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平方米上的竞争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ik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前的某一天,一批外资连锁超市的本土中层骨干正围坐一桌,听公司的资深外籍培训师跟他们讲解门店运营的原则。
  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门店收入=客流量×客单价。如果有一天你发现门店收入正在下降,而只允许你在提高客流量和提高客单价之间选一项作为应对措施,你会选择哪个?
  10个人里,有9个选择了“提高客流量”。
  老师问为什么这么选。
  回答是:有顾客上门,才谈得上客单价。门店的人流稀稀拉拉,没什么客流量,客单价再高又有什么用呢?而且,提高客流量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只要找一些价格敏感产品做做特价和促销,就能立竿见影。
  老师转头问那个选了“提高客单价”的学员。他回答道:
  零售业是自由竞争的市场,我们不能阻止后来者进入我们的商圈,就算我们打败了它,也会有其他业者前仆后继,因此,门店的顾客群被分流,是谁也无法阻挡的趋势。
  不能指望用特价和促销把客户拉回来,因为这些手段的门槛太低,我们能用,对手也能用,价格战之后,大家的优劣对比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客流的格局并不会有什么变化,而双方的毛利损失只是便宜了那些对价格极其敏感的“特价大军”。这些大爷大妈只为特价而来,根本不会理睬店内的其他高毛利产品,对门店的赢利不会有多大贡献。
  我们不能阻止对手展开价格战拉走顾客,但对于已经进入我们门店的顾客,对手同样无能为力。让进店的顾客花更多的钱,买走更多的东西,提高门店的客单价,才是我们有可能解决的问题。
  回答完毕,老师不置可否,其他学员则陷入了沉思。
  10年过去了,连锁超市的竞争烈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一线城市的主要商圈,网点日趋饱和,“门对门,店碰店”现象十分普遍。在上海,距离最近的两个大卖场仅相隔100米之遥。连锁超市新开门店的单店产出不断下降,客流争夺十分惨烈,家电连锁业甚至出现了门店对峙全武行。
  看来10年前的思考,并没有在10年后结出果实。大多数超市依然不知道如何提高客单价。这年头,有多少超市是靠商品的进销差价赚钱?还是通道费来钱快。
  大批二、三线品牌的“进贡”惯坏了连锁超市,导致它们自身的商品营销能力始终没什么提高。脱离了厂商的支持,它们很少能发掘出真正畅销的商品,何谈提高客单价?
  厂商支付通道费的前提是连锁超市的销量。门店的商品组合没有吸引力,顾客不愿来,来了不怎么买,或者只能靠价格战和负毛利糊口,谁还会往里砸钱呢?
  几轮的市场考验和商业搏弈下来,连锁业必须要考虑每平方米上的销售额提升问题了。
其他文献
单店营业额下降,各超市争夺顾客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低价。但零售商在同一个商圈的残酷竞争中,建立起良好价格形象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此时的低价不是战略性的价格政策,如沃尔玛的天天低价和家乐福的超低售价,而是每天的价格竞争。  在这种竞争中,各超市已经无暇顾及成本,在顾客印象中留下低价形象更为重要。不专业的超市只好采用不规范的行为,厂家对付他们当然也是不规范的招数,比如客情关系;而聪明的超市有三个方法:促
期刊
星巴克店的客单价虽然较高,但翻台率却不高。而翻台率是不太可能改变的,除非降低顾客的满意度。因此星巴克不得不着眼于将客单价提得更高,或者提高顾客到店频率。它做到了。  自从星巴克成为一家数百亿美元市值的企业后,诸多的对手、跟随者,甚至其他行业的“学生”都在收集星巴克的营销和管理要诀。如今,对于星巴克营销模式的解析已可汗牛充栋,然而,无论对于其他咖啡店、餐饮店,还是对于日用品零售商,星巴克仍有诸多营销
期刊
