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主要从事城市战略规划、城市产业总体规划、城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主持项目包括苏州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北京市昌平区东部新区产业定位研究等。)
刚刚面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首次大篇幅着力论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点在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十二五”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与重要任务。
赛迪顾问政府业务群组近年来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本文将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创新、文化投融资三个方面对纲要进行重点解读。
公益性與经营性并重:文化建设的方法论转型
《纲要》明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2001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家计划,十六大则把文化领域明确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把发展文化产业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十年间,文化产业从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上升到频繁出现在国家核心决策层文件中的关键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中国文化领域发生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形成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把文化领域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提出“两手抓、两加强”的发展思路。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支点,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公共平台与公共资源;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与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协调,充分利用和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与人才,增强文化创新能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有的方式构成了文化的驱动链与文化的有机体,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构体与具体指数。
文化资产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载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合力、相互推动的关键在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资产的整合,即通过经营性文化资产的收益来反哺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文化资产的公益性与营利性共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因此,科学划分文化资产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属性,是文化资产整合的前提条件,这既是制度性的嵌入,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科技引领创新:催生新兴文化业态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手段、数字化趋势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传统文化产业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以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蓬勃兴起。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纲要》提出要“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文化的创新力和辐射力,成为了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发展路径。
伴随互联网、高新技术、数字技术,以及文化产品种类上的不断拓展和不断创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越来越快,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且出现相互融合的态势。新兴文化业态是先进技术糅合了传统的文化因子,是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在高新技术的载体平台上。新兴文化业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新媒体和新行业的出现;二是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三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传统产业加入文化内容后产生的新盈利模式,这三个层面的集中,形成了新兴文化业态的核心内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有效地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兴文化业态也呈现出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即文化空间载体的集聚性。通过专业化分工与互动协作,加快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结成产业的协作、流通和服务网络,形成基地或园区,如动漫产业园区、影视传媒基地、数字出版物中心等,使各类新型文化业态在空间上形成整合,在经济空间重组、社会空间极化的耦合作用下,显现出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类型,使整个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经济效应。
金融助推发展:文化与资本的对接融合
在文化市场机制建设方面,《纲要》指出,“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2010年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银行业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保险产品,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有效分散文化产业的项目运作风险。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相继出台、渐成体系,促进了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推动了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发展。
通过金融资本市场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破解文化产业投融资瓶颈,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文化市场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的逐渐成熟及文化产品投资回报率的逐年增长,文化与资本的对接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进程。在高端层次实现文化创意与金融资本的完美对接,需要积极探索文化资源金融化的可行性路径,也即沿着“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产权金融化”这一路径推进实施。只有完成文化资源资产化、资本化、产权化,与金融市场深度结合,方能最终完全适应和充分利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才能更好地为商业银行、基金,及大众投资者等各类投资主体所接受,从而完成文化资源金融化的最终转化,使得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到更为有利的环境中。
文化资本是文化与金融融合生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文化资本构成的基础,是文化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不仅需要知识智力资源资本、艺术审美与内容资源资本与精神消费市场资源资本等三大资本的支撑,更需要建立在金融资本基础之上的关系的整合,即文化资本运作。文化资本运作,指把文化资本应用到市场与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相应增值与财务收益,主要包括创意价值的构建与评估、整合其他资源过程中的创意资本化策略,以及文化资本使用过程中的商业营销策略等。在文化资本具体运作中,把握增值的实效性、价值构建的整体性、整合运营最佳时机、与有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相结合、控制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是实现文化资本的保值、增值的几项重要原则。
未来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着力点,首先需要进一步解决体制障碍,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融资担保、项目评估、产权界定、权益转让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要完善法规和监管制度,不仅要监管市场的利益输送,也要监管相应文化产品和项目的投资风险,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减少内幕信息、利益输送等违法行为。
展望十二五,《纲要》已经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比2010年翻一番。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赛迪顾问建议的具体实施要求包括:加强创新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注重不同文化产业门类的细分化研究,为新的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制定提供先导性研究基础;切实把握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强文化市场环境和市场体系的建设,破解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人才瓶颈、资本瓶颈、文化内容产品的瓶颈;关注文化产业与文化空间载体建设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以及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刚刚面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首次大篇幅着力论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点在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十二五”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与重要任务。
