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阅读现状出发,基于学生的阅读起点,探究如何指引学生回归原生态阅读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找到师生共生的阅读课堂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力求创设真阅读课堂,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提升。
关键词:原生态阅读;方法;指引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读书只读大概内容,不钻研文本,不思考,更不会提出问题。面对此生情、此学情,很多老师不自觉以自己的阅读起点作为教学起点,课堂开始就“整体感悟”“合作探究”,无视学生的阅读起点,课堂常常出现“启而不发”的情况。
我们尝试实践原生态阅读的教学模式。“原生态阅读”,即指没有被特殊雕琢表演形态的、学生最原始真实的阅读。基于学生的阅读起点,营造师生共生的阅读生态环境。指引学生主动积极地体验阅读过程,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品味作者语言的字斟句酌,在反复阅读中逐渐提升阅读能力。
一、任务驱动阅读,帮助学生了解阅读的过程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原生态的阅读教学,可以以任务驱动,把讲堂变成学堂。如《一棵小桃树》,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五个任务。一是看标题;二是带着问题,读文本,边读边勾点圈画人、事、物、景、情;三是梳理文章内容,用图表的形式理清文章思路;四是品析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五是质疑,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设计这五个任务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读一篇课文。
二、指引阅读方法,教会学生读什么、怎么读
“教是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此,课堂上我们重点围绕着“读什么”“怎么读”两个问题进行方法指引。
1.读什么?读标题,读人、事、物、景、情。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读任何作品都应该先从标题入手。透过标题,可以获取作品的相关信息,还可以由此猜测文章的内容。文学作品离不开人、事、物、景、情五个元素,不同的文体,五个元素虽有所侧重,但总有一个是核心的人或物或景或事,而“人、事、物、景、情”总是互相关联着。因此,梳理“人、事、物、景、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把握文章的内容。
2.怎么读?从题目入手,先梳理后品析,字斟句酌读透彻。
如何读标题?一是读出关键信息,标题大都是核心内容或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如《一颗小桃树》的核心内容就是写“我”种的一棵的小桃树,并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了感情理想。二是对标题发问,推测文章内容。教会学生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对“一棵小桃树”发问:那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桃树?这棵小桃树是谁种的?围绕这棵小桃树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对这棵小桃树有什么特殊情感吗?作者写这棵小桃树是想表达什么?教会学生提问的规律:围绕题目中的人、事、物是什么?怎么样?这些人、事、物、景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与这些人、事、物、景有什么关系?作者寄托在这些人、事、物、景中的是什么情感?作者写它们的用意是什么?……“自我提问法能不断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而提高阅读理解监控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能更有目标性地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监控的能力。
如何梳理与分析?明确文中的人、事、物、景,找准核心要素,理清各要素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如《一棵小桃树》,课文中心要素是“小桃树”,围绕小桃树写了许多人、事、物、景,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在课堂上,我们指导学生第一遍粗读,就要关注文中写了哪些人、事、物、景,边阅读边圈点勾画出来。这样学生基本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文章。第二遍细读,梳理清楚文中人、事、物、情与核心要素“小桃树”之间的关系。细细品读文章的字词、句子,重点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由此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表情达意。梳理与分析是阅读的重要环节,梳理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才能深入理解。为了更好地分析,让学生的思维外显,我们可指导学生用图表画进行梳理分析。示例:
“梳理”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没有“梳理”文本就进入探究环节,那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必定是肤浅的、空洞的。因此,指引学生深入文本,梳理清楚各种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且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精心独学。
反复阅读,字斟句酌,品析句子背后的情感、深意。指引学生关注抒情的语句、议论的语句,这些句子往往能直接读出作者的情感与观点。指引学生关注描写背后的情感,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析,体会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如《一棵小桃树》中的“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深深懊悔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可怜的小桃树”等语句中,能读出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到这些语句,并指导他们反复品读这些语句,从“可怜”“懊悔”“对不起”“忧伤”“泪珠儿”等词语中,就不难读出作者对小桃树的愧疚以及深深的忏悔之情。又如品读“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啊,小桃树啊!……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等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执着”“偏要”“梦”“绿色”“幸福”“梦的精灵”等词,作者寄托在这一棵“先天不足”的小桃树中的梦想,他与小桃树之间的联系,他对小桃树的希望就显而易见了。文章中的情感总是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我们指引学生有方法、有方向地细细品读,字斟句酌地去分析,深入理解分析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会学生“读什么”“怎么读”,就是给了学生一把开启自主阅读的钥匙,这样的阅读课堂,讲方法,重实践。老师用简单的语言交给了学生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真阅读。
