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实施新课程,必须把握新课程的理念,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的旧观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在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必须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研究新课程标准下创设数学课堂情境与学习方式改革已成为数学改革及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探究型 自主型 合作型 问题型 信息型 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想象,促进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主动建构新知、掌握技巧。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设置好课堂教学情境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设置自主型情境,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如何使学生想学能学,变被动学习为自动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数学课堂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二、设置故事型与信息型情境,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三、设置探究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某公交公司业务员小林打算对该公司某条公交路线进行一次调查,已知从始发站到终点站,客车要依次停靠10个小站,请问客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一路上乘客总共可有多少种不同的乘车路线?
上述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哗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讨论起来。教师可趁机点拨:如果我们把行车路线画成线段,每个车站都看作线段上的点,那么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由此引出了“线段条数的规律探究”。于是教室里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学生们开始画图,互相讨论,纷纷投入到探究结论之中去了。
四、设置问题型情境,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培养他们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五、设置合作交流型情境,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数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助互动”过程。它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增进同伴之间的信息交往,培养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精神。对知识而言,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交流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有效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交流同时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识的发展,交流过程实际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探索发展的过程。实施交流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交流模式。同时要与学生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鼓励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他人的思想,集他人智慧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效能。
参考文献
1.施福涛《创设课堂情境的策略》.《初中数学教与学》,2003.2。
2.蔡清平《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教与学》,2003.5。
3.秦岭《促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初中数学教与学》,2003.6。
关键词:探究型 自主型 合作型 问题型 信息型 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想象,促进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主动建构新知、掌握技巧。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设置好课堂教学情境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设置自主型情境,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如何使学生想学能学,变被动学习为自动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数学课堂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二、设置故事型与信息型情境,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三、设置探究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某公交公司业务员小林打算对该公司某条公交路线进行一次调查,已知从始发站到终点站,客车要依次停靠10个小站,请问客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一路上乘客总共可有多少种不同的乘车路线?
上述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哗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讨论起来。教师可趁机点拨:如果我们把行车路线画成线段,每个车站都看作线段上的点,那么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由此引出了“线段条数的规律探究”。于是教室里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学生们开始画图,互相讨论,纷纷投入到探究结论之中去了。
四、设置问题型情境,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培养他们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五、设置合作交流型情境,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数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助互动”过程。它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增进同伴之间的信息交往,培养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精神。对知识而言,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交流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有效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交流同时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识的发展,交流过程实际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探索发展的过程。实施交流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交流模式。同时要与学生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鼓励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他人的思想,集他人智慧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效能。
参考文献
1.施福涛《创设课堂情境的策略》.《初中数学教与学》,2003.2。
2.蔡清平《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教与学》,2003.5。
3.秦岭《促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初中数学教与学》,2003.6。