赛迪顾问政府业务群组近年来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本文将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创新、文化投融资三个方面对纲要进行重点解读。
公益性與经营性并重:文化建设的方法论转型
《纲要》明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2001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家计划,十六大则把文化领域明确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把发展文化产业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十年间,文化产业从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上升到频繁出现在国家核心决策层文件中的关键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中国文化领域发生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形成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把文化领域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提出“两手抓、两加强”的发展思路。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支点,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公共平台与公共资源;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与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协调,充分利用和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与人才,增强文化创新能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有的方式构成了文化的驱动链与文化的有机体,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构体与具体指数。
文化资产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载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合力、相互推动的关键在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资产的整合,即通过经营性文化资产的收益来反哺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文化资产的公益性与营利性共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因此,科学划分文化资产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属性,是文化资产整合的前提条件,这既是制度性的嵌入,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科技引领创新:催生新兴文化业态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手段、数字化趋势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传统文化产业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以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蓬勃兴起。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纲要》提出要“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文化的创新力和辐射力,成为了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发展路径。
伴随互联网、高新技术、数字技术,以及文化产品种类上的不断拓展和不断创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越来越快,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且出现相互融合的态势。新兴文化业态是先进技术糅合了传统的文化因子,是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在高新技术的载体平台上。新兴文化业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新媒体和新行业的出现;二是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三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传统产业加入文化内容后产生的新盈利模式,这三个层面的集中,形成了新兴文化业态的核心内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有效地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兴文化业态也呈现出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即文化空间载体的集聚性。通过专业化分工与互动协作,加快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结成产业的协作、流通和服务网络,形成基地或园区,如动漫产业园区、影视传媒基地、数字出版物中心等,使各类新型文化业态在空间上形成整合,在经济空间重组、社会空间极化的耦合作用下,显现出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类型,使整个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经济效应。
金融助推发展:文化与资本的对接融合
在文化市场机制建设方面,《纲要》指出,“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2010年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银行业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保险产品,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有效分散文化产业的项目运作风险。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相继出台、渐成体系,促进了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推动了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发展。
通过金融资本市场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破解文化产业投融资瓶颈,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文化市场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的逐渐成熟及文化产品投资回报率的逐年增长,文化与资本的对接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进程。在高端层次实现文化创意与金融资本的完美对接,需要积极探索文化资源金融化的可行性路径,也即沿着“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产权金融化”这一路径推进实施。只有完成文化资源资产化、资本化、产权化,与金融市场深度结合,方能最终完全适应和充分利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才能更好地为商业银行、基金,及大众投资者等各类投资主体所接受,从而完成文化资源金融化的最终转化,使得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到更为有利的环境中。
文化资本是文化与金融融合生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文化资本构成的基础,是文化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不仅需要知识智力资源资本、艺术审美与内容资源资本与精神消费市场资源资本等三大资本的支撑,更需要建立在金融资本基础之上的关系的整合,即文化资本运作。文化资本运作,指把文化资本应用到市场与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相应增值与财务收益,主要包括创意价值的构建与评估、整合其他资源过程中的创意资本化策略,以及文化资本使用过程中的商业营销策略等。在文化资本具体运作中,把握增值的实效性、价值构建的整体性、整合运营最佳时机、与有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相结合、控制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是实现文化资本的保值、增值的几项重要原则。
未来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着力点,首先需要进一步解决体制障碍,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融资担保、项目评估、产权界定、权益转让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要完善法规和监管制度,不仅要监管市场的利益输送,也要监管相应文化产品和项目的投资风险,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减少内幕信息、利益输送等违法行为。
展望十二五,《纲要》已经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比2010年翻一番。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赛迪顾问建议的具体实施要求包括:加强创新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注重不同文化产业门类的细分化研究,为新的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制定提供先导性研究基础;切实把握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强文化市场环境和市场体系的建设,破解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人才瓶颈、资本瓶颈、文化内容产品的瓶颈;关注文化产业与文化空间载体建设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以及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