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篇论文旨在前人对三话孔子故事的出处考证的基础上,通过对《今昔物语集》中三话孔子故事与之前的中国同一故事做一比对,考察中国故事中所不存在的元素即日本元素。这些元素有可能是《今昔物语集》成立前就已经存在,有可能是《今昔物语集》形成之时产生的。但只要是中国故事中不存在的元素都是《今昔物语集》编撰者的一种选择。因此,对《今昔物语集》震旦部孔子故事的日本元素的考察,可以进一步考察《今昔物语集》编撰者的编撰意识。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孔子故事;日本元素
一、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目的
《今昔物语集》分为天竺部、震旦部和本朝部。其中,震旦部卷十中共含有三话孔子故事,分别为(九)“孔子途中遇童子问的故事”、(十)“孔子逍遥游遇荣启期的故事”和(十五)“孔子为教盗跖行其家惊恐而返的故事”。第(九)话由八个自然段组成,除开头和结尾,包含a.三童游戏b.两小儿辩日c.牛头马头之争三个小故事。第(十)话讲述的是孔子对泛舟而来的老翁的一番话语深表感慨而恭敬目送老翁离去的故事。第(十五)话则描写了孔子为讲道至大盗贼盗跖处劝其弃恶从善被驳倒仓惶而返的故事。第(九)话的同话和类话分散见于多种典籍。如第三自然段见于《注好选》上·85,第三、四段又见于《孔子项橐(托)相问书》,第五、六段见于《世俗谚文》、《列子·汤问》、《宇治拾遗物语》152,第七段见于《俊赖髓脑》、《三教指归注》、《十训抄》七。此外,本话还见于《唐镜》二、《和歌童蒙抄》、《博物志》、《世说新语》。第(十)话最早见于《庄子·杂篇·渔父》。同话见于《宇治拾遗物语》90、《宝物集》、《明文抄》四、《体源抄》八、《因缘抄》65、《合璧集》中、《和汉朗咏集诸注》、《孔子家语》、《列子·天瑞》等。第(十五)话最早见于《庄子·杂篇·盗跖》。同话见于《宇治拾遗物语》197,类话见于《唐镜》二。注1
关于这三话孔子故事,宫田尚在“『荘子』系孔子譚の選択——『今昔物語集』巻十への臆説”一文中,针对今昔物语集中孔子故事为何采用庄子系列的孔子故事这一问题,从今昔物语集资料收集能力的局限性上考察了其原因。本田义宪在“敦煌資料と今昔物語集との異同に関する考察”一文中,指出了敦煌变文《孔子项橐(托)相问书》与今昔物语同一故事的部分类同。上田设夫以“敬して親しまず——今昔説話の孔子——”为题,否定了这二者的结论,指出中国六朝时的社会思想状况与日本平安时代的时代性极为相似,六朝时期庄子系列的孔子形象即是今昔物语编者思想观念中的孔子形象,认为在编者观念领域中作为儒家之祖的孔子在其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淡薄的,从而指出今昔物语的孔子观依据六朝时期庄子系列故事来表达是再合适不过了。对此,笔者亦不能完全苟同,其对今昔物语的孔子观所下的结论未免有些仓促与草率。
本篇论文旨在前人对这三话孔子故事的出处考证的基础上,通过对《今昔物语集》中三话孔子故事与之前的中国同一故事做一比对,考察中国故事中所不存在的元素即日本元素。这些元素有可能是《今昔物语集》成立前就已经存在,有可能是《今昔物语集》形成之时产生的。但只要是中国故事中不存在的元素都是《今昔物语集》编撰者的一种选择。因此,对《今昔物语集》震旦部孔子故事的日本元素的考察,可以进一步考察《今昔物语集》编撰者的编撰意识。
这三话孔子故事除了第(九)话中的第七自然段即“c.牛头马头之争”外,其它均可从中国找到源头。上面讲过,第七段还见于《俊赖髓脑》、《三教指归注》、《十训抄》七。而《三教指归注》成立于1220年前后、《十训抄》成立于1252年,均晚于《今昔物语集》(成立于1120年后),而《俊赖髓脑》成立于1113年,要早于《今昔物语集》。橘健二在论文“『今昔物語集』と『俊頼髄脳』との関係(一)”中,就明确指出了《今昔物语集》卷十(九)的c.牛头马头之争部分与《俊赖髓脑》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此部分可以看作是出自日本源俊赖的歌论《俊赖髓脑》。三话孔子故事其它部分所见典籍中年代较早的中国典籍有《孔子项橐(托)相问书》、《列子·汤问》和《庄子·杂篇》。那么,本文就通过将《今昔物语集》这三话孔子故事分别与《孔子相橐(托)相问书》、《列子?汤问》和《庄子·杂篇》进行比对,来考证这三话故事中所存在的日本元素。
二、首先看第(九)话
前面讲过第(九)话由八个自然段组成,除开头和结尾,包含a.三童游戏b.两小儿辩日c.牛头马头之争三个小故事。第(九)话的开头是对孔子整体情况的一个概述,既是第(九)话的一个前提,也可以看做是《今昔物语集》这三话孔子故事整体的一个冒。正如本田义宪所说,这如今昔物语集各篇开头原则上有一个总述性的前提部分一样,可以看作是基于常识性的知识而写的。注2在本话的开头中说孔子无所不悟、无所不知,国人对其非常尊敬,而在结尾处又写到孔子有丰富的知识而受到世人的尊敬。这首尾呼应的语言很显然是编者自身带有评论性的语句。
