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作为一门美育教育课,它的作用不单纯建立在对学生审美观和鉴赏能力上,学生更应该透过直观地视觉体验去洞察作品诞生的过程以及背后的故事,能建立起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共振从而丰富内心世界。作为高中生,是非观和判断力是不完善的,看待问题容易偏激,所以更加需要在美育的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让学生在艺术情境的熏陶下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心理健康;美术鉴赏;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120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术鉴赏课的必要性
1.高中生阶段性格特点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从生理到心理正在向成年阶段迈进但又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周围生活的探索欲望较为强烈,崇尚标新立异。行为容易出现极端,不能够理性正确地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力不够完善,容易孤立偏激地看问题。所以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疏导格外重要。
2.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开宗明义:“美术与社会文明和人的发展密切联系,是人类最早和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在信息化高速运转的今天美术正在广泛而深入地融入社会,凸显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价值。美术鉴赏是对人类文化的深度学习与了解,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调节心理平衡,完善健全人格。在进行美术教学与艺术创作中,教师可以主观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适度地进行心理干预,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表达,这种过程将被学生内化为本质力量,构成学生知识结构、情感模式、意志和人格的深层价值尺度。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术鉴赏课程中
1.注重剖析作品背后的故事
每件艺术品都是有灵魂的,我们在通过最直观地视觉感受外更应该带着学生走进艺术家的人生,走进画面背后的故事。停留在画面本身的解读让学生很难与艺术靠近更不能上升到心灵共振。在一次高二美术鉴赏课上我放了一组莫兰迪的画作,学生看到都说看不懂不喜欢。是的莫兰迪作品中的瓶瓶罐罐并不华丽和写实,他擅于运用饱和度较低的颜色和稚拙的线条来描绘趋于平面化的罐子,画风宁静质朴又透露着神秘感。
我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收集画家莫兰迪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在生活经历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莫兰迪的一生并不是星光璀璨的,他这一生未婚过着修道般的隐遁生活,独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面对着那些瓶瓶罐罐一画就是一辈子。在深入走进画家生平之后再回到作品中,学生对画的解读发生了些许变化。不再把注意力完全停留在绘画语言的层面,开始觉得苍白的颜色变得优雅了,画面逐渐有了温度,形象各异的瓶子仿佛就是画家一生的谱曲。通过让学生走进莫兰迪的艺术人生,体会在那个时代的匠心精神,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美术鉴赏当中。
2.以动态的创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美术鉴赏课中的艺术创作环节尤为重要,创作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材料,整合创作思路根据个人的审美标准和知识储备进行独立或者小组创作,美术创作过程是自由自主的,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教师通过学生呈现的作品及时获取学生的心理及情感状态,并及时进行疏导。
例如在一次创作实践课上以自画像为主题不限制绘画形式和风格,老师通过展示一些画家自画像作品来分析其性格特点,比如艺术家席勒,他在短短的一生中描绘了100多幅自画像,他那标志性的手势,因多次出现在作品中而成为一种“符号”,代表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画面充斥着一种诡异和孤独感似乎是分裂、矛盾又共生共存的人格体现,这跟席勒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在介绍了一些典型的大师自画像之后,让学生选择最能代表自己的颜色并写下三个关键词来形容自己,由于大部分学生是没有造型基础的,所以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来替代,圆形弧线代表着性情温和,矩形代表为人耿直等。运用简单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出独一无二的自己。通过美术创作课让学生对自我进行剖析。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视觉体验與艺术家本身的经历性格密不可分。也让学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并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细腻且积极的生命情感。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相较于文化课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忽视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则会加速降低学生对美术鉴赏学科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审美习惯,对于美术鉴赏,也有着独特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每位学生的审美习惯与需求制定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美术鉴赏课堂中获得审美满足感与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美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提升。
在美术鉴赏课堂的互动中,我们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入教学。我们可以通过美术鉴赏与美术作品创作帮助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尽量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当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无法通过美术鉴赏课进行纾解时,我们则可以考虑将重点问题告知班主任老师与心理健康学科专职老师,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扩大与加重,也防止消极情绪在班级范围内进一步传播。
