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溥仪为清朝最后一任皇帝,也是中国帝制“最后终结者”,但由于他的个人原因,不须要为朝代灭亡负责,仅仅为历史的符号,但是其后来几十年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本文即是在读完本书的基础上对这位皇帝的评价,以对其他学人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皇帝;清代;自传
俗语曰“时势造英雄”,但历史人物如果未能抓住历史车轮带给自己的历史使命感,而是随波逐流,则他的人生往往沉沦在历史长河中。而爱新觉罗·溥仪便是一位这样的人,他出生在皇家,却在晚年成了新中国公民,完成了由皇帝到公民的转变,这样人生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在其晚年开始撰写回忆录,后来整理成书,名为《我的前半生》,也是他自己的自传。
这本书从我的家室开始说起,经历了宣统皇帝,天津张园,伪满洲国,抚顺战犯管理所,新生几个历史时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一位末代皇帝的一生,虽然书名冠以我的前半生,但基本已是溥仪的一生。
众所周知,溥仪为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毫无疑问,溥仪的童年是幸福的,身在皇家,无忧无虑,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虽然当时的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在革命党人的打击下岌岌可危,但是似乎与他无关,1908年,慈禧去世,临终时立他为帝,在位三年,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六岁退位,不具备亲政的年龄和能力,都是由隆裕太后和其父亲载沣辅政,公正地说,他仅仅是帝制历史的一个最后的符号而已,无须对清朝灭亡负责。
他或许没有康熙的少年睿智,也没有乾隆的天资聪慧,他的前半生,总是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而漂泊,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长春,从长春到苏联,从苏联到抚顺,从抚顺到北京,终此一生,都在随着历史的大潮,一路飘摇,从一位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位历尽沧桑的老年,我没有看到一位战犯,而是看到一位普通的老人,诚然,清朝亡于他手,他不甘心,想借用任何机会复国,可惜站错队伍,投靠了日本人。
抚顺战犯管理所,他怎么也没想到,年近半百的他竟然住进了监狱,夜晚的溥仪,看着高墙外的月光,回想着当年,祖宗们就是从这里打进了山海关,而他,只有天天看着牢房高墙外凄清的月光,悔过他所谓罪恶的一生。
由于是个人自传,所以本书主要按时间顺序推进,思维严密,话语清晰,本书书写的基本都是作者经历过的历史,所以作者写作起来如行云流水,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也是唯一留下自传的君主,也是唯一一生当过三次皇帝的君主,但是,我从他身上,没有看到一位慵懒的帝王,而是看到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建国后,他一次回到故宫,又到他当年坐过的龙椅上坐了一次,但是此时的中华,已经是社会主义的中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也包括本书的作者,溥仪在书中不止一次说道自己的缺点,如曾经多次调戏宫女,鞭打太监,年纪轻轻不孕不育,到了满洲国当皇帝后,生活也是毫无规律,如经常睡觉到中午十二点,晚间吃夜宵,经常乱发脾气等。[1]溥仪作为封建帝王,自身难免会有地主阶级思想,认为全国人民应该为他这个“皇帝”服务,甚至到解放后这种思想依然在他脑海中存在。溥仪被特赦之后,有一次抚顺战犯管理所狱友杜聿明等几人邀请溥仪参观故宫,故地重游,当溥仪得知自己进故宫时也需买票时,惊讶地说了一句“我也要买票?”须知当时已是建国之后,故宫早已是人民大众的公有财产,而非属于溥仪私人。故事虽小,但反映了溥仪根深蒂固的地主阶级思想是依然存在的。作为皇帝,溥仪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生活,在1950年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后,几乎不会做任何家务,生活也无法自理,经常惹得狱友笑话,因此,溥仪从进监狱大门的那天起,天天自学如何自理生活及相关的生产技能,如种菜,养猪,除草,种田等等,正如他自己在书中说的那样:“到了年终,我们吃着自己种植出来的蔬菜瓜果,才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的存在。”