再看a.三童游戏和b.两小儿辩日两部分所见现存最早的中国典籍分别是《孔子项橐(托)相问书》和《列子·汤问》。
《孔子项橐(托)相问书》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孔子东游,途中遇到小儿项托,两人展开了诘难辩说。孔子向项托提了四十几问,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社会家庭、道德伦理、神话传说等等,范围十分广泛。项托却一一对答如流,侃侃而谈,表现出高度的才智,使孔子不得不赞叹:“善哉!善哉!方知后生可畏也。”在答难中,项托反问孔子三个问题,孔子却回答不出,理屈词穷,表现出自己的无知。第二部分写连连遭到失败的孔子,大耍无赖,竟以“每束黄金三锭”的荒唐价格,向项托耶孃索讨寄存的两车草,最后还霸刀砍杀项托。注3很显然,第(九)话中的a.三童游戏部分并没有出现《孔子项橐(托)相问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将第二部分的极其丑恶的孔子形象完全予以摒弃,不予采用。同时,对第一部分的孔子与项托的对答部分也做了删减,删除了孔子回答不出、理屈词穷的部分,只保留了孔子问项托的一部分,和最后的赞叹之词。虽然第(九)话中没有出现项托的名字,而只是说姓“长”,无字。其实,至于小儿姓甚名谁对日本听众来说无关紧要。 b.两小儿辩日部分在《列子·汤问》中只是以“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智乎”结束,而在今昔第(九)话中加上了一句“孔子听后感叹这两个童子非同寻常。从前连小孩也非常聪明。”很显然,以对孔子讥讽结尾的《列子?汤问》到了今昔第(九)话变成了孔子对非同寻常的聪明的童子的一种欣赏。日本学者小峰和明在《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校注中指出这是说明孔子有发现优秀童子的聪明才智。注4笔者并不以为然。
根据上述a和b个部分的删减与添加来看,编者并没有要贬低孔子的意图,而是在开头交代完他的无所不悟、无所不知,深受国人尊敬的前提下,展现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姿态,正如《三字经》里所说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体现了圣贤之人,尚且勤学、不耻下问的精神。正是由于孔子的这种无所不悟、勤学的精神,才会有c部分那样头脑灵敏的孔子。而a、b、c三部分又都是在行路途中所发生的事情,虽然c部分首次出现在日本的歌论《俊赖髓脑》中,而在我国的典籍中没有出现,但编者将三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做到了首尾呼应。这并不像一些学者所言:觉得c部分与a、b部分不协调,显得有些突兀,a、b部分孔子所丢失的面子,在c部分总算找了回来。
第(九)话总体来讲,可以说是这样一种思路:交代孔子的家世和基本情况,孔子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圣贤。举三例讲孔子敏而好学,从而知识渊博,受到世人的尊敬。
三、再看第(十)话
根据前人的研究得知第(十)话最早见于《庄子·杂篇·渔父》。《庄子·杂篇·渔父》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接着写孔子见到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为;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接下去又进一步写渔父向孔子提出“真”;所谓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最后写孔子对渔父的谦恭和崇敬的心情。
第(十)话里谈到老翁跟孔子的弟子说话部分,并没有指出弟子的名字。这说明弟子姓甚名谁无关紧要,只知道是孔子弟子即可。渔夫对孔子的批评也仅限于举了两个浅显的例子说明心灵被俗事所缠绕是极其愚蠢的事情,而没有出现像《庄子·杂篇·渔父》里所说的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种人应摆正各自的位置,也没有“八疵”、“四患”“真”“法天”等繁杂的道教的大道理,交谈内容简明易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了一部分《庄子·杂篇·渔父》里所没有的内容,也就是《列子·天瑞》里所讲的荣启期人生三乐的美谈。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故事的结尾指出老翁是荣启期,也就是说第(十)话是将《庄子》里的渔夫的故事和荣启期的人生三乐结合在了一起,将《庄子》里的渔夫变成了老翁,而老翁就是荣启期。这样一来就紧扣了题目。
