指腰随双手的摆动而左右扭动。合起来就叫“横摆扭动律”。
这一动作,稍会舞蹈的人谁都会做,但又不是谁都能做好。在教授这一动律时,要用语言去启发学生,让他们用动作和神情去体现蒙古民族所具有的那种含蓄、稳健、端庄的美。此时,你不是一个课堂上学舞蹈的学生,而是作为一个牧羊姑娘、挤奶姑娘,看到辽阔的草原,听到高亢的长调民歌,闻着青草的芳香,自豪感、自尊感、愉悦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横摆扭动律的深情内涵,也才能做好这一动作。
学习《顶碗舞》的学生来自各个地区,他们的训练水平、演技状态高低不同,有的也没有蒙古舞的训练基础,因此,笔者就强调他们的先期理解。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为什么要排这个作品?为什么要你们来演这个角色?此时为什么要热情洋溢?为什么这个呼吸必须不断地上长?为什么这个动作要打开胸膛、手指尖不断地延伸?为什么这儿要完成连续的“跪地转”?为什么那儿要突然僵直地控制不动?解决学生情感的疑惑,打消他们对剧目、角色的陌生感,对角色亲近起来,此时的学生才能进入主动配合与二度创作状态之中。
解决了以上“为什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稚气未脱的学生,他们既没有舞台表演实践,又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更没有复杂的情感经历。面对这样的“学生演员”,笔者在排练过程中,将人物的形象、性格以及此剧中的行为,以讲故事的形式尽可能生动地加以描述,再进入动作训练。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基本上都能在不同的年龄段上发挥最好的水平,经过这样的剧目训练之后,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的同时,对动作的理解思路增多了,因而在完成同一动作时就会使用不同的表演方法了,他们明显的成熟了。经过33天严格训练,《顶碗舞》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文艺汇演,获舞蹈专业组一等奖、指导教师一等奖。
综上所述,培养高质量优秀的舞蹈人才需要全方位的磨合与训练,路是艰辛的。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的脉搏,提高艺术修养。同时,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一些可贵的东西,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高超的舞蹈技能、技巧,而且有高度的可塑性,能塑造各种艺术形象的舞蹈艺术家。
一、舞蹈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设法缩短排练室与舞台的距离,一定要在重视技巧训练的同时,重视学生对于舞蹈所表现内容的理解。
(1)教学剧目与教学进程紧密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强化,促进训练进程,从而提高综合、整体的艺术表现力。为了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剧目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还必须了解它的一些特点。如果课堂教学是横线前进的话,那么剧目训练就是纵向深入。它可以就一动作或技巧对学生进行集中、深入的纵向分析;可以从剧目总体风格要求、人物形象的外在造型、内在性格、情感发展、特定服饰道具、舞台空间等许多方面向学生加以说明、分析,加深他們的理解;对剧目要求的特殊舞步、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这种多方面的、集中的训练只有在剧目排练中才能达到。
(2)教学剧目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课堂教学,就在于它是一个较完整的艺术作品。完成剧目表演,学生必须涉及诸多因素,一是表演技巧的专门训练;二要改变音乐只是训练伴奏的概念;三是通过各种剧目训练,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舞蹈;四是在剧目的训练、演出过程中,对一个剧目从课堂编排到舞台演出的各种环节程序,以及对服装、道具、布景、化妆、舞台设施等都要有一个亲身经历实践的过程,使学生提前逐步地了解和掌握舞蹈表演艺术的特定性,增强编导、演员以及舞台工作人员的合作概念,为将来的舞台实践打好基础。
(3)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舞台感。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站立的一面就是观众,在训练中的一招一式、一起一伏、一反一正都是将自己最美的舞姿和造型选择最恰当的角度展示在观众面前,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与观众的呼应相一致。因此,在课堂上,笔者要求自己的示范动作要一丝不苟、严格准确、力求完美,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钦佩、羡慕的心理,从而增强他们追求、模拟的欲望和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热爱。讲解动作的规格和要领也是不可少的,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超越动作的表层,通过动作的一招一式去体会蕴含在舞蹈之中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舞蹈的精髓。
每一组动作都是一幅生活的画面,多侧面的生活画面必须体现出一种民族个性,凝聚到一起,便体现出民族的气质与风格。每一天每一堂课,笔者都要把不同的内容带给学生,自己的示范和讲解都要给学生以新的启发,也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舞蹈艺术更高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二、舞蹈教学剧目中的动律训练
一个民族的舞蹈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首先是以它的动律为基础的。动律是舞蹈风格的核心,动律是这个舞种和别个舞种的主要区别。这里仅以蒙古族舞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蒙古族舞主要有六种动律,即:圆绕动律、扭揉动律、横摆扭动律、起伏动律、反射动律、点顿动律。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了这些动律的特点,那么也就掌握了蒙古族舞的风格。
应该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清楚每种动律的来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比如绕圆动律,就可以从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中找到舞蹈中圆绕动律的例证。学生有了理性的认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每种动作的特征。
强调内外统一,防止单纯做动作,防止内心空白。在教授动作时,教师应积极启发学生,调动他们的内在感觉。例如,笔者排练蒙古族《顶碗舞》中,编导运用了横摆扭动律,它很好地体现了蒙古族悠扬、深情的性格特点。“横”是指动律方位,始终都在横线的左右方向上;“摆”是指双手在横线上左右、上下摆动;“扭”是指腰随双手的摆动而左右扭动。合起来就叫“横摆扭动律”。
这一动作,稍会舞蹈的人谁都会做,但又不是谁都能做好。在教授这一动律时,要用语言去启发学生,让他们用动作和神情去体现蒙古民族所具有的那种含蓄、稳健、端庄的美。此时,你不是一个课堂上学舞蹈的学生,而是作为一个牧羊姑娘、挤奶姑娘,看到辽阔的草原,听到高亢的长调民歌,闻着青草的芳香,自豪感、自尊感、愉悦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横摆扭动律的深情内涵,也才能做好这一动作。
学习《顶碗舞》的学生来自各个地区,他们的训练水平、演技状态高低不同,有的也没有蒙古舞的训练基础,因此,笔者就强调他们的先期理解。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为什么要排这个作品?为什么要你们来演这个角色?此时为什么要热情洋溢?为什么这个呼吸必须不断地上长?为什么这个动作要打开胸膛、手指尖不断地延伸?为什么这儿要完成连续的“跪地转”?为什么那儿要突然僵直地控制不动?解决学生情感的疑惑,打消他们对剧目、角色的陌生感,对角色亲近起来,此时的学生才能进入主动配合与二度创作状态之中。
解决了以上“为什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稚气未脱的学生,他们既没有舞台表演实践,又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更没有复杂的情感经历。面对这样的“学生演员”,笔者在排练过程中,将人物的形象、性格以及此剧中的行为,以讲故事的形式尽可能生动地加以描述,再进入动作训练。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基本上都能在不同的年龄段上发挥最好的水平,经过这样的剧目训练之后,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的同时,对动作的理解思路增多了,因而在完成同一动作时就会使用不同的表演方法了,他们明显的成熟了。经过33天严格训练,《顶碗舞》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文艺汇演,获舞蹈专业组一等奖、指导教师一等奖。
综上所述,培养高质量优秀的舞蹈人才需要全方位的磨合与训练,路是艰辛的。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的脉搏,提高艺术修养。同时,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一些可贵的东西,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高超的舞蹈技能、技巧,而且有高度的可塑性,能塑造各种艺术形象的舞蹈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