溥仪虽然有过几次婚姻,由于历史原因,直到娶了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后,才真正过上了正常人般的夫妻生活,因此,溥仪很感谢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将他杀害,还将他改造成为了新社会的公民,他在书中所说:“自从遇见中国共产党,我才真正学会了做人,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1]
也许是作者本身影响力巨大,1987年,一部名为《末代皇帝》的电影在中国上映,意大利著名导员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等主演,这部电影正是以《我的前半生》一书为剧本,真实地再现了溥仪六十年跌宕起伏人生,影片播出后立刻引起了海内外强大反响,因此这部电影也获得了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看完此部电影,我真的有种想哭的感觉,站在历史的高度看溥仪,他的一生都是个悲剧,被历史遗弃的溥仪,他的一生都生活在牢笼里,当电影中的溥仪向故宫门卫喊道:“开门”。却无人理会,令人痛楚、惋惜,整个影片令我最为动容的地方有两处:其一,溥仪走在街上遇见了曾经关押他的抚顺战犯管理所监狱狱长,此时文革已经爆发,溥仪胸前也和常人一样佩戴上了毛主席像章,试想,一位“皇帝”佩戴另一位领袖的像章,是何等的令人心酸,此时溥仪上前试图解救原监狱狱长,却被旁边红卫兵猛烈推倒在地;其二,溥仪有一次故宫故地重游,刚坐在宝座上便被一位少先队员叫住,这时溥仪从宝座地下掏出了一个蟋蟀罐,这个蟋蟀罐,正是五十年前一个向他叩头的大臣进献给他的,此时少先队员打开蟋蟀罐,环顾四周,溥仪却不见了,孩子低头看着蟋蟀罐。此时,一只苍老的蟋蟀缓缓爬出……看到这里,我眼睛湿润了,这只蟋蟀其实就是溥仪自己,蟋蟀罐就是束缚溥仪一辈子的牢笼,故宫,日本人,苏联,战犯管理所,溥仪人生的每个时期无时不被牢笼束缚着,直到特赦,才彻底地获得了自由,彻底地做了一个真正意义的自由公民。
此书为作者留下的唯一著作,虽然溥仪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也有很多可敬的地方,尤其是几十年坎坷的人生经历,仍为后人传诵,怀古伤今。“往者之不谏,来者尤可追”,作者已去世半个世纪,21世纪的中国与百年前的中国已有天壤之别,但《我的前半生》一书将会永远闪耀着光芒,并传之后世,值得我们后辈每个人探讨,思索。
参考文献:
[1] 我的前半生[M].群众出版社,1964.
作者简介:林勃,江西赣州人,西华师范大学2015级中国近代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皇帝;清代;自传
俗语曰“时势造英雄”,但历史人物如果未能抓住历史车轮带给自己的历史使命感,而是随波逐流,则他的人生往往沉沦在历史长河中。而爱新觉罗·溥仪便是一位这样的人,他出生在皇家,却在晚年成了新中国公民,完成了由皇帝到公民的转变,这样人生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在其晚年开始撰写回忆录,后来整理成书,名为《我的前半生》,也是他自己的自传。
这本书从我的家室开始说起,经历了宣统皇帝,天津张园,伪满洲国,抚顺战犯管理所,新生几个历史时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一位末代皇帝的一生,虽然书名冠以我的前半生,但基本已是溥仪的一生。
众所周知,溥仪为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毫无疑问,溥仪的童年是幸福的,身在皇家,无忧无虑,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虽然当时的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在革命党人的打击下岌岌可危,但是似乎与他无关,1908年,慈禧去世,临终时立他为帝,在位三年,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六岁退位,不具备亲政的年龄和能力,都是由隆裕太后和其父亲载沣辅政,公正地说,他仅仅是帝制历史的一个最后的符号而已,无须对清朝灭亡负责。
他或许没有康熙的少年睿智,也没有乾隆的天资聪慧,他的前半生,总是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而漂泊,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长春,从长春到苏联,从苏联到抚顺,从抚顺到北京,终此一生,都在随着历史的大潮,一路飘摇,从一位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位历尽沧桑的老年,我没有看到一位战犯,而是看到一位普通的老人,诚然,清朝亡于他手,他不甘心,想借用任何机会复国,可惜站错队伍,投靠了日本人。