很显然,第(十)话删除的很大一部分是有关道教的道法自然、各司其职的大道理,仅讲述了人生三乐、不要为俗事所缠绕,否则是极其愚蠢的道理。而且在末尾处也不见《庄子》里弟子对“孔子对渔夫毕恭毕敬”的不解,而是在主动请求老翁回来,并听完老翁的一番话,待老翁离去而恭敬行礼直至桨声消失。这些增添与删减说明编者并没有宣传道家思想的意图,也没有贬低孔子的意思,有的只是孔子对老翁的虚心请教和尊重。这些又再次证明了第(九)话开头的部分所讲的孔子的无所不悟。这与第(九)话所讲的孔子这一智贤无所不悟、勤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同出一辙。
四、从第(十五)话来看
《庄子·杂篇·盗跖》讲的是孔子的朋友柳下惠是个至贤之人,而他的弟弟盗跖却率有众多部下,横行天下,侵扰各国诸侯,穿室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贪财妄亲,全不顾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所经之处,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百姓叫苦不迭。孔子欲替柳下惠去训诫盗跖。虽然柳下惠告诉孔子说教会是徒劳,但孔子还是让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驾车来到了盗跖的住处泰山南麓。孔子叫人禀报盗跖,盗跖听说孔子求见勃然大怒道:孔子矫造语言,托伪于文王、武王的主张;头上带着树杈般的帽子,腰上围着宽宽的牛皮带,满口的胡言乱语;不种地却吃得不错,不织布却穿得讲究;整天摇唇鼓舌,专门制造是非,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使天下的读书人全都不能返归自然的本性,而且虚妄地标榜尽孝尊长的主张以侥幸得到封侯的赏赐而成为富贵的人。待孔子再次求见后,小心翼翼、谨慎行礼的孔子与盗跖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孔子表示为将军具备凡人三大美德而被世人成为盗跖感到羞愧,如若盗跖听从他的劝说则对其封邑尊侯。盗跖则又怒斥孔子是在用功利来诱惑他,这样是不会长久的,有如历史上的尧舜拥有天下,子孙却没有立锥之地;商汤与周武王立做天子,可是后代却遭灭绝,这都是因为他们贪求占有天下的缘故。指出神农时代以前是道德鼎盛的时代,然而到了黄帝就不再具有这样的德行。又怒斥孔子研修文王、武王的治国方略,控制天下的舆论,一心想用自己的主张传教后世子孙,穿着宽衣博带的儒式服装,说话与行动矫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而且一心想用这样的办法追求高官厚禄。说孔子用甜言蜜语说服了子路让子路死心塌地地跟随他,却在卫国东门上被剁成了肉酱,皆是孔子说教的失败;说孔子自称是才智的学士、圣哲的人物,却不能容身于天下。说世人所尊崇的唐尧、虞舜、大禹、商汤、武王、文王六人,都是因为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强迫自己违反了自然的禀赋;伯夷、叔齐、鲍焦、申徒狄、介子推、尾生六人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世人所称道的忠臣王子比干和伍子胥两人最终被天下人讥笑。指出凡是不能够使自己心境获得愉快而颐养寿命的人,都不能算是通晓常理的人。称孔子所说的全都是他想要废弃的,孔子的那套主张,颠狂失性钻营奔逐,全都是巧诈、虚伪的东西,不可能用来保全真性,而让孔子赶快滚回去。故事的最后说孔子面如死灰、垂头丧气、一再拜谢仓惶而逃,以至于三次失落拿在手中的缰绳。回去之后又见到了柳下惠,承认了自己说教的失败,且险些丢了性命。 由此看来,盗跖见到孔子后的一番言论无论是说孔子的失败还是列举的其它例子都是在阐明他们违反了自然的禀赋、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不能使自己心境愉悦,遭致失败,是愚蠢和可耻的。这很显然是借用盗跖的口来宣扬道家的理论,驳斥孔子的儒家学说。
而在第(十五)话中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其一,没有出现泰山的字眼,只是在开头笼统地说盗跖占山为王。其二,是骑马而来到盗跖的门前,不是与弟子一起驾车而来。其三,只是求见了一次,没有第二次。也没有第一次听到孔子求见后盗跖怒斥孔子摇唇鼓舌迷惑天下的诸侯,使天下的读书人全都不能返归自然的本性。其四,孔子与盗跖面见后,孔子的说教是扬善止恶,而不是劝盗跖听从他的劝说后的功利利诱。其五,盗跖的言论虽然也不少,但却没有长篇大论。只是从《庄子》中提取了尧舜、伯夷和叔齐、子路以及孔子本人几个人物例子,又添加了众人皆知的弟子颜回。文中的盗跖所举这些例子,都旨在说明行善未必能善终,行恶未必灾祸上身。其六,《庄子》中用仓惶而逃、(十五)话中用惊恐而返来表达,而且《庄子》中并没有说孔子踏空马镫和“孔子の倒れ”这句谚语。其七,没有再提与柳下惠相见而承认训诫失败之事。