每笔费用,看起来好像部是不花不行,但其中隐藏着的低效与无效,让每一位管理者都探不到底。    广告并不是营销中的最大浪费    有一些问题经常让企业主头疼:营销费用占销售额多少比重为合适?为什么放宽了预算,销售并没有明显增长?有时降低了审批额度,销售却涨势不减?每次五六位数的费用拿出去,心里总在打鼓,可鞭长莫及,又无从下手,能怎么办呢?  即使你不是企业主,也会遇到类似问题。如果你是一名销售总监、
期刊
老太太为了给儿媳妇补充营养买一斤李子,她愿意花多少钱?顶多十块。如果是为了一个健康聪明的孙子,老太太愿意花多少钱?几万块都肯花。如果能找到并帮助客户满足深层次的需求,客户会愿意花更多的钱。    [引子]  捷克公司成功举办了客户研讨会,销售人员们通过这次活动找到了许多销售机会,纷纷去追踪。周锐团队的销售数字虽然没有起色,但是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又到了本周的培训时间。    从表面需求看到燃眉之急 
期刊
T方便面公司H省会市场城市经理刘林遇到了麻烦。原来占据整个销售额60%多的B、C类连锁超市、便利店,去年销量一直在下滑,而进店费用、促销费用一分都不能少。  公司定的销量目标每年都在增长,但最近两年单店销量提升却非常缓慢。现在可好,掉头朝下了。  怎么办?墙内损失墙外补吗?大卖场门槛太高,进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小店单店销量又太小,费人、费时、费力,操作起来麻烦多多。  刘林调出了05年、06年的
期刊
激烈的同商圈竞争    单店产出下降,对所有零售商而言,都是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目前的调查已经发现,随着新开门店的增加,连锁零售商的效率性指标都在下跌,包括商品毛利率、采购收入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率、坪效、人效、库存周转、投资回报率等,凡是跟“率”相关的,全线下跌。仔细一查财务报表,往往是新店拖了后腿。  开始,亏损新店数量还不多,老店的盈利还可以补贴得起。但按目前的速度开下去,新店数总有一天
期刊
四套个性拳法    在很多医药公司,都有产品管理者的岗位,有的叫产品专员,有的则是产品主任、产品经理等。他们是干什么的?  公司的职位说明书上写得很清楚:更好地提升药品的销售,管理好产品生命周期,让产品尽可能处在成长期与成熟期。  但是对这套“拳谱”,不同的“拳师”有不同的理解,也各自打出了不一样的套路。    第一类  A主管是刚刚提升的大区产品主任,下辖三个省区。他年龄不大,刚满25岁,之前他
期刊
黄林在高达饮品公司(均为化名)任职8年时间,一直转战西北。随着销售业绩的不断攀升,从业务代表、片区主管、区域经理一路做到了大区总监。2006年,黄林被公司一纸调令,从西北大区调到了经济富庶的江浙地区。公司在这里成立了事业部,黄林被任命为掌管一方权杖的营销总经理。  这被很多人看成是企业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的典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黄林这个新官推出的三把火,在半年内相继熄灭,市场做死,黄林最后被迫辞职
期刊
电梯法则    “老常,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讲出来,我们的‘新思维’究竟怎么个新法。”朋友笑着问我。  我明白他在讲什么,麦肯锡称之为“电梯法则”——你与总裁交谈只有上下电梯的那点时间。你要在三到五句话内,让他明白你近百页的报告究竟是什么。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试一试,不过有点吃力。”我假想自己在电梯中遇到了海尔的张锐敏。  “张总,营销
期刊
设不设驻外办事处,这没有标准答案。设不设,首先要搞清楚是不是非设不可?没有足够的理由。这个办事处还是不设为好。    办事处逐渐失去价值    T公司专做小木制品的,主要以梳子、镜子等饰品为主。目前全国有500多家专卖店,分散在近300个城市。在初期,公司每发展一个城市,就设一个办事处,先后设了十多个办事处,业务人员基本上半年或一年才回公司总部一次。  那时企业没有形成连锁专卖系统,每个办事处都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