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标倡导“对话”理念以来,尽管我们的阅读教学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改变,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教师误将“对话”简单地理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在对话。于是,各种简单而毫无意义的伪问题充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将原本灵动和谐的课堂肢解成零散、无效的教学空间。为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尽量回避这些毫无价值的琐碎问题,而应增设有效的话题,给学生以一定的语言实践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言语能力不断提升。
一、依循文本特质,设置适当话题
话题的设置既要能够关注到文本,为学生感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也要能够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自身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话题中,学生才能真正对文本有步骤、有层次进行解读,才能不断提升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很多教师都习惯于围绕课文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文章:为何学画?如何学画?结果如何?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感知课文,其实是对文本内容的故意切割,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将这三个问题整合成为一个能够辐射全篇的核心话题:徐悲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管是其学画的动机、学画的过程,还是学画的结果,都是其人物品行一脉相承的真实写照。
正是这个具有统领性问题的浸润,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始终以整体的视角介入,才能真正在思考与感悟中唤醒内在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二、紧扣认知需要,取舍中心话题
话题的设置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舍弃阅读价值不大的内容,去伪存真,甄别是否契合教学实际且有价值的话题,为学生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准确地解读出文本所蕴藏的价值主题:之所以说母亲的力大无穷,主要在于母亲能够挑上100多斤重的担子,还能背上作者和妹妹在道路崎岖的山岭上翻山越岭。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紧扣“力大无穷”这个词语,将教学的流程设置成为以下几个板块:感受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难过与愧疚——体会母亲的力大无穷——洞察文本母亲的伟大与艰辛——回归感恩母亲的价值主旨。
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并没有将过多的情感宣泄和融入,更没有无端地将文本的价值主旨进行拔高,更没有真正脱离学生的认知经验,而是紧密结合认知实际甄别出鲜明的教学话题,才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思路。正是在这种轻与重的比照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母亲的淳朴与真实,促进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深切理解与感知。
三、尊重认知规律,铸就生成话题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文本进行生命对话的动态生成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话题设置并不完全要在教学之初去完成,有时需要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反应进行调节。学生表现出来的认知需要和障碍,都是教师进行话题以及教学环节调整的重要资源。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教师原本设置的话题在于感受王母娘娘对于人类生活自由的干涉与管制,但在教学中话题却逐步向深处漫溯。很多学生尝试着从天庭制度的合理性等更为深刻的层次入手。这样的话题与感知民间传说创作的根本宗旨以及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正可谓是相得益彰。于是,教师立即调整文本教学的话题,引领学生深入其中,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不断深入到文本教学过程中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整合提炼,形成综合话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主体。任何目标的制定和策略的选择都必须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关注学情,才能契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激发学生沉睡的认知欲望,才能真正感受作者的内在意识。很多教师喜欢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障碍中遴选较为适合研究的话题,这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尊重学生的话题设置策略。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时,却不能做到及时总结与提炼,从而导致话题散乱,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例如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时,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就逐步放手让学生逐步自主质疑,学生前后提出了十多个问题,然后教师就死板僵硬地按序教学,结果很多不值得探究的话题也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中,浪费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但是有的教师则在教学中能将学生的问题提炼出综合性话题:你觉得大尖哥和水社姐哪一个符合英雄的气质?不仅化零为整,更升华了文本主题,一举两得。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对话主题,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文本的深处漫溯,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焕发出别样的激情与动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小学)
□责任编辑:王 江
一、依循文本特质,设置适当话题
话题的设置既要能够关注到文本,为学生感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也要能够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自身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话题中,学生才能真正对文本有步骤、有层次进行解读,才能不断提升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很多教师都习惯于围绕课文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文章:为何学画?如何学画?结果如何?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感知课文,其实是对文本内容的故意切割,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将这三个问题整合成为一个能够辐射全篇的核心话题:徐悲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管是其学画的动机、学画的过程,还是学画的结果,都是其人物品行一脉相承的真实写照。
正是这个具有统领性问题的浸润,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始终以整体的视角介入,才能真正在思考与感悟中唤醒内在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二、紧扣认知需要,取舍中心话题
话题的设置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舍弃阅读价值不大的内容,去伪存真,甄别是否契合教学实际且有价值的话题,为学生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准确地解读出文本所蕴藏的价值主题:之所以说母亲的力大无穷,主要在于母亲能够挑上100多斤重的担子,还能背上作者和妹妹在道路崎岖的山岭上翻山越岭。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紧扣“力大无穷”这个词语,将教学的流程设置成为以下几个板块:感受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难过与愧疚——体会母亲的力大无穷——洞察文本母亲的伟大与艰辛——回归感恩母亲的价值主旨。
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并没有将过多的情感宣泄和融入,更没有无端地将文本的价值主旨进行拔高,更没有真正脱离学生的认知经验,而是紧密结合认知实际甄别出鲜明的教学话题,才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思路。正是在这种轻与重的比照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母亲的淳朴与真实,促进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深切理解与感知。
三、尊重认知规律,铸就生成话题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文本进行生命对话的动态生成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话题设置并不完全要在教学之初去完成,有时需要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反应进行调节。学生表现出来的认知需要和障碍,都是教师进行话题以及教学环节调整的重要资源。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教师原本设置的话题在于感受王母娘娘对于人类生活自由的干涉与管制,但在教学中话题却逐步向深处漫溯。很多学生尝试着从天庭制度的合理性等更为深刻的层次入手。这样的话题与感知民间传说创作的根本宗旨以及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正可谓是相得益彰。于是,教师立即调整文本教学的话题,引领学生深入其中,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不断深入到文本教学过程中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整合提炼,形成综合话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主体。任何目标的制定和策略的选择都必须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关注学情,才能契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激发学生沉睡的认知欲望,才能真正感受作者的内在意识。很多教师喜欢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障碍中遴选较为适合研究的话题,这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尊重学生的话题设置策略。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时,却不能做到及时总结与提炼,从而导致话题散乱,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例如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时,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就逐步放手让学生逐步自主质疑,学生前后提出了十多个问题,然后教师就死板僵硬地按序教学,结果很多不值得探究的话题也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中,浪费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但是有的教师则在教学中能将学生的问题提炼出综合性话题:你觉得大尖哥和水社姐哪一个符合英雄的气质?不仅化零为整,更升华了文本主题,一举两得。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对话主题,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文本的深处漫溯,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焕发出别样的激情与动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小学)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