至于像其一、其二那样,山是哪座山、和谁一起来、率众多少人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对日本的受众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第(十五)话中删去了第一次听到孔子求见后盗跖对孔子的怒斥,删除了盗跖见到孔子后一番言论中的那些宣扬道家的理论,而变成了“善”与“恶”的道理。只是想说孔子是去劝盗跖弃恶从善而遭失败。那么,这第(十五)话的意图仅仅是宣扬弃恶从善的道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当然也不像日本的学者那样认为孔子在此话里仅仅是一个狼狈逃窜的大笑话。大家知道,“孔子の倒れ”这句谚语在日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里就有出现“恋の山には孔子の倒れ/源氏 胡蝶”,而这部小说要早于《今昔物语集》很多,日本平安时代中期1007年成立的一部谚语词典《世俗谚文》里也有这句谚语。而且根据《今昔物语集》里的表达也可以得知这句谚语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在我们中国是没有这样一句谚语的。那么,为什么《今昔物语集》中会加上这样一句谚语呢?那我们首先要看这句谚语的含义。这句谚语直译的话意思就是“孔子也摔跟头”,意译的话意思就是“象孔子这样的贤人也会有失败的时候”。这句谚语与日本的其它一些谚语,如“弘法にも筆の誤り”、“河童の川流れ”、“猿も木から落ちる”、“上手の手から水が漏る”、“千慮の一失”意思基本相同。也可以翻译为“智者千虑亦有一失”。(下转第101页)
(上接第99页)所以说虽然孔子在第(十五)话中说教失败仓惶而返,但《今昔物语集》的编者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强调孔子的失败,而是将盗跖大骂孔子、贬低孔子的道教的说教都统统删掉了,尽可能地保留了孔子的颜面和对孔子的尊重,并且在最后采用这样一句谚语来结尾,更说明了编者意在说明这只不过是“圣贤孔子的偶然一失”罢了。
五、结语
综观三话,对孔子的描述都用了程度相当高的日语敬语表达。在第(九)到第(十五)话中,无论是对孔子所欣赏的童子还是令孔子仓惶而返的盗跖,无论是孔子恭敬目送的荣启期还是同样被作为圣贤的庄子,都完全没有使用敬语。注5这表现了编者对圣贤孔子的极大尊敬。同时,这三话也并不是孤立的。圣贤部分从卷十(九)到卷十(十五)共七话,其中前四话分别为孔子在途中两话,庄子的借黄粟和杀雁备肴两话,而后庄子见畜类所行而逃、费长房至蓬莱而返、孔子行至盗跖家惊恐而返的三话都是讲的“逃或返”,其中庄子见畜类所行而逃又可以在这七话当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第(十五)话既可以同(十三)(十四)话形成一个系列,又可以作为整个圣贤部分的一个结语。之所以将“孔子为教盗跖行至其家惊恐而返”放在圣贤部分的最后,原因正是如此。这正如国东文麿所说,二话一类模式(含二话一类式的三话一类模式、形式上的二三话一类模式)的编排形式见于今昔物语集全卷这一点需要予以特别的重视注6。在此种编排形式的基础上,编者选择了故事性较强的有关孔子的故事,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删减与添加,将故事变得浅显易懂,从而塑造了一个敏而勤学、不耻下问、偶有一失的有血有肉的圣贤形象。
注释:
1.《今昔物语集》 张龙妹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P403、404、409
2.「敦煌資料と今昔物語集との異同に関する考察(Ⅱ)」 本田義憲 『研究年報』Ⅸ 奈良女子大学文学会 1965年 P3 原文为日文,引文为笔者译
3.“《孔子项托相问书》故事传承研究” 张鸿勋 《敦煌学辑刊》 1986年第1期 P31-32
4.『今昔物語集』二 新古典文学大系 小峯和明校注 岩波書店 p413 原文为日文,引文为笔者译
5.『今昔物語集震旦部考』宮田尚 勉誠社 p406 原文为日文,引文为笔者译
6.『今昔物語集成立考』国東文麿 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p12 原文为日文,引文为笔者译
【参考文献】
[1]《今昔物语集》 张龙妹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2]『今昔物語集』と『俊頼髄脳』との関係(一) 橘健二 『研究紀要』Vol?5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附属中学校?高等学校 1962年
[3]敦煌資料と今昔物語集との異同に関する考察(Ⅱ) 本田義憲 『研究年報』Ⅸ 奈良女子大学文学会 1965年
[4]『荘子』系孔子譚の選択——『今昔物語集』巻十への臆説 宮田尚 『日本文学研究』 1982年
[5]敬して親しまず——今昔説話の孔子—— 上田設夫 『国語と国文学』第65巻第9号 東京大学国語国文学会 1988年
[6]张鸿勋.《孔子项托相问书》故事传承研究[J].敦煌学辑刊,1986(1).