抚顺战犯管理所,他怎么也没想到,年近半百的他竟然住进了监狱,夜晚的溥仪,看着高墙外的月光,回想着当年,祖宗们就是从这里打进了山海关,而他,只有天天看着牢房高墙外凄清的月光,悔过他所谓罪恶的一生。
由于是个人自传,所以本书主要按时间顺序推进,思维严密,话语清晰,本书书写的基本都是作者经历过的历史,所以作者写作起来如行云流水,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也是唯一留下自传的君主,也是唯一一生当过三次皇帝的君主,但是,我从他身上,没有看到一位慵懒的帝王,而是看到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建国后,他一次回到故宫,又到他当年坐过的龙椅上坐了一次,但是此时的中华,已经是社会主义的中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也包括本书的作者,溥仪在书中不止一次说道自己的缺点,如曾经多次调戏宫女,鞭打太监,年纪轻轻不孕不育,到了满洲国当皇帝后,生活也是毫无规律,如经常睡觉到中午十二点,晚间吃夜宵,经常乱发脾气等。[1]溥仪作为封建帝王,自身难免会有地主阶级思想,认为全国人民应该为他这个“皇帝”服务,甚至到解放后这种思想依然在他脑海中存在。溥仪被特赦之后,有一次抚顺战犯管理所狱友杜聿明等几人邀请溥仪参观故宫,故地重游,当溥仪得知自己进故宫时也需买票时,惊讶地说了一句“我也要买票?”须知当时已是建国之后,故宫早已是人民大众的公有财产,而非属于溥仪私人。故事虽小,但反映了溥仪根深蒂固的地主阶级思想是依然存在的。作为皇帝,溥仪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生活,在1950年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后,几乎不会做任何家务,生活也无法自理,经常惹得狱友笑话,因此,溥仪从进监狱大门的那天起,天天自学如何自理生活及相关的生产技能,如种菜,养猪,除草,种田等等,正如他自己在书中说的那样:“到了年终,我们吃着自己种植出来的蔬菜瓜果,才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的存在。”
溥仪虽然有过几次婚姻,由于历史原因,直到娶了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后,才真正过上了正常人般的夫妻生活,因此,溥仪很感谢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将他杀害,还将他改造成为了新社会的公民,他在书中所说:“自从遇见中国共产党,我才真正学会了做人,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1]
也许是作者本身影响力巨大,1987年,一部名为《末代皇帝》的电影在中国上映,意大利著名导员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等主演,这部电影正是以《我的前半生》一书为剧本,真实地再现了溥仪六十年跌宕起伏人生,影片播出后立刻引起了海内外强大反响,因此这部电影也获得了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看完此部电影,我真的有种想哭的感觉,站在历史的高度看溥仪,他的一生都是个悲剧,被历史遗弃的溥仪,他的一生都生活在牢笼里,当电影中的溥仪向故宫门卫喊道:“开门”。却无人理会,令人痛楚、惋惜,整个影片令我最为动容的地方有两处:其一,溥仪走在街上遇见了曾经关押他的抚顺战犯管理所监狱狱长,此时文革已经爆发,溥仪胸前也和常人一样佩戴上了毛主席像章,试想,一位“皇帝”佩戴另一位领袖的像章,是何等的令人心酸,此时溥仪上前试图解救原监狱狱长,却被旁边红卫兵猛烈推倒在地;其二,溥仪有一次故宫故地重游,刚坐在宝座上便被一位少先队员叫住,这时溥仪从宝座地下掏出了一个蟋蟀罐,这个蟋蟀罐,正是五十年前一个向他叩头的大臣进献给他的,此时少先队员打开蟋蟀罐,环顾四周,溥仪却不见了,孩子低头看着蟋蟀罐。此时,一只苍老的蟋蟀缓缓爬出……看到这里,我眼睛湿润了,这只蟋蟀其实就是溥仪自己,蟋蟀罐就是束缚溥仪一辈子的牢笼,故宫,日本人,苏联,战犯管理所,溥仪人生的每个时期无时不被牢笼束缚着,直到特赦,才彻底地获得了自由,彻底地做了一个真正意义的自由公民。
此书为作者留下的唯一著作,虽然溥仪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也有很多可敬的地方,尤其是几十年坎坷的人生经历,仍为后人传诵,怀古伤今。“往者之不谏,来者尤可追”,作者已去世半个世纪,21世纪的中国与百年前的中国已有天壤之别,但《我的前半生》一书将会永远闪耀着光芒,并传之后世,值得我们后辈每个人探讨,思索。
参考文献:
[1] 我的前半生[M].群众出版社,1964.
作者简介:林勃,江西赣州人,西华师范大学2015级中国近代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