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被忽视的星巴克营销要诀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l2002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巴克店的客单价虽然较高,但翻台率却不高。而翻台率是不太可能改变的,除非降低顾客的满意度。因此星巴克不得不着眼于将客单价提得更高,或者提高顾客到店频率。它做到了。
  自从星巴克成为一家数百亿美元市值的企业后,诸多的对手、跟随者,甚至其他行业的“学生”都在收集星巴克的营销和管理要诀。如今,对于星巴克营销模式的解析已可汗牛充栋,然而,无论对于其他咖啡店、餐饮店,还是对于日用品零售商,星巴克仍有诸多营销细节值得学习。
  下面,我们模拟顾客的行动顺序,来体验和分析星巴克的一些营销要诀。
  
  大外观:让地标为品牌形象加分
  
  很多人认为任何一幢商务楼都少不了星巴克,实际上并非如此,星巴克是有所取舍的。在不同的区域,它会选择一些特定的场地进驻,这些建筑是为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加分,而不是减分。
  星巴克在老家——美国西雅图的一个店址,夜色下的建筑群展现出一种成熟而神秘的氛围,这会给远观星巴克的顾客带来一种感觉:去那里消费会有品质保证。
  星巴克在中国的扩张同样如此,它一定选择各种类型的地标式建筑。例如在北京,国贸店借助了CBD商务中心区的形象,故宫店借助了古老的权力核心区形象,荷花市场店则借助了后海酒吧街新小资休闲区的形象。这些选址不断给顾客带来新的感觉,从而在一个很隐秘的维度上,提升了他们对星巴克的评价。
  请注意,如果有人对你说“我刚才在后海的星巴克喝咖啡”,这里的两个词汇“后海”和“星巴克”,其内涵是相互支援的。以后即便他在其他普通的地方喝星巴克,也会保有“后海”或“国贸大厦”给星巴克叠加的意义。这一点很重要!
  而就具体位置而言,星巴克则遵循了最基本的法则:占金角,提高顾客的目光触及率。图2是英国伦敦牛津街角的星巴克。
  
  小外观:那一丝白色,那一点橘黄
  
  我们至少接触过六七家想在品牌Logo上模仿星巴克的餐饮店——它们以为用墨绿色表示自然,就是星巴克Logo的本质。
  这不对。实际上,白色或者说墨绿色底上的白色,才是真正的本质。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在各种暗色的背景下,星巴克标识还能那么清晰,那么引人注目?
  很简单,因为那一丝白色。仔细观察,你就可以意识到:墨绿色的底色是为了创造一种静谧的环境,白色才表达了真正想表达的信息。
  在色彩心理学中,墨绿色代表着成熟,能周到地考虑问题,同时它也含有另类、神秘和与众不同的意味。而白色则代表干净纯洁、简单大方。尽管两者的意义相互支撑,但白色的直接表达效率要优于墨绿色。因此白色往往是星巴克标识的主色,这是英国伦敦国王道的星巴克。
  当然,有些星巴克字号用墨绿为主色,但白色线条在帮助它们更加醒目和突出,同时超越背景,产生档次感。很多模仿者忽视了这个问题,只知道使用墨绿色,结果让标识隐没在背景中。
  另外,请注目于透过玻璃显出的那两盏橘黄色小灯。几乎所有的顾客都忽视了这些橘黄色小灯,其实它们对顾客的行为和心理影响巨大!
  橘黄色是所有颜色中,在昏暗背景和各类天气条件下穿透力最强的,即便在大雾天气里也能传递“这里有店”的信息;橘黄色和红色一样,都能引发食欲和温暖的感觉;同时,橘黄色的灯,在各种文化背景中,都能激发温情、希望和家的感觉。这些心理效果对于那些都市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如果你实在没有关注过星巴克的灯,或想学习其做法。
  