[7]『今昔物語集』二 新古典文学大系 小峯和明校注 岩波書店 1999年
[8]『今昔物語集震旦部考』宮田尚 勉誠社 1992年
[9]『今昔物語集成立考』国東文麿 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1962年
[10]孔子の伝説——「孔子項託相問書」考 金文京『説話論集』(十六)清文堂 2007年
[11]『考証 今昔物語集 天竺震旦部』 芳賀矢一 富山房 1976年
[12]《庄子》、《列子》中国古籍全录网http://guji.artx.cn/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孔子故事;日本元素
一、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目的
《今昔物语集》分为天竺部、震旦部和本朝部。其中,震旦部卷十中共含有三话孔子故事,分别为(九)“孔子途中遇童子问的故事”、(十)“孔子逍遥游遇荣启期的故事”和(十五)“孔子为教盗跖行其家惊恐而返的故事”。第(九)话由八个自然段组成,除开头和结尾,包含a.三童游戏b.两小儿辩日c.牛头马头之争三个小故事。第(十)话讲述的是孔子对泛舟而来的老翁的一番话语深表感慨而恭敬目送老翁离去的故事。第(十五)话则描写了孔子为讲道至大盗贼盗跖处劝其弃恶从善被驳倒仓惶而返的故事。第(九)话的同话和类话分散见于多种典籍。如第三自然段见于《注好选》上·85,第三、四段又见于《孔子项橐(托)相问书》,第五、六段见于《世俗谚文》、《列子·汤问》、《宇治拾遗物语》152,第七段见于《俊赖髓脑》、《三教指归注》、《十训抄》七。此外,本话还见于《唐镜》二、《和歌童蒙抄》、《博物志》、《世说新语》。第(十)话最早见于《庄子·杂篇·渔父》。同话见于《宇治拾遗物语》90、《宝物集》、《明文抄》四、《体源抄》八、《因缘抄》65、《合璧集》中、《和汉朗咏集诸注》、《孔子家语》、《列子·天瑞》等。第(十五)话最早见于《庄子·杂篇·盗跖》。同话见于《宇治拾遗物语》197,类话见于《唐镜》二。注1
关于这三话孔子故事,宫田尚在“『荘子』系孔子譚の選択——『今昔物語集』巻十への臆説”一文中,针对今昔物语集中孔子故事为何采用庄子系列的孔子故事这一问题,从今昔物语集资料收集能力的局限性上考察了其原因。本田义宪在“敦煌資料と今昔物語集との異同に関する考察”一文中,指出了敦煌变文《孔子项橐(托)相问书》与今昔物语同一故事的部分类同。上田设夫以“敬して親しまず——今昔説話の孔子——”为题,否定了这二者的结论,指出中国六朝时的社会思想状况与日本平安时代的时代性极为相似,六朝时期庄子系列的孔子形象即是今昔物语编者思想观念中的孔子形象,认为在编者观念领域中作为儒家之祖的孔子在其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淡薄的,从而指出今昔物语的孔子观依据六朝时期庄子系列故事来表达是再合适不过了。对此,笔者亦不能完全苟同,其对今昔物语的孔子观所下的结论未免有些仓促与草率。
本篇论文旨在前人对这三话孔子故事的出处考证的基础上,通过对《今昔物语集》中三话孔子故事与之前的中国同一故事做一比对,考察中国故事中所不存在的元素即日本元素。这些元素有可能是《今昔物语集》成立前就已经存在,有可能是《今昔物语集》形成之时产生的。但只要是中国故事中不存在的元素都是《今昔物语集》编撰者的一种选择。因此,对《今昔物语集》震旦部孔子故事的日本元素的考察,可以进一步考察《今昔物语集》编撰者的编撰意识。
这三话孔子故事除了第(九)话中的第七自然段即“c.牛头马头之争”外,其它均可从中国找到源头。上面讲过,第七段还见于《俊赖髓脑》、《三教指归注》、《十训抄》七。而《三教指归注》成立于1220年前后、《十训抄》成立于1252年,均晚于《今昔物语集》(成立于1120年后),而《俊赖髓脑》成立于1113年,要早于《今昔物语集》。橘健二在论文“『今昔物語集』と『俊頼髄脳』との関係(一)”中,就明确指出了《今昔物语集》卷十(九)的c.牛头马头之争部分与《俊赖髓脑》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此部分可以看作是出自日本源俊赖的歌论《俊赖髓脑》。三话孔子故事其它部分所见典籍中年代较早的中国典籍有《孔子项橐(托)相问书》、《列子·汤问》和《庄子·杂篇》。那么,本文就通过将《今昔物语集》这三话孔子故事分别与《孔子相橐(托)相问书》、《列子?汤问》和《庄子·杂篇》进行比对,来考证这三话故事中所存在的日本元素。
二、首先看第(九)话
前面讲过第(九)话由八个自然段组成,除开头和结尾,包含a.三童游戏b.两小儿辩日c.牛头马头之争三个小故事。第(九)话的开头是对孔子整体情况的一个概述,既是第(九)话的一个前提,也可以看做是《今昔物语集》这三话孔子故事整体的一个冒。正如本田义宪所说,这如今昔物语集各篇开头原则上有一个总述性的前提部分一样,可以看作是基于常识性的知识而写的。注2在本话的开头中说孔子无所不悟、无所不知,国人对其非常尊敬,而在结尾处又写到孔子有丰富的知识而受到世人的尊敬。这首尾呼应的语言很显然是编者自身带有评论性的语句。
再看a.三童游戏和b.两小儿辩日两部分所见现存最早的中国典籍分别是《孔子项橐(托)相问书》和《列子·汤问》。
