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文学史与作品关系的处理这三方面探讨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元明清文学作品选教学的应用,思考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元明清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当前,大学语文教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难题与挑战。而有的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并没有指定统一的教材,因此,如何选材,如何教学,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探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元明清文学作品选教学的应用,思考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与中学语文教学相比,大学语文教学应更侧重于文学教育,要侧重于关注人自身价值的追求、生命的意义等终极人文关怀。注重从“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层面,为大学生构筑通向人生宽广纵深的认识审美领域,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启迪教育,培养出有思想、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教育中,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一直是一个重点,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瀚如山,其中元明清文学的长篇又占多数,如何选材、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我们教学中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要立足于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史视野,开展文学的纵向横向、宏观微观的比较。一是立足于使学生深刻认识元明清文学整体发展状况及其特征的教学目的,将元明清文学与元以前各代文学作纵向宏观的比较。如讲到小说时,可以分析上古神话、宋元话本对于后世明清小说的影响。二是立足于对元明清文学具体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分析,在中国元前文学、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中寻找具有可比性的、切实有助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理解认识的深化、清晰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横向微观的比较。如将《水浒传》与《李自成》比较,以体现出《水浒传》在反映农民起义上诸多不足与局限。这样,构建一个围绕元明清文学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系统。
其次,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在元代以前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对戏曲、小说则没有或很少接触,而小说、戏曲恰是元明清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因此,以戏曲、小说作为元明清文学的教学重点,不仅合乎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需要,也符合元明清文学的发展状况与特点。
第三,适应高年级学生需要,强化教学内容的学术性。笔者所讲授的大学语文课程,授课对象多为高年级学生,他们已进入毕业论文的准备酝酿阶段,渴求学术信息,以有助确定论文写作,是高年级學生的迫切需要。适应学生这些需要,强化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笔者在布置课堂论文时,总是要求学生写论文要严格按照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规范来选题、来作论文,希望他们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以后的毕业论文作准备。
二、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单纯,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人生阅历,大学语文教育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开放式的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人世的沧桑。
具体到元明清文学教学中,所要讲析的作品多为宏篇巨制,其课堂讲授,不可能像讲析诗文作品那样,让学生手持作品边看边讲。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课前阅读作品,以奠定课堂教学实施启发的基础。
其次,教师必须有清晰而合乎逻辑讲析思路,并使学生明了这一思路,进入这一思路。一旦做到这一点,学生便会自然地顺着教师所设定的科学的逻辑的思路,与教师的讲析进行同步思考。例如,笔者在讲析《西厢记》时,首先告诉学生:“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引导学生首先搞清该剧的戏剧冲突,于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便随着戏剧冲突与人物形象分析而变得清晰,教师略作提示,学生便可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而从冲突的形式与内容,人物的性格与遭遇又可方便地解析戏剧悲剧特征等。
第三,加强课堂讲析的示范性,提供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的分析范例。对高年级学生的启发,要更重视从内容上发学生之深思,教师要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讲解分析上,真正出“彩”,以对文学现象、重要作家、经典作品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广泛而深入的分析,不仅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理解得全面深入,而且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性较强的讲析,据此范例,触类旁通,真正能够从教师实际分析中掌握此类问题的思考分析方法,从而给学生真正的启发,而这种启发,不是教师抽象的方法介绍给予的。例如笔者在分析《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时,不仅仅给出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诸葛亮形象,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教授学生要学会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分析,诸葛亮毕竟只是地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他的治国待士的策略,必然会打下他所属的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进而分析出诸葛亮形象中也有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一面。最后得出结论,分析评论任何一个文学或者史学形象,不能跳出历史的阶级的局限,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去分析,才能得出客观的中肯的结论。
三、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的关系
大学语文的授课对象往往是非中文系学生,作为非专业课,文学史讲深了学生不感兴趣,文学作品讲多了学生无法理解。我觉得比较好的办法是,每讲一代文学时,首先要着重讲一下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对文学影响以及这一时期文学与前代文学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然后再按文学体裁如诗文、戏曲、小说等,分门别类讲述。这种文学概况的介绍,需要教师对这一段文学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功底,以高屋建瓴的态势,带领学生很轻松地进入这一时期文学领域,鸟瞰各种文学现象,归纳出它的规律和特点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这门课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开阔视野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以上笔者对大学语文教学中元明清文学作品选教学的应用进行了粗略的探讨,由于篇幅有限,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笔者将不断努力,诚望能够切实讲好大学语文课,借助于这门课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钱志熙.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构建及其特点[J].文学遗产.2003.(6).
