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悠华夏文明,从远古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开始,中国人防治水患、利用水资源的脚步从未停歇。战国时期,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科学的治水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其中最成功的典范。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在岷江上游340千米处,是由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于公元前256年始建的。两千多年来,它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以其“全世界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世遗印象
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作用是“泄洪”: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宝瓶口“节制闸”——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景区联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2018年,被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该荣誉相当于“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都江堰灌溉系统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交界处,是一项生态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唐、宋、元、明时期对其进行了改造和扩大,利用自然地形和水文特征,解决了引水灌溉、排沙、防洪、防汛等问题。
国际灌排委员会的评价: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增加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种创新;为当代工程理论和手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环保;在其建筑年代属于工程奇迹;独特且具有建設性意义;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
遗产价值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最佳作品。
1.水利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和统一,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中极为罕见,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三大主体工程所组成的完整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都江堰作为一个科学的、极富发展潜力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等历史性水利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2.文化价值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还有独特的都江堰水文化,这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两千多年来,人们遵循“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阙,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的经验和准则,不断完善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此外,还创造了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这些水利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在岷江上游340千米处,是由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于公元前256年始建的。两千多年来,它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以其“全世界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世遗印象
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作用是“泄洪”: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宝瓶口“节制闸”——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景区联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2018年,被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该荣誉相当于“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都江堰灌溉系统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交界处,是一项生态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唐、宋、元、明时期对其进行了改造和扩大,利用自然地形和水文特征,解决了引水灌溉、排沙、防洪、防汛等问题。
国际灌排委员会的评价: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增加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种创新;为当代工程理论和手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环保;在其建筑年代属于工程奇迹;独特且具有建設性意义;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
遗产价值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最佳作品。
1.水利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和统一,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中极为罕见,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三大主体工程所组成的完整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都江堰作为一个科学的、极富发展潜力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等历史性水利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2.文化价值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还有独特的都江堰水文化,这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两千多年来,人们遵循“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阙,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的经验和准则,不断完善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此外,还创造了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这些水利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