《孔子项橐(托)相问书》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孔子东游,途中遇到小儿项托,两人展开了诘难辩说。孔子向项托提了四十几问,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社会家庭、道德伦理、神话传说等等,范围十分广泛。项托却一一对答如流,侃侃而谈,表现出高度的才智,使孔子不得不赞叹:“善哉!善哉!方知后生可畏也。”在答难中,项托反问孔子三个问题,孔子却回答不出,理屈词穷,表现出自己的无知。第二部分写连连遭到失败的孔子,大耍无赖,竟以“每束黄金三锭”的荒唐价格,向项托耶孃索讨寄存的两车草,最后还霸刀砍杀项托。注3很显然,第(九)话中的a.三童游戏部分并没有出现《孔子项橐(托)相问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将第二部分的极其丑恶的孔子形象完全予以摒弃,不予采用。同时,对第一部分的孔子与项托的对答部分也做了删减,删除了孔子回答不出、理屈词穷的部分,只保留了孔子问项托的一部分,和最后的赞叹之词。虽然第(九)话中没有出现项托的名字,而只是说姓“长”,无字。其实,至于小儿姓甚名谁对日本听众来说无关紧要。 b.两小儿辩日部分在《列子·汤问》中只是以“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智乎”结束,而在今昔第(九)话中加上了一句“孔子听后感叹这两个童子非同寻常。从前连小孩也非常聪明。”很显然,以对孔子讥讽结尾的《列子?汤问》到了今昔第(九)话变成了孔子对非同寻常的聪明的童子的一种欣赏。日本学者小峰和明在《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校注中指出这是说明孔子有发现优秀童子的聪明才智。注4笔者并不以为然。
根据上述a和b个部分的删减与添加来看,编者并没有要贬低孔子的意图,而是在开头交代完他的无所不悟、无所不知,深受国人尊敬的前提下,展现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姿态,正如《三字经》里所说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体现了圣贤之人,尚且勤学、不耻下问的精神。正是由于孔子的这种无所不悟、勤学的精神,才会有c部分那样头脑灵敏的孔子。而a、b、c三部分又都是在行路途中所发生的事情,虽然c部分首次出现在日本的歌论《俊赖髓脑》中,而在我国的典籍中没有出现,但编者将三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做到了首尾呼应。这并不像一些学者所言:觉得c部分与a、b部分不协调,显得有些突兀,a、b部分孔子所丢失的面子,在c部分总算找了回来。
第(九)话总体来讲,可以说是这样一种思路:交代孔子的家世和基本情况,孔子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圣贤。举三例讲孔子敏而好学,从而知识渊博,受到世人的尊敬。
三、再看第(十)话
根据前人的研究得知第(十)话最早见于《庄子·杂篇·渔父》。《庄子·杂篇·渔父》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接着写孔子见到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为;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接下去又进一步写渔父向孔子提出“真”;所谓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最后写孔子对渔父的谦恭和崇敬的心情。
第(十)话里谈到老翁跟孔子的弟子说话部分,并没有指出弟子的名字。这说明弟子姓甚名谁无关紧要,只知道是孔子弟子即可。渔夫对孔子的批评也仅限于举了两个浅显的例子说明心灵被俗事所缠绕是极其愚蠢的事情,而没有出现像《庄子·杂篇·渔父》里所说的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种人应摆正各自的位置,也没有“八疵”、“四患”“真”“法天”等繁杂的道教的大道理,交谈内容简明易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了一部分《庄子·杂篇·渔父》里所没有的内容,也就是《列子·天瑞》里所讲的荣启期人生三乐的美谈。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故事的结尾指出老翁是荣启期,也就是说第(十)话是将《庄子》里的渔夫的故事和荣启期的人生三乐结合在了一起,将《庄子》里的渔夫变成了老翁,而老翁就是荣启期。这样一来就紧扣了题目。
很显然,第(十)话删除的很大一部分是有关道教的道法自然、各司其职的大道理,仅讲述了人生三乐、不要为俗事所缠绕,否则是极其愚蠢的道理。而且在末尾处也不见《庄子》里弟子对“孔子对渔夫毕恭毕敬”的不解,而是在主动请求老翁回来,并听完老翁的一番话,待老翁离去而恭敬行礼直至桨声消失。这些增添与删减说明编者并没有宣传道家思想的意图,也没有贬低孔子的意思,有的只是孔子对老翁的虚心请教和尊重。这些又再次证明了第(九)话开头的部分所讲的孔子的无所不悟。这与第(九)话所讲的孔子这一智贤无所不悟、勤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同出一辙。