人的任何行为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情感因素,即便是以理性见长的知识活动也难以避讳情感。因此,将心理教育融入美术鉴赏课中尤为重要,就美术鉴赏本身而言,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感知和价值判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创造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金山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
关键词:心理健康;美术鉴赏;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120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术鉴赏课的必要性
1.高中生阶段性格特点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从生理到心理正在向成年阶段迈进但又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周围生活的探索欲望较为强烈,崇尚标新立异。行为容易出现极端,不能够理性正确地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力不够完善,容易孤立偏激地看问题。所以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疏导格外重要。
2.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开宗明义:“美术与社会文明和人的发展密切联系,是人类最早和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在信息化高速运转的今天美术正在广泛而深入地融入社会,凸显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价值。美术鉴赏是对人类文化的深度学习与了解,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调节心理平衡,完善健全人格。在进行美术教学与艺术创作中,教师可以主观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适度地进行心理干预,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表达,这种过程将被学生内化为本质力量,构成学生知识结构、情感模式、意志和人格的深层价值尺度。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术鉴赏课程中
1.注重剖析作品背后的故事
每件艺术品都是有灵魂的,我们在通过最直观地视觉感受外更应该带着学生走进艺术家的人生,走进画面背后的故事。停留在画面本身的解读让学生很难与艺术靠近更不能上升到心灵共振。在一次高二美术鉴赏课上我放了一组莫兰迪的画作,学生看到都说看不懂不喜欢。是的莫兰迪作品中的瓶瓶罐罐并不华丽和写实,他擅于运用饱和度较低的颜色和稚拙的线条来描绘趋于平面化的罐子,画风宁静质朴又透露着神秘感。
我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收集画家莫兰迪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在生活经历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莫兰迪的一生并不是星光璀璨的,他这一生未婚过着修道般的隐遁生活,独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面对着那些瓶瓶罐罐一画就是一辈子。在深入走进画家生平之后再回到作品中,学生对画的解读发生了些许变化。不再把注意力完全停留在绘画语言的层面,开始觉得苍白的颜色变得优雅了,画面逐渐有了温度,形象各异的瓶子仿佛就是画家一生的谱曲。通过让学生走进莫兰迪的艺术人生,体会在那个时代的匠心精神,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美术鉴赏当中。
2.以动态的创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美术鉴赏课中的艺术创作环节尤为重要,创作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材料,整合创作思路根据个人的审美标准和知识储备进行独立或者小组创作,美术创作过程是自由自主的,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教师通过学生呈现的作品及时获取学生的心理及情感状态,并及时进行疏导。
例如在一次创作实践课上以自画像为主题不限制绘画形式和风格,老师通过展示一些画家自画像作品来分析其性格特点,比如艺术家席勒,他在短短的一生中描绘了100多幅自画像,他那标志性的手势,因多次出现在作品中而成为一种“符号”,代表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画面充斥着一种诡异和孤独感似乎是分裂、矛盾又共生共存的人格体现,这跟席勒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在介绍了一些典型的大师自画像之后,让学生选择最能代表自己的颜色并写下三个关键词来形容自己,由于大部分学生是没有造型基础的,所以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来替代,圆形弧线代表着性情温和,矩形代表为人耿直等。运用简单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出独一无二的自己。通过美术创作课让学生对自我进行剖析。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视觉体验與艺术家本身的经历性格密不可分。也让学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并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细腻且积极的生命情感。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相较于文化课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忽视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则会加速降低学生对美术鉴赏学科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审美习惯,对于美术鉴赏,也有着独特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每位学生的审美习惯与需求制定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美术鉴赏课堂中获得审美满足感与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美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提升。
在美术鉴赏课堂的互动中,我们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入教学。我们可以通过美术鉴赏与美术作品创作帮助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尽量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当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无法通过美术鉴赏课进行纾解时,我们则可以考虑将重点问题告知班主任老师与心理健康学科专职老师,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扩大与加重,也防止消极情绪在班级范围内进一步传播。
人的任何行为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情感因素,即便是以理性见长的知识活动也难以避讳情感。因此,将心理教育融入美术鉴赏课中尤为重要,就美术鉴赏本身而言,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感知和价值判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创造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金山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