  内景:品牌记忆和顾客信心的培育所
  
  像其他优秀的餐饮连锁店一样,星巴克也在内部氛围打造上极为用心。
  星巴克力图把自己打造成为办公室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但细究起来,这个空间应该具有哪些特色?
  以下特色必不可少:舒缓性,这依靠内部装修上柔和的线条、背景音乐和温和的色调来构成;
  多元性,用不同的桌椅组合和装饰形成不同风格的饮用区域,绝对不同于办公室和家庭空间;
  私密性,整体光线如月夜,不同区域间有隔板;刺激食欲,凡就餐座位的目光所及处,都有橘黄或红色光体刺激。
  但这些并非全部。
  星巴克很清楚,除了咖啡屋,顾客心目中的“第三空间”还有很多,例如博物馆、艺术馆、商场……因此星巴克从这些地方汲取元素,来提升“第三空间”的感觉。
  除了上述特性,顾客还可以感受到:从他购买咖啡,一直到坐在椅子上,始终都不会经意地看到星巴克的Logo。为什么?
  要知道,在店铺里大胆地展示自己的Logo,会给顾客带来强烈的采购信心,并让他们对品牌留下深刻的记忆。这就像家乐福在其卖场里不忘在每一处写上“家乐福为您提供……”一样。于是,从柜台处接下咖啡杯、餐纸,到坐下后的视线所及处,以及你购买的星巴克玩具上,都会出现清晰的星巴克标识。
  品牌在新顾客面前出现过4~7次,他就“眼熟能详”了。下一次作消费决策时,该品牌将瞬间占据他的脑海,剩下的排序就看产品、服务的品质了。这就是哪怕你只去过一次星巴克,也能对其记忆犹新的原因。
  
  产品组合:不仅仅卖咖啡
  
  很多星巴克店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客单价虽然较高,但翻台率却不高。而星巴克的翻台率是不太可能改变的,除非降低顾客的满意度。因此星巴克不得不着眼于将客单价提得更高,或者提高顾客到店频率。
  所以,大约有30%的星巴克顾客,并不是为了喝咖啡才常去店里,她们去的目的是看看那里漂亮的货架上是否有什么新玩意儿。陈列满商品的货架和堆头,是星巴克的内景特色之一。
  星巴克不仅仅卖咖啡、卖服务、卖氛围,它还卖很多种商品。除了花样百出的饮品外,它还有各种小点和主食,可以适应早餐、中午快餐、下午茶、夜宵等各种就餐需求。同时,由于顾客信任星巴克的咖啡品质,因此它的包装类咖啡豆也卖得不错。随之,星巴克的杯子也卖火起来。
  另外,星巴克还不断推出娱乐休闲性产品,如玩具和CD。为了“支持”顾客的购买欲,它在美国甚至还发行了信用卡。
  