四、从第(十五)话来看
《庄子·杂篇·盗跖》讲的是孔子的朋友柳下惠是个至贤之人,而他的弟弟盗跖却率有众多部下,横行天下,侵扰各国诸侯,穿室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贪财妄亲,全不顾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所经之处,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百姓叫苦不迭。孔子欲替柳下惠去训诫盗跖。虽然柳下惠告诉孔子说教会是徒劳,但孔子还是让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驾车来到了盗跖的住处泰山南麓。孔子叫人禀报盗跖,盗跖听说孔子求见勃然大怒道:孔子矫造语言,托伪于文王、武王的主张;头上带着树杈般的帽子,腰上围着宽宽的牛皮带,满口的胡言乱语;不种地却吃得不错,不织布却穿得讲究;整天摇唇鼓舌,专门制造是非,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使天下的读书人全都不能返归自然的本性,而且虚妄地标榜尽孝尊长的主张以侥幸得到封侯的赏赐而成为富贵的人。待孔子再次求见后,小心翼翼、谨慎行礼的孔子与盗跖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孔子表示为将军具备凡人三大美德而被世人成为盗跖感到羞愧,如若盗跖听从他的劝说则对其封邑尊侯。盗跖则又怒斥孔子是在用功利来诱惑他,这样是不会长久的,有如历史上的尧舜拥有天下,子孙却没有立锥之地;商汤与周武王立做天子,可是后代却遭灭绝,这都是因为他们贪求占有天下的缘故。指出神农时代以前是道德鼎盛的时代,然而到了黄帝就不再具有这样的德行。又怒斥孔子研修文王、武王的治国方略,控制天下的舆论,一心想用自己的主张传教后世子孙,穿着宽衣博带的儒式服装,说话与行动矫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而且一心想用这样的办法追求高官厚禄。说孔子用甜言蜜语说服了子路让子路死心塌地地跟随他,却在卫国东门上被剁成了肉酱,皆是孔子说教的失败;说孔子自称是才智的学士、圣哲的人物,却不能容身于天下。说世人所尊崇的唐尧、虞舜、大禹、商汤、武王、文王六人,都是因为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强迫自己违反了自然的禀赋;伯夷、叔齐、鲍焦、申徒狄、介子推、尾生六人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世人所称道的忠臣王子比干和伍子胥两人最终被天下人讥笑。指出凡是不能够使自己心境获得愉快而颐养寿命的人,都不能算是通晓常理的人。称孔子所说的全都是他想要废弃的,孔子的那套主张,颠狂失性钻营奔逐,全都是巧诈、虚伪的东西,不可能用来保全真性,而让孔子赶快滚回去。故事的最后说孔子面如死灰、垂头丧气、一再拜谢仓惶而逃,以至于三次失落拿在手中的缰绳。回去之后又见到了柳下惠,承认了自己说教的失败,且险些丢了性命。 由此看来,盗跖见到孔子后的一番言论无论是说孔子的失败还是列举的其它例子都是在阐明他们违反了自然的禀赋、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不能使自己心境愉悦,遭致失败,是愚蠢和可耻的。这很显然是借用盗跖的口来宣扬道家的理论,驳斥孔子的儒家学说。
而在第(十五)话中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其一,没有出现泰山的字眼,只是在开头笼统地说盗跖占山为王。其二,是骑马而来到盗跖的门前,不是与弟子一起驾车而来。其三,只是求见了一次,没有第二次。也没有第一次听到孔子求见后盗跖怒斥孔子摇唇鼓舌迷惑天下的诸侯,使天下的读书人全都不能返归自然的本性。其四,孔子与盗跖面见后,孔子的说教是扬善止恶,而不是劝盗跖听从他的劝说后的功利利诱。其五,盗跖的言论虽然也不少,但却没有长篇大论。只是从《庄子》中提取了尧舜、伯夷和叔齐、子路以及孔子本人几个人物例子,又添加了众人皆知的弟子颜回。文中的盗跖所举这些例子,都旨在说明行善未必能善终,行恶未必灾祸上身。其六,《庄子》中用仓惶而逃、(十五)话中用惊恐而返来表达,而且《庄子》中并没有说孔子踏空马镫和“孔子の倒れ”这句谚语。其七,没有再提与柳下惠相见而承认训诫失败之事。