指引学生回归原生态的阅读课堂,即以学生的阅读起点为教学起点,教师给予学生方法指引,学生自主体验阅读过程,在反复阅读、层层深入分析中,师生共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在真正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思维方式,学会思考,生成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原生态阅读;方法;指引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读书只读大概内容,不钻研文本,不思考,更不会提出问题。面对此生情、此学情,很多老师不自觉以自己的阅读起点作为教学起点,课堂开始就“整体感悟”“合作探究”,无视学生的阅读起点,课堂常常出现“启而不发”的情况。
我们尝试实践原生态阅读的教学模式。“原生态阅读”,即指没有被特殊雕琢表演形态的、学生最原始真实的阅读。基于学生的阅读起点,营造师生共生的阅读生态环境。指引学生主动积极地体验阅读过程,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品味作者语言的字斟句酌,在反复阅读中逐渐提升阅读能力。
一、任务驱动阅读,帮助学生了解阅读的过程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原生态的阅读教学,可以以任务驱动,把讲堂变成学堂。如《一棵小桃树》,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五个任务。一是看标题;二是带着问题,读文本,边读边勾点圈画人、事、物、景、情;三是梳理文章内容,用图表的形式理清文章思路;四是品析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五是质疑,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设计这五个任务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读一篇课文。
二、指引阅读方法,教会学生读什么、怎么读
“教是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此,课堂上我们重点围绕着“读什么”“怎么读”两个问题进行方法指引。
1.读什么?读标题,读人、事、物、景、情。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读任何作品都应该先从标题入手。透过标题,可以获取作品的相关信息,还可以由此猜测文章的内容。文学作品离不开人、事、物、景、情五个元素,不同的文体,五个元素虽有所侧重,但总有一个是核心的人或物或景或事,而“人、事、物、景、情”总是互相关联着。因此,梳理“人、事、物、景、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把握文章的内容。
2.怎么读?从题目入手,先梳理后品析,字斟句酌读透彻。
如何读标题?一是读出关键信息,标题大都是核心内容或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如《一颗小桃树》的核心内容就是写“我”种的一棵的小桃树,并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了感情理想。二是对标题发问,推测文章内容。教会学生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对“一棵小桃树”发问:那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桃树?这棵小桃树是谁种的?围绕这棵小桃树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对这棵小桃树有什么特殊情感吗?作者写这棵小桃树是想表达什么?教会学生提问的规律:围绕题目中的人、事、物是什么?怎么样?这些人、事、物、景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与这些人、事、物、景有什么关系?作者寄托在这些人、事、物、景中的是什么情感?作者写它们的用意是什么?……“自我提问法能不断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而提高阅读理解监控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能更有目标性地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监控的能力。
如何梳理与分析?明确文中的人、事、物、景,找准核心要素,理清各要素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如《一棵小桃树》,课文中心要素是“小桃树”,围绕小桃树写了许多人、事、物、景,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在课堂上,我们指导学生第一遍粗读,就要关注文中写了哪些人、事、物、景,边阅读边圈点勾画出来。这样学生基本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文章。第二遍细读,梳理清楚文中人、事、物、情与核心要素“小桃树”之间的关系。细细品读文章的字词、句子,重点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由此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表情达意。梳理与分析是阅读的重要环节,梳理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才能深入理解。为了更好地分析,让学生的思维外显,我们可指导学生用图表画进行梳理分析。示例:
“梳理”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没有“梳理”文本就进入探究环节,那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必定是肤浅的、空洞的。因此,指引学生深入文本,梳理清楚各种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且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精心独学。
反复阅读,字斟句酌,品析句子背后的情感、深意。指引学生关注抒情的语句、议论的语句,这些句子往往能直接读出作者的情感与观点。指引学生关注描写背后的情感,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析,体会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如《一棵小桃树》中的“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深深懊悔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可怜的小桃树”等语句中,能读出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到这些语句,并指导他们反复品读这些语句,从“可怜”“懊悔”“对不起”“忧伤”“泪珠儿”等词语中,就不难读出作者对小桃树的愧疚以及深深的忏悔之情。又如品读“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啊,小桃树啊!……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等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执着”“偏要”“梦”“绿色”“幸福”“梦的精灵”等词,作者寄托在这一棵“先天不足”的小桃树中的梦想,他与小桃树之间的联系,他对小桃树的希望就显而易见了。文章中的情感总是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我们指引学生有方法、有方向地细细品读,字斟句酌地去分析,深入理解分析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会学生“读什么”“怎么读”,就是给了学生一把开启自主阅读的钥匙,这样的阅读课堂,讲方法,重实践。老师用简单的语言交给了学生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真阅读。
指引学生回归原生态的阅读课堂,即以学生的阅读起点为教学起点,教师给予学生方法指引,学生自主体验阅读过程,在反复阅读、层层深入分析中,师生共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在真正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思维方式,学会思考,生成自主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