[2]吴小如.我怎样教中国文学史[J].文史知识.1998(10).
关键词:元明清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当前,大学语文教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难题与挑战。而有的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并没有指定统一的教材,因此,如何选材,如何教学,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探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元明清文学作品选教学的应用,思考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与中学语文教学相比,大学语文教学应更侧重于文学教育,要侧重于关注人自身价值的追求、生命的意义等终极人文关怀。注重从“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层面,为大学生构筑通向人生宽广纵深的认识审美领域,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启迪教育,培养出有思想、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教育中,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一直是一个重点,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瀚如山,其中元明清文学的长篇又占多数,如何选材、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我们教学中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要立足于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史视野,开展文学的纵向横向、宏观微观的比较。一是立足于使学生深刻认识元明清文学整体发展状况及其特征的教学目的,将元明清文学与元以前各代文学作纵向宏观的比较。如讲到小说时,可以分析上古神话、宋元话本对于后世明清小说的影响。二是立足于对元明清文学具体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分析,在中国元前文学、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中寻找具有可比性的、切实有助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理解认识的深化、清晰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横向微观的比较。如将《水浒传》与《李自成》比较,以体现出《水浒传》在反映农民起义上诸多不足与局限。这样,构建一个围绕元明清文学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系统。
其次,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在元代以前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对戏曲、小说则没有或很少接触,而小说、戏曲恰是元明清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因此,以戏曲、小说作为元明清文学的教学重点,不仅合乎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需要,也符合元明清文学的发展状况与特点。
第三,适应高年级学生需要,强化教学内容的学术性。笔者所讲授的大学语文课程,授课对象多为高年级学生,他们已进入毕业论文的准备酝酿阶段,渴求学术信息,以有助确定论文写作,是高年级學生的迫切需要。适应学生这些需要,强化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笔者在布置课堂论文时,总是要求学生写论文要严格按照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规范来选题、来作论文,希望他们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以后的毕业论文作准备。
二、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单纯,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人生阅历,大学语文教育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开放式的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人世的沧桑。
具体到元明清文学教学中,所要讲析的作品多为宏篇巨制,其课堂讲授,不可能像讲析诗文作品那样,让学生手持作品边看边讲。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课前阅读作品,以奠定课堂教学实施启发的基础。
其次,教师必须有清晰而合乎逻辑讲析思路,并使学生明了这一思路,进入这一思路。一旦做到这一点,学生便会自然地顺着教师所设定的科学的逻辑的思路,与教师的讲析进行同步思考。例如,笔者在讲析《西厢记》时,首先告诉学生:“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引导学生首先搞清该剧的戏剧冲突,于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便随着戏剧冲突与人物形象分析而变得清晰,教师略作提示,学生便可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而从冲突的形式与内容,人物的性格与遭遇又可方便地解析戏剧悲剧特征等。
第三,加强课堂讲析的示范性,提供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的分析范例。对高年级学生的启发,要更重视从内容上发学生之深思,教师要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讲解分析上,真正出“彩”,以对文学现象、重要作家、经典作品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广泛而深入的分析,不仅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理解得全面深入,而且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性较强的讲析,据此范例,触类旁通,真正能够从教师实际分析中掌握此类问题的思考分析方法,从而给学生真正的启发,而这种启发,不是教师抽象的方法介绍给予的。例如笔者在分析《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时,不仅仅给出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诸葛亮形象,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教授学生要学会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分析,诸葛亮毕竟只是地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他的治国待士的策略,必然会打下他所属的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进而分析出诸葛亮形象中也有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一面。最后得出结论,分析评论任何一个文学或者史学形象,不能跳出历史的阶级的局限,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去分析,才能得出客观的中肯的结论。
三、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的关系
大学语文的授课对象往往是非中文系学生,作为非专业课,文学史讲深了学生不感兴趣,文学作品讲多了学生无法理解。我觉得比较好的办法是,每讲一代文学时,首先要着重讲一下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对文学影响以及这一时期文学与前代文学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然后再按文学体裁如诗文、戏曲、小说等,分门别类讲述。这种文学概况的介绍,需要教师对这一段文学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功底,以高屋建瓴的态势,带领学生很轻松地进入这一时期文学领域,鸟瞰各种文学现象,归纳出它的规律和特点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这门课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开阔视野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以上笔者对大学语文教学中元明清文学作品选教学的应用进行了粗略的探讨,由于篇幅有限,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笔者将不断努力,诚望能够切实讲好大学语文课,借助于这门课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钱志熙.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构建及其特点[J].文学遗产.2003.(6).
[2]吴小如.我怎样教中国文学史[J].文史知识.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