  相关链接:顾客全程分析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文采取的分析逻辑,源自于一种叫做“顾客全程分析”的方法。它围绕一家店铺,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始分析:
  顾客当次行程分析--即从顾客产生进店的动念开始分析,一直到他离开这家店铺,我们记录整个过程,从中找出使他产生满意的关键点。
  顾客当日行程分析--即考察顾客进入该店消费这件事情,在他当日行程中的地位、次序和潜在意义。
  顾客一周/月行程分析--如果顾客一周或一月内多次消费该店产品或服务,为什么?
  顾客一年行程分析--顾客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节日和气候条件下光顾该店,是出于什么原因?
  例如,对于星巴克来说,一位顾客从其店外走到店内,从开始坐下品尝咖啡到消费甜点,从只是去喝咖啡到仅仅是去买几个杯子,都有其行动的理由和意义。了解这些内容,才可以真正把握星巴克的营销本质。(文章编号:3070726,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66556619)
  (本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编辑:张斌[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让儿女们为自己的父母梳头,这场景非常震撼。台上台下高潮迭起,落泪者比比皆是,品牌就随着这澎湃的情感,深深地渗透到了潜在客户群中。  众多连锁商往往爱用“服务营销”这个概念,还喜欢在“服务”前面加一个“人性化”的定语。但所谓“人性化服务”,最终也大多流于形式,不切实际,对店铺品牌和业绩的提升毫无帮助。  如果连锁商想通过“人性化服务”来塑造品牌形象,必须谨记:  1.“人性化”乃是一种战略,而非战术
期刊
我们是一家眼镜连锁店,刚刚向二级城市铺开,但遇到很大的问题。顾客普遍都喊眼镜价格很贵,有的还说我们暴利。但我们的商品组合和产品品质的确是很好的。另外,还有顾客抱怨说,取眼镜要好几天,太慢了,但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的啊!  这里的顾客比较重小利,对我们的一些小服务点倒是很看重,例如免费洗眼镜、眼镜知识介绍等等。但这些也是要成本的呀!  问题:我们面对二级市场甚至三级市场该怎样培育或炒热市场?针对顾客的抱
期刊
每次参加各种医药峰会时,医药企业的老总或研发负责人往往第一个问题就会问:企业如何建设产品线?在现有产品线的基础上,能否推荐一些新品?  这时我就会反问:你为什么要建设产品线?对你有意义吗?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有了完善的产品线,在推广、渠道上都大有可为(比如共用一支销售队伍和消费链,节省营销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为公司带来长期利益。有人甚至将“产品线建设”看做是企业成功的捷径。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
期刊
同样是“请客吃饭”,你要“吃”到位,杜绝只吃不做、更甚连产品名都记不住的“白眼狼”事件。  专业化推广方式分为医学和非医学两类,分别对应两个问题:一是让客户(医生、医院)了解产品,塑造产品的专业化形象;二是建立品牌影响力,加深与医院高层、重点目标医生的关系。  那我们双管齐下不就行了?问题没那么简单。对于不同的企业,或是同一企业的不同产品,或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你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推广方式才能
期刊
俏皮不解决问题    近年,美国人均饮奶量一直在下降,于是有个叫MilkPEP的公共机构邀请了数十位明星(包括贝克汉姆、章子怡等),拍摄了大量主题为“gotmilk?(喝奶了吗?)”的广告,用“牛奶胡子”造型来吸引大家对牛奶的关注。  这批“牛奶胡子明星”广告十分引人注目,甚至成了收藏品。但它们是否拉动了牛奶饮用量?没有,消费量依然在下降。  针对这个问题,《定位》的作者阿尔·里斯引用了一段评论说
期刊
POS系统记录了所有的购物小票内容,软件帮你统计了结果,但你可能依然不知道从购物小票中能看出些什么。不知道顾客购物研究的基本框架,你得出的结论或许恰好南辕北辙。  少数零售经验特别丰富的店长,看到某些购物小票就能推断出顾客的特性,如年龄、收入、文化层次等,甚至直接判断出到店客群的基本结构和变化,并推断目前品类结构的缺失和其他问题。  例如一些小票上家用咖啡机销量上升,再印证以同类小票中速溶咖啡销量
期刊
一个营销老总正确的决定,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个业务员的职业生命;但成千上万个业务员的正确行动,却无法补救一个营销老总的错误决定。  因此,营销老总不仅对股东和老总承担着责任,也对部下和经销商承担着责任。他的存亡与成败,已经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整个企业、整条分销链的死生之地。  营销老总没有理由不尽心尽职尽责。  销量定律    定律1:营销老总绝不可以只根据统计报表看销量,只有净销量才是真正的销量
期刊
上标管理的误区    目标管理,是所有类型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管理项目,零售业也不例外。但事实上,这恰恰是我们零售业许多管理人员的一根软肋,甚至是盲区,在实际操作中产生颇多误解。  [误区]  很多人认为基于预算目标的财务管理就是目标管理的核心,销量指标、利润指标,这些数字不都是实打实的目标吗?其实这种做法往往导致一线与总部关系的紧张。  销量、利润怎么完成?还不是靠采购和运营部门的运作。不知道
期刊
任何一个销售总监在决定进一个超市系统时都会捏一把汗,因为它们消耗公司的许多资源。而对于已经进入的门店,制造商也应分类管理,因为这关系着企业营销资源的投向及业绩达成。  但这不仅仅是销售总监的事。  有些厂家总部与采用联采模式的连锁超市直接合作,签定年度合同,确定堆头、季节性促销、价格、结算方式、年度促销频率、新店支持等,不会细到门店,因为越差的店,零售商越希望供应商投入,如此一揽子的合同,才能保证
期刊
单店营业额下降,各超市争夺顾客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低价。但零售商在同一个商圈的残酷竞争中,建立起良好价格形象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此时的低价不是战略性的价格政策,如沃尔玛的天天低价和家乐福的超低售价,而是每天的价格竞争。  在这种竞争中,各超市已经无暇顾及成本,在顾客印象中留下低价形象更为重要。不专业的超市只好采用不规范的行为,厂家对付他们当然也是不规范的招数,比如客情关系;而聪明的超市有三个方法: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