至于像其一、其二那样,山是哪座山、和谁一起来、率众多少人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对日本的受众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第(十五)话中删去了第一次听到孔子求见后盗跖对孔子的怒斥,删除了盗跖见到孔子后一番言论中的那些宣扬道家的理论,而变成了“善”与“恶”的道理。只是想说孔子是去劝盗跖弃恶从善而遭失败。那么,这第(十五)话的意图仅仅是宣扬弃恶从善的道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当然也不像日本的学者那样认为孔子在此话里仅仅是一个狼狈逃窜的大笑话。大家知道,“孔子の倒れ”这句谚语在日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里就有出现“恋の山には孔子の倒れ/源氏 胡蝶”,而这部小说要早于《今昔物语集》很多,日本平安时代中期1007年成立的一部谚语词典《世俗谚文》里也有这句谚语。而且根据《今昔物语集》里的表达也可以得知这句谚语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在我们中国是没有这样一句谚语的。那么,为什么《今昔物语集》中会加上这样一句谚语呢?那我们首先要看这句谚语的含义。这句谚语直译的话意思就是“孔子也摔跟头”,意译的话意思就是“象孔子这样的贤人也会有失败的时候”。这句谚语与日本的其它一些谚语,如“弘法にも筆の誤り”、“河童の川流れ”、“猿も木から落ちる”、“上手の手から水が漏る”、“千慮の一失”意思基本相同。也可以翻译为“智者千虑亦有一失”。(下转第101页)
(上接第99页)所以说虽然孔子在第(十五)话中说教失败仓惶而返,但《今昔物语集》的编者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强调孔子的失败,而是将盗跖大骂孔子、贬低孔子的道教的说教都统统删掉了,尽可能地保留了孔子的颜面和对孔子的尊重,并且在最后采用这样一句谚语来结尾,更说明了编者意在说明这只不过是“圣贤孔子的偶然一失”罢了。
五、结语
综观三话,对孔子的描述都用了程度相当高的日语敬语表达。在第(九)到第(十五)话中,无论是对孔子所欣赏的童子还是令孔子仓惶而返的盗跖,无论是孔子恭敬目送的荣启期还是同样被作为圣贤的庄子,都完全没有使用敬语。注5这表现了编者对圣贤孔子的极大尊敬。同时,这三话也并不是孤立的。圣贤部分从卷十(九)到卷十(十五)共七话,其中前四话分别为孔子在途中两话,庄子的借黄粟和杀雁备肴两话,而后庄子见畜类所行而逃、费长房至蓬莱而返、孔子行至盗跖家惊恐而返的三话都是讲的“逃或返”,其中庄子见畜类所行而逃又可以在这七话当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第(十五)话既可以同(十三)(十四)话形成一个系列,又可以作为整个圣贤部分的一个结语。之所以将“孔子为教盗跖行至其家惊恐而返”放在圣贤部分的最后,原因正是如此。这正如国东文麿所说,二话一类模式(含二话一类式的三话一类模式、形式上的二三话一类模式)的编排形式见于今昔物语集全卷这一点需要予以特别的重视注6。在此种编排形式的基础上,编者选择了故事性较强的有关孔子的故事,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删减与添加,将故事变得浅显易懂,从而塑造了一个敏而勤学、不耻下问、偶有一失的有血有肉的圣贤形象。
注释:
1.《今昔物语集》 张龙妹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P403、404、409
2.「敦煌資料と今昔物語集との異同に関する考察(Ⅱ)」 本田義憲 『研究年報』Ⅸ 奈良女子大学文学会 1965年 P3 原文为日文,引文为笔者译
3.“《孔子项托相问书》故事传承研究” 张鸿勋 《敦煌学辑刊》 1986年第1期 P31-32
4.『今昔物語集』二 新古典文学大系 小峯和明校注 岩波書店 p413 原文为日文,引文为笔者译
5.『今昔物語集震旦部考』宮田尚 勉誠社 p406 原文为日文,引文为笔者译
6.『今昔物語集成立考』国東文麿 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p12 原文为日文,引文为笔者译
【参考文献】
[1]《今昔物语集》 张龙妹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2]『今昔物語集』と『俊頼髄脳』との関係(一) 橘健二 『研究紀要』Vol?5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附属中学校?高等学校 1962年
[3]敦煌資料と今昔物語集との異同に関する考察(Ⅱ) 本田義憲 『研究年報』Ⅸ 奈良女子大学文学会 1965年
[4]『荘子』系孔子譚の選択——『今昔物語集』巻十への臆説 宮田尚 『日本文学研究』 1982年
[5]敬して親しまず——今昔説話の孔子—— 上田設夫 『国語と国文学』第65巻第9号 東京大学国語国文学会 1988年
[6]张鸿勋.《孔子项托相问书》故事传承研究[J].敦煌学辑刊,1986(1).
[7]『今昔物語集』二 新古典文学大系 小峯和明校注 岩波書店 1999年
[8]『今昔物語集震旦部考』宮田尚 勉誠社 1992年
[9]『今昔物語集成立考』国東文麿 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1962年
[10]孔子の伝説——「孔子項託相問書」考 金文京『説話論集』(十六)清文堂 2007年
[11]『考証 今昔物語集 天竺震旦部』 芳賀矢一 富山房 1976年
[12]《庄子》、《列子》中国古籍全录网http://guji.art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